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官叫乌纱帽?难道帽子是用乌纱做的吗?

2024年11月20日 07:31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据说来自南朝刘宋王休仁的点子。王休仁创制乌纱帽,并没有什麼了不得的原因,纯粹是赶时髦,想做顶和别人不一样的帽子来戴戴。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中国第一顶乌纱帽於焉诞生。

王休仁戴著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时候,果引起人们的兴趣与讨论。由於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所以后来有不少人仿制著戴。隋朝的杨坚,也是这种乌纱小帽的爱用者。不过因为杨坚是个皇帝,戴起来意义不同,上行下效的结果,朝廷、民间顿时「黑成一片」,万头钻动,有如黑海。

明朝时候,乌纱帽的命运有了关键性突破。由於官员们特别爱戴乌纱帽,朝廷遂正式将它列为王公百官上朝及处理公务的必要配备。并对规范其制作的样子为:以藤丝或麻编成帽胎,涂上漆后,外裹黑纱。呈前高后低式,两侧各插一翅。

乌纱帽成为官帽之后,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乌纱帽是古代帽的一种。早期中国,并没有「帽」这样的称呼,《仪礼》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至於「乌纱帽」一称,则在隋唐时出现,《通典》有云:「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著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杨坚酷爱乌纱帽,由此得证)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乌纱帽的原创者呢?好长一段时间,他的确独领风骚。但上世纪七○年代马王堆汉墓开挖后,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员居然在马王堆三号墓,找到一顶状似泳帽的乌纱帽

乌纱帽始于南京

乌纱帽原来只是民间常戴的一种便帽,定为“官帽”则始于明朝洪武年间。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又在民间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便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决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由此看来,“乌纱帽”作为官帽,距今也仅有600多年的历史。
可是到了清代,“乌纱帽”又被换成“红缨帽”,乌纱帽便不再作为官员的标志。但时至今日,人们仍旧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如“丢官”,依然被说成“丢掉乌纱帽”。

网友(2):

乌纱,为古代官帽名。它始自东晋,那时乌纱并非官员所特有,而是不分贵贱,臣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为官服,当时乌纱是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所戴,平时在家不必戴,颇类似今天某些行业的大盖帽。最早的纱帽,并非全是黑色。晋朝时的高筒纱帽,贵族们用白纱制作,品级低下的官员才用黑纱。到了明朝,朝廷官员才全部戴乌纱帽,穿困乏领衫。今天舞台上的传统戏,尤其是京剧,我们见到的是明朝官员们的乌纱帽的样子。

乌纱帽,起初用藤编织,以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上漆。后来官服用乌纱帽,由于纱经油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支硬翅。这两“脚”从宁朝开始,逐渐加长,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说悄悄话。如果交头拉耳,两支帽翅碍事,很可能会把帽碰掉地上,皇帝可以发现。

到了清朝,乌纱帽虽被顶子花翎所取代,可“乌纱帽”仍成为人们口头上称官员的代名词,至今在民间使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