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所有少数民族都可以享受高考加分。但各省加分的条件和分数不同。
如:安徽省、北京市:所有少数民族考生都可以加5分。
福建省:宁德市、罗源县、连江县、福州市晋安区的北峰山区(日溪乡、宦溪镇)、漳浦县湖西乡、赤岭乡,龙海市隆教乡,永安市青水乡,上杭县官庄乡、庐丰乡,宁化县治平乡的畲族考生;晋江市陈埭镇、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乡的回族考生;华安县高山族聚居点的高山族考生;生活在高山(享受高山补贴)、海岛(无桥梁、海堤与大陆相连)的少数民族考生加10分;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不加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辽宁省:喀左、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新宾、清原、凤城、岫岩、宽甸、北镇、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考生(经省公安厅审核确认),加5分;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不加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各省招办的民族加分政策不同,有的加5分,有的加10分,有的加50~70分,有的甚至不加分;有的只给聚居地的民族考生加,非聚居地考生不加;有的报省内高校加,报省外高校不加;有的则是降分投档……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种方式。
如果这个描述属实,那么从制度设计看,「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比大家印象里的要公平得多,也确实像我之前说的那样,某种程度上比「整个高考制度」还要更公平一点点。
下面只说新疆,新疆少数民族考生分新疆考生和内高考生两种,内高单列计划单独录取,这个最后讨论。
高考录取过程是这样:
高校出计划——>考生报志愿——>省教育厅投档——>高校录取
高校计划招生阶段:
各地高校对新疆的招生计划分为三类,分别对应汉语言考生、民考汉考生和民语言考生。
比如,北京大学本部某年招生计划:汉语言26人、民考汉4人、民语言0人;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某年招生计划:汉语言176人、民考汉2人、民语言156人。
考生报志愿阶段:
汉族汉语言考生只能报考汉语言计划,无加分;
少数民族汉语言考生(民考汉)可以报考汉语言+民考汉两类计划,有加分;
少数民族民语言考生报考民语言计划,有加分;(大家都有,意义不大)
汉族民语言考生报考民语言计划,加50分。(记不清,不确定是不是只能报民语言,但加分是肯定的,南疆有汉族民语言考生,我没见过。)
民考汉可以报两类招生计划,有两次录取机会,报志愿时,汉族考生填一轮「提前批、一批次、二批次、三批次」的表,民考汉考生填两轮。
比如某年的文科民考汉考生努尔麦麦提·卡卡西,汉语言计划第一志愿填了北大,第二志愿及以下空缺,民考汉计划第一志愿填了人大,第二志愿随便填了个,以下空缺。
投档和录取阶段:
努尔麦麦提·卡卡西的高考分数是595分,当年北大文科投档线是630,省招办为努尔麦麦提·卡卡西加50分后(实际上是投档线降35分),向北大投档。
北大攒人品不退档,但努尔麦麦提裸分只有595,所以不可能进入经院这样的高分院系,最终被该校较为冷门的新传学院录取。
万一努尔麦麦提被北大退档,因其在汉语言计划没有其他志愿,招办会向人大投档,人大在录取中,也是以其裸分595来分配,hmmm,可能就进不了该校比较热门的新闻学院呢。
至于加分幅度,总结起来大致是这样:
以母语参加高考,不加分(回族加10分);
以非母语参加高考,加50分;
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的小孩(简称二转子^_^),加10分;
非母语的情况,包括维吾尔考汉、哈萨克考汉等一系列「民考汉」,还包括汉考维吾尔、汉考哈萨克、汉考柯尔克孜和汉考蒙古等一系列「汉考民」。
整体来说,目前为止,新疆这种加分制度还停留在「公平」这个区间,离开「逆向歧视」比较远。实际上,新疆对少数民族考生加分的幅度,几十年来是在慢慢变小的,2003年是70分更早还有过120分的时候,嫌50分太多的同学,心里有没有好过一点?
2012年北京的高考加分政策调整,少数民族从加10分改为加5分了。
除汉外,汉少结合,并且加入汉族的不加,我这里是江苏加10分(江苏而言10分将有5万人,是很高的加分了)
我是汉族都加了25.因为我们是民族县。我们这的彝族加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