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幻片为什么总是拍不好?

2024年11月15日 11:17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中国科幻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出现了一次小规模高潮。1988年的《霹雳贝贝》与1990年的《魔表》可归类为一种类型,片中尽管都涉及了外星人,但幻想不着边际,人体带电、一夜之间长大十年等情节脱离科学实际,只能被看作献给儿童的童话剧。1989年的《凶宅美人头》讲述头颅复活,人体再植的故事,由于过度渲染恐怖气氛而淡化了片中的科幻元素。1990年由冯小宁执导的《大气层消失》中,几罐毒气烧穿臭氧层的情节难免使影片落入“胡思乱想”的俗套。进入21世纪后仍然没有改变,《宝葫芦的秘密》与《霹雳贝贝》等类似,童话意味居多,科学依据较少,可以说,是带有科幻色彩的儿童剧。刘镇伟执导的《机器侠》,虽噱头强盛,结果却不尽人意。山寨式剧情和伪科幻的诸多情节除了引起受众的吐槽之外,难以引起强烈共鸣。

由于制作水平和想象力磨模枯的差距,我国的大部分科幻电影特技水平拙劣,制作粗糙,缺乏视听感染力。八、九十年代的电影受限于时代自不必说,即使是《机器侠》,制作水平亦十分普通,其中机器人打斗的特效场面看起来类似于3D动画片,K88拿着大刀挥出火焰的场景,码滑与正在热播的儿童系列片《铠甲勇士》中的场景高度吻合。可以说,当前国产科幻电影的技术水平做出来的效果震撼有余而气势不足,山寨有余而细致不足,实难形成极具魅力的艺术感染力。

面对美国经典科幻电影在全球范围的巨大影响力及科学传播市场的巨大潜力,通过对美国科幻电影的科学传播特点探讨,使人看到了我国科幻电影在科学传播中的传播弱势与差距。科幻电影在培养科学热情、激发创造力、提升公民科学素养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如何能让我国的科幻电影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使其成为瞎洞有效的科学文化传播工具,获得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双赢,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