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步伐日益加快,各种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暴露。本文拟从流动性风险的理论分析入手,考察农信社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并就如何应对流动性风险提出几点设想。 流动性风险分析 流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主要是指农信社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前提下,迅速变现的能力;其二是负债的流动性,指农信社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农信社的流动性一旦出现不确定性,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推荐阅读银行周刊:
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支付行业或迎寒冬银行业2011年八大星闻2012年新增信贷8万亿成业内共识 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全线超5%银行卡刷卡费率酝酿下调利率市场化或令银行少赚一半退休阿姨托办信用卡 被骗47万和讯网信用卡频道正式上线 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有的内生于农信社制度本身,有的来自于其他风险的转化,还有的来自于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成熟的金融市场包括存款市场、贷款市场、票据贴现市场、证券市场等,这都直接关系到农信社经营过程中资产的变现能力和主动负债的筹集能力,也关系到流动性风险的可控程度。二是货币政策的影响。在社会货币总量和信用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如果农信社无法筹集到足额资金满足内外资金需求,就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三是农信社资产负债业务的期限错配因素。对农信社来说其经营的负债业务流动性相对较强,而资产业务则具有一定期限性,流动性较弱,这种期限错配的结构会引起到期日缺口,进而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现状 农信社防范流动性风险的意识薄弱。农信社长期背靠国家信誉,风险意识淡薄,尤其是长期以来承担信贷支农的政策性任务,形成了重资金投放、轻信贷管理的状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行业监管不足。央行和银监部门主要侧重于合规性稽核,对流动性风险的程度及深层次因素相对缺乏明确判断。这主要表现在,农信社的统计制度和报表主要是时点或余额概念,而央行流动性监管的基础必须是时期或流量的概念,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央行很难对农信社的风险控制情况做出合理判断。 风险隐患过多。资产业务单一限制了资产的流动性。目前,农信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贷款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在70%以上,作为第二储备的可随时变现的金融债券相对不足。农信社主要靠在央行保持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来满足流动性需求。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较低,农信社从自身利益出发,超过法定准备的备付金存款较少,应付流动性风险的能力相对有限。 流动性风险应对 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意识。由于流动性风险对农信社的支付能力和经营持续性有直接影响,是其他风险的集中和最终表现,因此,农信社应努力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强化风险意识,牢固树立风险第一的思想,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建议农信社参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关做法和各国现有的监管实践经验,主动采取措施来防范和控制流动性风险。 构建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农信社必须建立能够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系统,有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来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通过有效采集、处理相关数据,实施对资金流向、流量的变动情况的实时监控,建立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预警和应急预案等制度,明确内部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责,包括三会一层,风险管理部门的分工职责,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农信社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要着力于加强资产的流动性和融资来源的稳定性,遵循分散性原则,制定具体明确的资产、负债分散化政策,提升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要通过发展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多种融资方式,为农信社流动性管理拓展可操作的空间。此外,农信社还应通过主动型负债,增强负债的流动性和外部资金获取能力,同时应与央行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报告流动性状况,争取资金支持。 实施风险预警和压力测试。农信社首先要对资产负债流动性进行预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规范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确定风险警况;建立定期的流动性分析制度,包括流动性需求分析、流动性来源分析和流动性储备设计。积极引进压力测试系统,结合自身情况设定压力情景。压力测试的结果应用于流动性应急预案的制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