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有什么特征?

2024年11月16日 23:34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五代介于唐宋之间,在历史上是一个战争频仍、分裂割据的动荡年代,也是我国社会历史上极为混乱的时期。然而政局混乱,却为山水画的发展创造了特殊的发展契机。一时间画家成群结派、蔚为大观。

荆浩于850年出生在河南济源。荆浩学识渊博,幼年时和后来成为著名高僧的法海是好朋友。874年前后,他由家乡来到开封,得到当时已经退休的法海的父亲宰相裴休的关照,成为唐代末年的一个小官。

在开封做官这段期间,荆浩并不安心政务,而是痴迷于绘画。理所当然,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这让年轻的荆浩很是失望。当时裴休在开封双林禅院居住如誉,他看到自己这位小老乡并不安心官场,而且干得也不开心,于是就邀请荆浩到寺中小住。

裴休看到荆浩的绘画技艺非凡,于是干脆就劝荆浩辞去官职,专门为双林院绘制壁画。荆浩欣然同意。一年之后,双林院壁画创作完成,得到了当时佛教界和绘画界的很高赞誉。

可就在此时,黄巢起义爆发了,中原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不久,外界的厮杀声和刀枪剑戟的撞击声越过了高高的围墙,传进了寺院的僧房。随之,荆浩萌生了到深山中躲避战乱的想法。可是,究竟到哪里才能安全地隐居避难呢?

在荆浩的脑海中浮现出家乡北部的太行山,他想起了太行山中的一座古朴幽静的寺院,也就是净影寺。净影寺位于晋城柳树口南稍村与河南焦作修武影寺村的交界处,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古称“贤谷寺”、“景净寺”,此外,净影寺还有洪谷寺、宝岩寺、金门寺等别称。

称其为洪谷寺,因这里地处太行内腹,四周环山,中有盆地,山险谷空,暗含仙机;又因寺庙背靠高大山岩,旭日初升照在山岩上时,山岩金光闪闪,文人喜称其为宝岩寺或金门寺;每年的二八月夜间,可观金灯出自山头树梢,因此民间又俗称其为金灯寺,是一处静谧的世外桃源。

荆浩由于长期居住在双林禅院中,早已经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他也相信,佛祖是能够保佑自己的,而此时太行山中的净影寺正是晋豫两省影响最大的寺院,且寺院处在大山深处,一般的军队是不会到那里去的。

于是,荆浩离开了黄河南岸的开封府,唤舟渡河之后,即在太行山中流浪,跋涉,观景,采风,经过许多艰辛,他来到了太行深处的净影寺。

净影寺坐落在太行山深处一片静谧神圣的谷地之中,净影峡谷也就是洪谷。此地众山高耸,密林掩映,既险峻又隐蔽。这里令人陶醉之处,不仅在于它天然的生机和活力,而且在于它有规律的时序变换。

春日林木翠绿,烟雾笼罩,近山青葱,远山淡蓝;夏天树叶蔽日,莺燕鸣唱,山花竞放,草丛茂密;秋季天高云淡,满目棕黄,稼禾飘香,山色分明;隆冬瑞雪飘零,银装素裹,悬崖峭壁,冰柱林立。

荆浩陶醉在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每天手拿笔墨纸砚,身背画夹画板,在峰巅峡谷之间穿梭观摩,常常被奇石怪峰、高山瀑布、石缝涌泉、崖畔溶洞所吸引,所打动。当灵感来临之际,他便对景描摹,写生作画,一气呵成,佳作连连。

有了对绘画的痴迷,有了对山水的感情,有了和寺院中僧人们的深情厚谊,荆浩实在不愿离开这个神仙境地一般的天然画廊,于是便长期居住在净影寺,在写生绘画的同时,也帮寺院画一些壁画。荆浩自己曾经对此有所记载,并且认为在洪谷隐居的时日是自己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时期。

当地人传说,荆浩来洪谷山时,后面有追兵,他顺手画了一幅山水画往树上一挂,立即在追兵眼前出现了一座真山,追兵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荆浩,只好垂头丧气回去了。

又有一说荆浩来到洪谷山后,看到此处有一棵巨大的荆蒿树,喜出望外,遂定居于此。当地百姓问其姓名,他即指荆蒿树说:“荆浩!”

由于当时战乱,人们以为他不愿暴露真实姓名,也不深究,后来他收了许多学生,大家就都称他为荆老师、荆师父。据说他来时荆蒿树非常茂盛,他走时树却枯死了。

由于荆浩长年隐居山林,一方面潜心向佛,一方面临摹自然山水,从中悟出了一种全新的中国画技法,形成了“有笔有墨,水晕墨搜档章,大山大水,开图千里”的全新艺术风格。

荆浩隐居于太行净影峡谷的净影寺中,悉心山水绘画艺术,创作了不朽的传世名画《匡庐图》,这幅画从画面上看是“鸟瞰式”的全景构图,他从不同的视点去观察山峰、村屋、路径和飞流的瀑布。

同时,荆浩还把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的空间层层推进,将最高的主峰置于群峰的簇拥之中,更显得气象万千,气势磅礴,表现出了一种“天世橡乱地山水之无限,宇宙造化之壮观”的局面,从而体现出了北方山水的壮观和美丽。

荆浩的这幅《匡庐图》,表明了荆浩这个时期寻求真实和自然的动机。

荆浩通过“墨”的使用将真实的图像的含义表现了出来,传统的绘画工具是毛笔,毛笔的吸水和墨色在笔头上因水产生的变化给画家提供了最接近的与自然相似效果的可能性,在朴素的经验方法的指导下,画家开始凭借感性经验描绘真实的山水结果。

920年前后,荆浩已经步入晚年,他集毕生心血完成了著名的山水画论《笔法记》与《画山水赋》,又名《山水诀》。

《笔法记》诞生于山水画渐趋成熟的时代,总结了前人和作者自己的经验,继往开来,构建出山水画论的体系。宋郭熙《林泉高致》、韩拙《山水纯全集》均深受其影响,在中国画论史和绘画史上,这本书都有难以低估的价值和作用。

宋代米芾评价荆浩说:“善为云中山,四面皆峻厚。”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在欣赏荆浩《楚山晚秋图》时这样评价:“知其未尝不学古,而亦未尝不学好。”

这两句话说明,荆浩的艺术成就在于学习传统,师法自然,将太行山奇景融化在胸,有感而画,才有了不凡的成就,才擎起了北方山水画派的大旗。

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