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入定

2024年11月27日 21:06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打坐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有好有坏,但都不要管不要在意,哪怕呼吸停止也不要紧,死不了人的。我们平时打坐主要有身体上的问题,比如身体疼痛、气脉动,心理上的如烦躁、禅悦,以及出现各种幻象、见光见佛等等,这些都不要理睬。牢记金刚经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不管,自然无险。否则一旦对各种境界产生讨厌、欢喜等心理,就有出偏差的危险。您目前问题是对佛法见地不明,所以打坐时出现情况不知如何处理。您应该先读一些般若类的经典,如:心经、金刚经、楞严经、楞伽经、维摩经、圆觉经、六祖坛经等。如果感觉困难,还可以看一些现代人的书和视频作为参考。最好找一位师父给您实际指导。生活中注意多做好事、不做坏事,改动自己的一些坏毛病,多帮助别人。其实佛法注重是修心,一定要真正改变自己的心念,打坐等还在其次。 您可以到百度“打坐”吧交流一下,哪里很热闹,可以互相切磋交流探讨。

网友(2):

1、饮食要适度,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以身体健康舒适为度。

2、你所说的“右耳在动老是觉得有气想冲过去但是就是冲不过去”的现象,是因为你把心念过于关注在了那个地方。在禅修过程中,如果你是以出入息练习的,就应该把心念只关注在呼吸上,而非别的。

你的情况,应该是进入全息或微息了。如果脑子难受,你可以观想气流遍布全身每个毛孔,每个毛孔都在畅快地呼吸。不要把心念放在脑子上。

3、不呼吸的状态,是进入初禅后才会有的。你可能是把微息当做不呼吸了。实际上还是在鼻孔呼吸。禅修前就要树立一个心态:天塌不下来的。所以不管出现任何现象,都要有意识地记住这点。

网友(3):

放松 不要去注意各种气感、觉受等诸身体状况 专注所缘境 但千万别紧张用力 也不能太散乱 慢慢来 无论中间多少状况 只要坚持 不用很久必有所得

网友(4):

您的问题是太过紧张所致的

只要适度的放松就可以解决

祝您一切吉祥圆满!

.

网友(5):

正常现象,可喜可贺啊,请看资料:

一、各种禅定的差别: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绩来,那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那么,什么是禅定呢?
  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是静虑:既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观"既是作种种的观行。禅定包含"止"和"观","止"(Samatha)和"观"(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一个人修任何的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会偏向外道。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
  我们要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来讲有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我们可依心态的不同而分成几个步骤:
一、粗心住:
  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做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身体不正直,歪来歪去,因为平时我们的身体弯曲惯了;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顺畅;我们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了一个时候,身体会慢慢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致。这种定称为粗心住。进入粗心住时,杂念减少。然而,杂念少并不等于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罢了,但是心念还会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门头跑来跑去。
二、细心住:
  这时候的心念已经很微细,身体不必用心力调正,自动平衡,已经习惯了,而且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所有有静坐经验的人,如果静坐半个钟头、一个钟头后身体就很疲倦,那就是还没进入粗心住。当进入粗心住,再进入细心住时,身体就自动的调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劳。如果继续坐禅,深入定的话,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
三、欲界定:
  平时我们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生起,而且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心力去调整它,此时心任运不动。进入这种定后,就能够整天坐禅。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
四、未来禅:
  进入欲界定后,继续修下去,到了某个时候,忽然间你感觉到失去身体的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体,感觉到整个身心不见了。这种感受是在静坐时发生的,而不是打开眼睛来看。有了这种感受之后,身体就不会因失调而生病。因此,一个坐禅的人,若要身体没病,至少要达到第四步骤,既是进入未来禅。
  但是,有些人静坐时,心无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了,这不叫做未来禅,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若要达到未来禅,必须达到欲界定,即是心不必控制,自动的静下来;在这之前,必须完成第二步——细心住,就是身体不必调整,自动地平衡。所以我们修习禅定要从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一步一步地进入。
  为什么第四步骤称为未来禅呢?因为他就要进入真正的禅定了。由于此未来禅尚在欲界,所以又称为欲界未到地定。所谓真正的禅定,既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1、初禅:
  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身体动起来。这时候,他的心已离欲界,那就要进入初禅了。
  有此感觉之前,必须先要静坐几天,或是坐禅相当久时间后,有很深的定力,在定中感觉到身体不见了;慢慢地又感受到身体再度动起来,就会产生一种触的快乐,也就是身心内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宁静。初禅以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进入初禅者没有鼻、舌二识,所以鼻子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气味;舌头也感觉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这时候,他已舍离欲界里的五欲,不再贪财、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贪、瞋、睡眠、掉悔和疑,这五种烦恼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生起贪、瞋、痴,所以被称为五盖。
  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一心。
  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
  观:内心的观察。觉与观也翻译成"寻"与"伺"。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境比较粗的心念;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
  喜:内心欢喜的感觉。
  进入初禅者,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初禅,出了欲界,全无欲界的烦恼,在定中内心很欢喜,那就是喜。
  乐: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
  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一心也翻译成"心一境性"。
  2、二禅:
  当一个人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种种的思想。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上发生了变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做什么,这就是觉、观。这种觉、观就是我们的心念在想东西;但是这样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因为它也是一种烦恼。当他把觉和观的心念(寻、伺)舍起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又称为无寻无伺)。这时,他的心静如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这叫内静,与初禅的觉身宁静有所不同。
  由于二禅是无觉无观,他的内心再也不去思维和判断所接触的境界,不起语言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一个人进入二禅之后无眼、耳、身识,唯有意识。二禅有四支,即内静、喜、乐、一心。
  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
  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喜。
  我们内心一念一念地想,虽然口没说,但还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想东西:印度人用印度话来想;华人用华语或其他方言来想。初禅有觉有观,是用语言来想东西;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象,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他觉得很高兴,称为"喜"。
  乐: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他感觉到很快乐。
  喜与乐的差别:身体感受乐后,内心起欢喜。
  一心:也就是"定"。进入二禅的人,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3、三禅:
  当他继续修到三禅,心远离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受到另一种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快乐,故称为"离生喜乐";二禅是圣默然之"定生喜乐";三禅称为"离喜妙乐"——此定中之乐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发出的快乐。由于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
  当一个人进入三禅后,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乐、一心。
  舍:舍掉喜心。
  念:念念分明。
  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四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确地观察这个世间,称为正知;而凡夫是靠过期的回忆来判断事情。
  乐: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世间最乐是三禅乐。
  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4、四禅:
  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他要心无挂碍,连快乐都要舍离。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处在动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然而心念不动并不代表心没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观那个境而使心不动。在四禅中,唯有意识产生作用。
  这四种定还在色界,没有舍离色身(自我或称假我的存在)。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的一切事皆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修成五神通。定能发神通,在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最有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不是人与鬼神的感应,而是内在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
  不苦不乐:内心不喜,也不乐。
  舍:舍掉三禅的乐。
  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称为念清净;我们凡夫妄念纷飞,它时时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后,我们心随境转,做不了主。
  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证得涅槃,但是没有智慧,以邪见的智慧,用心把"念"压住,使它不生;当他真正修成"无想定"后,虽然把烦恼心压制住,但色界的烦恼还在,所以他死后就生到色界的无想天。进入无想定后第六识(意念)的心没有生起,他不知道还有更微细的心念在作用,以为这就是涅槃。佛弟子不要修学这个"无想定",因为他们不希望进入无想天。进入此天者都是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