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和中药颗粒效果一样吗?

2024年11月17日 07:18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肯定是中药原饮片好,中药原饮片在传统煎煮的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最后煎成的药放凉以后以最后反应的复杂结果来治病。当然有的药要多煎20分钟到一个小时,有的药要煎15分钟左右,基本药物好像30分钟。无包包药颗粒方便,但这包包药颗粒往往按照处方克数放在一块泡,或不发生反应,或发生的反应与原药材正规煎煮法不一样。最终成分都不一样,效果肯定不一样。如果是单味药和原药材煎出来的效果是一样的。因为无另一味药与他发生反应,煎煮单味药的方法又一样,所以功效与原中药饮片一样。同样质量水平的中药饮片,同样的中药质量和克数,同样的克数,一个是饮片按名老中医诊断准确的一个人来说,都是同一方的药,一次吃用中药饮片配伍的药,当然要用药锅按名老中医的煎煮说法进行煎煮好,且名老中医的煎煮法完全正确。当然了一个中药饮片,一个中药饮片提取药炮制都很正规且炮制方法相同,都是按方抓药。一个是中药饮片严格按方调配后煎出的,一个是中药饮片提取物按相当于原药材质量进行按方调配。都是严格按原方调配的,正规煎出来的药效非常好,而中药颗粒严格按药方煎出来的效果非常差。老执业中医师也有同样的看法,且是乡镇医院的老执业中医师。

网友(2):

你说的“中药颗粒“应该是中药配方颗粒,是几年来才看开始使用的。因为考虑到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了,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去煎煮中药。
中药配方颗粒就是将一味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取物做成颗粒。这样有两个缺点:1.中医治病是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中药也一样,是不是能从一味药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就一定是这个中药的有用成分还是个问题。2.中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具有经验性的东西,传统的是煎煮,在煎煮过程中各种中药的有效成分都在发生着复杂的化学反应,可能会生成新的物质。而且每味中药的性味都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中药配方颗粒在学术上现在还存在很多争议,许多专家的观点都不一样。而且中药配方颗粒比一般药材要贵一倍左右。
我个人认为还是传统的好,毕竟新技术有不成熟的地方。
我是学中药专业的,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有所不足……

网友(3):

抗菌类、变质药决不能手软

有些药物,一过期就应该丢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部副主任陈孝博士指出,过了有效期的药品,有效成分可能会分解为别的产物,而这些分解的产物有可能对身体产生副作用。如果吃了变质的内服药,不仅没有治疗效果,还会有细菌感染的危险。而像艾洛松等外用搽剂,如果超过有效期仍继续使用,很有可能导致皮肤过敏。氯霉素、利福平等消炎眼药水过期再使用,轻则造成眼睛干痒等局部不适,重则有可能引起角膜炎、结膜炎等眼部疾病。此外,像阿莫西林、诺氟沙星等抗菌类药品,药效减低的速度比较快,一过有效期,药效减低绝对超过了10%,服用后也没什么效果,不必为其惋惜。

有的人认为,过期的保健品产生的副作用较小。这实际是一个误区。保健品在生产条件、质量控制上,没有药品那么严格,很多保健品是没有经过药检局审核的,到底含有什么成分也不是很明确,时间一长,成分变化可能会比药品更明显,副作用更大。

刚过期一天,药品是否有效?

过期“门槛”前后,药效一般无明显差别

据李贤文介绍,药品有效期的长短跟其成分的稳定性有关。西药的有效期普遍被设定在两至三年,这是因为西药成分比较单一,稳定性容易控制,目前西药有效期最长的可达5年。中成药的有效期一般只有2年甚至更短,除了成分复杂外,把中药制成包衣、颗粒等也是导致其更难保存的原因。少数容易挥发、降解的药品一般有效期在半年到一年半。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通用标准,药品的药效降低10%,即被认定为失效。但实际上,药品过期并没有一个临界点,药效并不是在有效期最后一天忽然降低10%的。从被生产出来的那天开始,随着有效成分的降解,药效已经在逐渐减低,所以,差一两天过期和过期一两天的药效区别并不明显。

广州愈生医院黄王禹副主任医师指出,有些刚过有效期但保存完好的药物对人体并不产生毒害作用,只不过是疗效打了折扣。特别是中药药材,除非有肉眼可见的发霉变质,疗效一般不会在一两天内暴跌,服用后仍有效果。例如高丽参、鳖甲等,密封保存可以至少留三年,而蜡封良好的乌鸡白凤丸,尽管有效期被定为两年,但实际上五年内都能服用。

不过,几位专家普遍不赞成患者抱着侥幸的心理,服用过期的药品,但如果误服用,也无需为此过分担心。实际上,和“一脚踩在过期门槛上”的药品相比,有些尚未到有效期,但因为保存环境不理想就已经变质了的药品,一旦误服,后果更严重。

网友(4):

成分不明,也有往里掺加西药的。
但正规医院的药应该是比较可信的,和药店不一样。
冲剂和中药的药效基本是一样的,有一点区别也不是很大,冲剂是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物。如果医生诊断准确,处方对症,就应该有效果。治病关键是要对症,如果对症,药效强弱有些微小差别不会影响治疗效果。如果不对症,药效再强也是没用,还可能造成副作用。

网友(5):

理论上效果一样,甚至更好。
但是,实际上剂型的改变,增加了猫腻的机会,使人更加真假难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