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关于郡主的定义:郡主,是中国古代对女性的封号。郡主始于晋,时皇女封为公主,并以郡为封邑,因此称郡公主或简称郡主。
然后时代演变:
唐代:皇太子之女封为郡主。
宋代:皇太子女封为郡主,北宋宋徽宗改郡主为宗姬。
明代:亲王之女封郡主。
清代:亲王之女封为郡主。
公主: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封号。通常是皇女位号,只有在部分特殊情况下,宗女才能破格晋封为公主。在中国典籍中常将公主简称为主。公主下嫁称适,迎娶公主则称尚。公主通常有封号、封地(常称作汤沐邑)。
公主的封号通常有三种:
以国名:如宁国公主,霍国公主、岐国公主、陈国公主等。
以郡名:称某某郡公主,如新城公主、长乐公主、平原公主、平阳公主等。但此处的郡公主仍是公主,而非“郡主”。
以美名:以各种褒义词命名,如文成公主、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宁定公主等。
公主的封号并不是固定的,如升平公主就被封为齐国公主。
中国古时候时间越早,公主和郡主的定义是纠缠不清的,这个时候君主和公主应该没什么区别,越往后,郡主就比公主小啦,应该说地位低些。请看:
周代
黄帝时代至商朝为止,有关于君王女儿的封号及制度皆不明。周朝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周王室为姬姓,因此周天子之女被称作王姬,但这不是正式的封号,仅是称谓,因为其他和周室同姓的诸侯国,亦称女子为某姬。
周天子嫁女,并不亲自主婚,王姬的婚礼由姬姓诸侯中的公、侯,如鲁、晋等国国君主持婚仪;《公羊传》记载“天子嫁女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此乃后世公主的词源。之后东周战国时期,诸侯之女称公主(亦称君主),但周天子之女仍称王姬。秦灭周后,王姬之名遂废。
秦代
秦国时延续周朝风俗,女子皆称姓;而由于秦国王族为嬴姓,因此秦国女子称为“某嬴”,如怀嬴、文嬴等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后,对于君王之女的称呼或封号不详,但北宋司马光所编写的《资治通鉴》中,称秦始皇之女为公主。
西汉
西汉时,皇女称公主,诸王之女称翁主(或称王主)。以汉文帝嫡长女刘嫖为例:汉文帝登基后,刘嫖由原本的翁主晋为公主。在其兄汉景帝登基后,则晋长公主。到了她的侄子汉武帝时,又晋大长公主。但由于史料缺乏,仅知诸公主中有尊宠者,可加号为长公主或大长公主,是否形成定制则不得而知。此时,公主的丈夫大多在迎娶公主后被封为侯,因此公主会随丈夫的封号改称。如汉景帝女儿阳信公主,在下嫁平阳侯曹时后又称平阳公主。
新朝
王莽建新朝后,改公主为室主,并封嫡长女孝平皇后为黄皇室主,但王莽另两女王晔、王捷,则依序被封为睦脩任、睦逮任。
东汉
东汉以后,翁主一号不复见。东汉皇女以县名为封号,称县公主,诸王之女以乡、亭之名为封号,称乡公主或亭公主。此外,和西汉相同,诸公主中有尊宠者,可加号为长公主,仪服相当于各刘姓郡王,高于列侯一级的县公主,多封于皇帝的姐妹。
三国
三国时期大致沿用东汉仪制,如曹魏有平原懿公主、德阳乡主、升迁亭公主等等。但是由于《三国志》仅有人物纪传而无志书、体制等记载,史料缺损严重。
晋朝
帝女仍称公主,但改以郡名为封号,称郡公主;诸王之女封县主,此时县主已成定称,不得再称县公主。
唐代
帝姑母为大长公主、帝姊妹为长公主、帝女为公主,皇太子之女封郡主,亲王女封县主,郡王女封乡主,宗室女封亭主,但此时郡主、乡主等号,皆已定名,不得再称郡公主、县公主、亭公主、乡公主。
宋代
帝姑祖母为两国大长公主、帝姑母为大长公主、帝姐妹为长公主、帝女为公主。除帝姑母外,皆以美名二字为封号,婚后改以国名为封号。
北宋宋徽宗于政和三年(1113年),应大臣蔡京之奏,仿周朝制度改公主号为帝姬,同时将封号从国名改为喻意吉祥的嘉名,如柔福帝姬。同时改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郡君改封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县君改封室人、安人、孺人,后室人又改宜人。但皆不另起封号。北宋亡后,帝姬、宗姬、族姬等号遂废,但淑人等七号至后世仍存,成为命妇的封号。
元代
元朝时期,皇女、诸王之女皆称公主。
金朝
皇女为县公主,并以县名为封号,如东汉故事。亲王女为县主],但不得称县公主。
明代
皇姑母为大长公主。
皇姊妹为长公主。
皇女为公主。
亲王女为郡主。
郡王嫡女亦为郡主、庶女则为县主。
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等,夫婿称驸马;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等,夫婿称仪宾。
亲王孙女为郡君。
亲王曾孙女为县君。
亲王玄孙女为乡君。
清代
后金时期,朝仪粗备,皇女与宗女俱称格格。自清太宗起,改皇女为公主,但清初期仍有皇女被封为乡君,是由于制度不严。清世祖入关后,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制订皇女、宗女封号如下:
皇帝嫡女为固伦公主、庶女为和硕公主。
亲王嫡女为郡主、庶女为郡君。
世子、郡王嫡女为县主、庶女为县君。
长子、贝勒嫡女封郡君、庶女为乡君。
贝子之女为县君。
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之女为乡君。
不入八分公以下之女不受封,只称宗女。
公主、格格、郡主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清朝叫格格? 格格"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即妇人之爵名。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 、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 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 ,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 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 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 庄长公主"。由此可见,现在影视剧中把皇帝之女称作"格格"是不准确的(如,"还珠格格"、"十八格格"......) 。 顺治十七年(一六六 0 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例如清高宗(乾隆 帝弘历)一生共生了十个女儿,其中有五人因早殁没有加封,另外五个女儿,加封为公主。即第三女(孝 贤纯皇后生) ,封固伦和敬公主;第四女(纯惠皇贵妃苏氏生)封和硕嘉公主;第七女(孝仪纯皇后生) , 封固伦和静公主;第九女(孝仪纯皇后生) ,封和硕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 ,封固伦和孝公主。她 是个例外,因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岁时生的,是乾隆帝最钟爱的女儿,后下嫁给和的长子丰绅殷德。她本 应封为和硕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为"固伦公主"。此外,乾隆帝还收养了其弟弘昼的一个女儿,后来加 封为和硕和婉公主。
从以上事例来看,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已经不把皇帝的女儿称作"格格"了,一般均称为"公主"。 但公主的 家人也可以在不是很正式的场合叫她“格格”,这是按照她的排行来叫的,如“大格格”、“十格格”等。
公主 “公主”这个名词是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礼的,而叫同 姓的诸侯来主婚。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一般称“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 儿就被称为“公主”了(哎,一点浪漫色彩也没有) ,当时诸侯的女儿也被成为“公主”,也称“君主”, 《史记·吴 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魏公主。”古书尚也常常将公主简称为“主”。 从汉朝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颜师古在《汉书·高帝纪下》“女 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 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这样,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个等级。也是从汉代开始,皇帝的姊 姊称为“长公主”, 先皇帝的姊妹为大长公主, 加上“大”“长”的字样是表示尊崇。 东汉时的公主一般是“县公主”, 如光武帝的女儿为舞阳公主、涅阳公主等等,舞阳和涅阳都是县名;晋朝的公主则是“郡公主”,因为公主 封号之前是郡名,如晋武帝的女儿为平阳公主。这样的“县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简称为“县主”和“郡主”,
所以两汉倒晋的县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儿。汉代的王的女儿被称为“任”(这是什么怪名字阿!,如《汉 ) 书·王莽传》说:“其女皆为任。”古书的研究者认为“任”其实是当时女子爵位的称呼。 到了隋唐时期,太子和诸王的女儿也封郡、县,但不能称为公主,太子的女儿为郡主,诸王之女为县主; 明清两代亲王的女儿为郡主, 郡王的女儿为县主。 唐高宗是专门下诏书规定, 皇帝的女儿出嫁教“出降”或“下 降”,而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适”,娶公主称“尚主”,娶诸王之女只能叫“娶”。
唐代:皇太子之女封为郡主。
宋代:皇太子女封为郡主,北宋宋徽宗改郡主为宗姬。
明代:亲王之女封郡主。
清代:亲王之女封为郡主。
周代
黄帝时代至商朝为止,有关于君王女儿的封号及制度皆不明。周朝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周王室为姬姓,因此周天子之女被称作王姬,但这不是正式的封号,仅是称谓,因为其他和周室同姓的诸侯国,亦称女子为某姬。
周天子嫁女,并不亲自主婚,王姬的婚礼由姬姓诸侯中的公、侯,如鲁、晋等国国君主持婚仪;《公羊传》记载“天子嫁女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此乃后世公主的词源。之后东周战国时期,诸侯之女称公主(亦称君主),但周天子之女仍称王姬。秦灭周后,王姬之名遂废。
秦代
秦国时延续周朝风俗,女子皆称姓;而由于秦国王族为嬴姓,因此秦国女子称为“某嬴”,如怀嬴、文嬴等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后,对于君王之女的称呼或封号不详,但北宋司马光所编写的《资治通鉴》中,称秦始皇之女为公主。
西汉
西汉时,皇女称公主,诸王之女称翁主(或称王主)。以汉文帝嫡长女刘嫖为例:汉文帝登基后,刘嫖由原本的翁主晋为公主。在其兄汉景帝登基后,则晋长公主。到了她的侄子汉武帝时,又晋大长公主。但由于史料缺乏,仅知诸公主中有尊宠者,可加号为长公主或大长公主,是否形成定制则不得而知。此时,公主的丈夫大多在迎娶公主后被封为侯,因此公主会随丈夫的封号改称。如汉景帝女儿阳信公主,在下嫁平阳侯曹时后又称平阳公主。
新朝
王莽建新朝后,改公主为室主,并封嫡长女孝平皇后为黄皇室主,但王莽另两女王晔、王捷,则依序被封为睦脩任、睦逮任。
东汉
东汉以后,翁主一号不复见。东汉皇女以县名为封号,称县公主,诸王之女以乡、亭之名为封号,称乡公主或亭公主。此外,和西汉相同,诸公主中有尊宠者,可加号为长公主,仪服相当于各刘姓郡王,高于列侯一级的县公主,多封于皇帝的姐妹。
三国
三国时期大致沿用东汉仪制,如曹魏有平原懿公主、德阳乡主、升迁亭公主等等。但是由于《三国志》仅有人物纪传而无志书、体制等记载,史料缺损严重。
晋朝
帝女仍称公主,但改以郡名为封号,称郡公主;诸王之女封县主,此时县主已成定称,不得再称县公主。
唐代
帝姑母为大长公主、帝姊妹为长公主、帝女为公主,皇太子之女封郡主,郡王女封乡主,宗室女封亭主,但此时郡主、乡主等号,皆已定名,不得再称郡公主、县公主、亭公主、乡公主。
宋代
帝姑祖母为两国大长公主、帝姑母为大长公主、帝姐妹为长公主、帝女为公主。除帝姑母外,皆以美名二字为封号,婚后改以国名为封号。
北宋宋徽宗于政和三年(1113年),应大臣蔡京之奏,仿周朝制度改公主号为帝姬,同时将封号从国名改为喻意吉祥的嘉名,如柔福帝姬。同时改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郡君改封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县君改封室人、安人、孺人,后室人又改宜人。但皆不另起封号。北宋亡后,帝姬、宗姬、族姬等号遂废,但淑人等七号至后世仍存,成为命妇的封号。
元代
元朝时期,皇女、诸王之女皆称公主。
金朝
皇女为县公主,并以县名为封号,如东汉故事。亲王女为县主,但不得称县公主。
明代
皇姑母为大长公主。
皇姊妹为长公主。
皇女为公主。
亲王女为郡主。
郡王嫡女亦为郡主、庶女则为县主。
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等,夫婿称驸马;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等,夫婿称仪宾。
亲王孙女为郡君。
亲王曾孙女为县君。
亲王玄孙女为乡君。
清代
后金时期,朝仪粗备,皇女与宗女俱称格格。自清太宗起,改皇女为公主,但清初期仍有皇女被封为乡君,是由于制度不严。清世祖入关后,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制订皇女、宗女封号如下:
皇帝嫡女为固伦公主、庶女为和硕公主。
亲王嫡女为郡主、庶女为郡君。
世子、郡王嫡女为县主、庶女为县君。
长子、贝勒嫡女封郡君、庶女为乡君。
贝子之女为县君。
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之女为乡君。
不入八分公以下之女不受封,只称宗女。
编辑本段公主的封号和待遇
公主的封号通常有三种:
以国名:如宁国公主,霍国公主、岐国公主、陈国公主等。
以郡名:称某某郡公主,如新城公主、长乐公主、平原公主、平阳公主等。但此处的郡公主仍是公主,而非“郡主”。
以美名:以各种褒义词命名,如文成公主、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宁定公主等。
公主的封号并不是固定的,如升平公主就被封为齐国公主。
综上所说,公主与郡主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看你相比较那个时代的了
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而公主为皇帝之女,所以公主要大,望采纳,谢谢
公主。
公主是皇室直系血亲,父亲或兄弟必须是皇帝;郡主则是旁系 ,血缘上要远一些,通常是亲王的女儿。太子的女儿也称为郡主,当太子成为皇帝后,他的女儿才跟着父亲水涨船高,成为公主。另外级别更低一些的王侯一级的女儿,可称为比郡主低一级的“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