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是西汉的一代名将,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去病弃疾,异曲同工
霍去病与辛弃疾,一个是西汉时代著名的抗匈名将,一个是南宋时代著名的伟大爱国词人,两人所处的时间相隔了有一千多年,初看起来没有多少关系。但仔细一看,却发现两人之间有很多共同点:1、他们名字的意思相同。一个是“去病”,一个是“弃疾”,虽然用词不同,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反映了古人对自己子女健康的美好期许。
2、两人都是少年成名。霍去病封冠军侯时年仅18岁,二十四岁就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创造了丰功伟业。而辛弃疾起义反金,单枪匹马深入敌营,活捉叛徒并全身而退,名重一时,时年二十五岁。
3、两人都是民族英雄。霍去病为保卫大汉王朝,出击匈奴,并取得了耀眼的战绩,而辛弃疾的一生,奋发激昂,抗战爱国,壮志未酬却念念不忘收复中原大业;他的一生为民造福,呕心沥血,他的人格精神是世人楷模,令后人景仰。
英年早逝,生不逢时
两人之间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命运不同,霍去病少年英雄,18岁就征战匈奴,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曾创造了“封狼居胥,饮马瀚海”的不世之功。 他短暂的一生极尽荣耀,一生深得汉武帝宠信,最大的遗憾就是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否则定能实现“上天再给二十年,漠北定满汉家衣”的盛世奇观。
而辛弃疾则是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主要原因是他生不逢时,没有遇到像汉武帝那样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 。纵然他文武双全却不能施展抱负挽救国家于危亡,惟有以词明志,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沉重慨叹,最终郁郁而终。
青史彪炳,万世景仰
虽然他们的名字里都有去除病痛,健康长寿之意,但他们也没有受忌字所累,却是为国家、为民族而舍生忘死,披肝沥胆,将自己的个人荣辱抛诸脑后,他们都是彪炳青史的人物,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身体力行为国竭尽所能,他们的事迹值得后世之人去好好学习
一个叫去病,一个叫弃疾;
一个是西汉大名鼎鼎的天才将领,一个是南宋文武双全的将领&词人;
一个鲜衣怒马喊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个血气方刚吼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然而,隔着一千年的岁月,同样拥有开挂般起点的两人,却最终走向了让人完全意想不到的不同结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感受下两位大佬的同与不同
名字都照着取,还说没缘分?
弃疾、去病,这么对仗押韵的名字,敢说不是有意为之?没错,辛弃疾得此妙名,全拜霍去病铁杆粉丝的祖父所赐。换做现在,辛家祖父绝对是个CP头子,这么情侣感的名字也亏他想得出来。
霍去病堪称一代战神,17岁封冠军侯、漠北之战封狼居胥、六战匈奴未尝一败,成为中国历代武将的最高追求!有这么一个偶像在前,辛家祖父心想:取和霍将军类似的名字沾沾光,说不定孙子真能像他一样神勇,为国家建立不朽功勋呢?
不知道和这个名字有没有关系,辛弃疾的前半生跟霍去病非常相似。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那些脍炙人口的词作知道他的名字,但其实,辛弃疾的名片,排在第一位的是南宋将领,第二才是词人。
和霍去病曲折的身世有点神似,辛弃疾看似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官宦之家,祖父辛赞在金国官至朝散大夫,然而,表面的富贵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辛酸。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攻下济南,辛赞因为宗族人口众多及钱粮缺乏等原因,没能及时脱身南迁。就是这一次延误,加上日益严格的边境检查,想要再次逃归南宋已再无可能。为了一家老小能吃到口饱饭,他被迫在金国任职,违心屈身敌国,内心痛苦不堪。却因年老体衰,恨无机会能拿起武器与金人决一死战。于是,他把期望寄予到了年幼的孙子身上。
宋人在金兵的铁蹄下受尽屈辱
从辛弃疾懂事开始,长辈们就告诉他:“我们是汉人,与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不能因为现在生活安逸,就忘记了国仇家恨。”不仅如此,辛赞还身体力行,带着小辛弃疾登高望远,眺望南宋河山,告诉他曾经那段屈辱的历史,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抗金救国的种子。加上他在金国北地长大,曾亲眼目睹了汉人被金人奴役欺凌下的屈辱,更是让他的性格变得嫉恶如仇,自带一股“荆轲”般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他自幼习武练剑,像霍去病一样,立下了恢复领土、报国雪耻的志向。那时,他同样也才十几岁。
拼勇气和战斗力,我不会输的
很多人相信取名字是一种玄学,会影响一个人的运程。别人不敢说,辛弃疾却好像真的继承了霍去病身上开挂的战斗力。
他21岁那年,金国君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并不断压榨生活在北方的宋人。这可把一身热血的辛弃疾给气坏了,聚集两千人马就加入了老乡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明刀明枪地在后方和金国对着干。没多久,他惊人的战斗力就显现出来了。
在战场上大展身手的辛弃疾
当时,辛弃疾有一个好友义端和尚。那个乱世里,和尚已不再待在寺庙里念经敲钟了,而是带着数千兵马打战。他被辛弃疾说服,也归顺了耿京的大部队。然而,人心隔肚皮,谁能想到这个义端和尚,法号中有个“义”,本人却是个不义小人。
一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