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1、简要说明武汉研学旅行的经过
2、引经据典,谈谈自我的感受
范文:
当清晨天黑依旧,蔚蓝天空未现,我们便早早地踏上火车,满心期待这新的旅程,经过近四个小时的路程,来到武汉这个新的城市,从游学之旅的起点出发。翻看着研学手册,向往着黄鹤楼美丽的景色,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历史气息,对一切充满期待。
黄鹤楼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美称,也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游学第一站。它不仅被历代名人所赞美,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与各种古朴秀丽的装饰也令人赞叹。当我真正来此游览,站在刻有李白像与崔颢名作所在的石墙前,了解研学导师讲解有关这两位名人有关黄鹤楼的历史故事,便被此深深吸引,不住赞叹。
当时崔颢去往长安做官,途径武昌,见故乡江烟弥漫,归鸟回林便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黄鹤楼》。当李白来此游览,不绝赞叹,也决定赋诗一首。恰逢第二天是送别老友孟浩然的日子,便作下送别名篇《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流传至今,成为千古名句。黄鹤楼因此诗名扬天下,而这两篇佳作也因黄鹤楼传世至今,共同演绎着唐代文学诗作辉煌的历史篇章。
“踏着刘公足迹,广大首义精神”的主题贯彻着整个研学活动,也被我们牢记在心。在此次活动前,我对辛亥革命的了解还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上的几段简短文字中,而这次切身来到辛亥革命旧址“起义门”和辛亥革命博物馆,祭奠襄阳伟人刘公,才使我真正感受到了辛亥革命流传而来的爱国精神与坚贞不屈的可贵勇气。
我们在“起义门”旧址宣誓,体会刘公将一生奉献给革命事业的伟大,将他的精神铭记在心。在辛亥革命博物馆了解这段历史,从辛亥革命的爆发走到结束,从黑暗历史走到革命成功的光明,许许多多烈士为此献身,成功的不易也是我们难以体会的。
看向当今生活,我们在新中国的强盛中成长,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回首过去,展望未来,铭记历史,将刘公的伟大精神牢记在心。
依稀记得游览过的武大风景正美,逸夫博物馆藏品令人震撼,也牢记了首义精神的伟大。尽管研学旅行短短三天已经结束,脑海中满满回忆,但我们的脚步和视野不止于此。怀着这颗铭记历史,期望未来的心,在奋斗未来的路上继续拼搏。
我参加了校学生会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民警共站马路,为维持城市交通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虽然六天的时间活动让我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我从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通过多天的站岗,使我有了些关于城市交通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心得体会。 近年来,上海城市建设飞速发展,道路交通硬件设施明显改善。然而,行人乱穿马路、骑车超越停车线、骑车闯红灯、机动车违章变道、乱停乱放等交通违章现象,也积重难返,它与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极不相称。交通行为不文明现象所产生的交通事故居高不下。仅今年一季度,全市因乱穿马路等行人、非机动车的违章就造成了108人亡。 城市交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陈良宇同志在今年上海城市交通专题会议上指出,文明交通行为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管理部门提出,要以法治交通,加大管理力度和处罚力度,以逐步实现“三纵三横”主干道、33个文明示范标志区、郊区城镇道路上违章行为基本消除,交通结点明显缓解,交通秩序明显改善。 创造一个良好、畅通、高效的交通环境,是广大市民的共同心愿。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市民巡访团来信希望市文明办转达他们的倡议:全体市民积极行动起来,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文明走路、文明行车,遵守交通法规,自觉告别陋习,积极投入到“与文明同行”活动中来,不断提高自身交通文明素质,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尽自己一份责任。 从许多市民的来信来电中可以看出,对部分市民交通行为中存在的“行人乱穿马路”、“自行车闯红灯”、“地铁和公交车辆上下车无序”、“出租车上下客乱停车”等不文明现象提出了批评。来信来电纷纷指出,这些现象的存在,加剧了交通拥堵,也损害了上海城市形象。他们呼吁迅速改变部分市民中存在的这些不文明现象。 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市长陈良宇前不久指出,上海人要做可爱的上海人,要做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上海人,要做能够体现城市的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水平的上海人,要做能够体现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的上海人。 共青团上海市委、市青联的委员们,在倡导“七不”的基础上,此次又推出了“七要”:要尊重每个人、要按规则办事、要尽心做好每件事、要说到做到、要微笑待人、要学会勤俭生活、要时刻准备帮助别人。 如果说“七不”是一个市民的基本素质要求的话,显而易见,“七要”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又进一步地提高了。委员们认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是个开放而且越来越国际化的城市,现代文明社会已经形成了许多规章制度和约定俗成的规则,如遵守交通规则,不随意停车和乱穿马路,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在自动扶梯靠右站立,在银行、邮局要保持1米距离,不乱抛生活垃圾等等,上海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与国际接轨”。 在“七要”中,“要微笑待人”这一条看起来尤其充满了人情味,委员们认为,这一条可以说是最容易,也是最难的,通过微笑使人们更加友善、态度更为和蔼、社会更具温情,使每个人都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一张可爱、可亲的“名片”。 要塑造上海的城市精神,就要培养高素质的城市居民,否则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建议要通过“铺天盖地”的媒体公益广告强化市民意识,同时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 同时,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大量制作生动、贴近生活的公益性动画广告,现在虽然也有类似的公益广告,但数量上还远远不够。这些广告不用很长,但要连续不断地播放,在公共场合要树立广告宣传牌。 2006 年12月,台盟上海市委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请市民选出最痛恨的十种不文明现象,统计结果显示:随地吐痰、随地扔杂物、乱穿马路、公共场合吸烟、上下车不排队、公共场合说脏话骂人、抢占公交车座位等行为名列榜首。可以说与“七不”相当一致,委员们表示,之所以市民文明行为养成见效还不大,与处罚力度也有一定程度的联系,目前的处罚力度还不足以起到警戒作用。因此,他们建议要加大处罚力度,已有的关于不文明行为的处罚规定,要立即全面执行,尚未做出规定的,要加快制定相关处罚规定,并尽快予以实行。 塑造城市精神要随着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人 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培育,逐步升华,在蓬勃发展的新的实践中,不断赋予上海的城市精神以新的内涵。 那么如何让上海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保持“可爱”的面貌呢?就象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一样,唐祖德委员对学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建议市教委可在第二轮中小学课改中将提高人的文明素质的要求进一步纳入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等课程中,并加强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走路、乘车、讲话等细微的小事做起。 同时,要在社区中加强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发挥离退休人员的积极作用,使活动能深入到千家万户,要制定一个五年规划,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争取在世博会前期达到上海城市建设与市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对于以下的镜头,很多人都会觉得腻了,是老调重弹,但只要这些不文明的现象还存在于上海的街头巷尾,我就要一直老调重弹下去。去年11月,我遇到了荷兰人赛德先生和他的妻子沈女士,当时他们带着两个孩子来上海旅游两周。他说,上海的现代化水平已经和阿姆斯特丹不相上下,但他也同样惊讶于乱穿马路、乱丢纸屑等现象在上海街头的泛滥。“这在欧洲是不可想象的,我的两个孩子经常会对闯红灯的行人喊‘stop’,把纸屑果皮捡起来丢到马路上的废物箱去。”今年1月5日和25日,我们市民巡访团带着市西中学和二医大卫校的学生来到淮海中路陕西南路口进行实地考察,结果发现每分钟都有20到50个人闯红灯,回来的时候没有一个同学不脸红的。今年春节,我们又来到南京路步行街的三处交叉路口,那里的红绿灯也形同虚设,不要说行人不看,就连旅游观光车也是“勇往直前”。这些镜头似乎已经成了上海的“标志”,人们已经习以为常,这是多可怕的一件事呀! 城市精神不是虚空的,它必须体现于城市人的行为,同时城市精神作为一种时代要求的表达,需要借助城市生活的重大时刻来展现自己。这一展现过程不是城市精神简单地从潜在转变为显在,而是原有的城市精神激发城市人的超常行为并在这种行为中得到再生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说,城市精神与城市人的行为是一个互动过程,一个双向激发过程。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市长陈良宇强调的那样,上海要十分注重培育自己的“城市精神”。他指出:“在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硬件能够花钱买,软件用钱买不到,软件比硬件更重要。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要花大力气加强软件建设,加快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步伐,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世纪上海城市精神,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 今年年初,一位网友给东方网发来电子邮件,将他早上乘坐地铁时看到的众多乘客挤抢的不文明一幕记了下来,建议东方网就此展开讨论。东方网接受了这位网友的意见,全文发表了这封电子邮件,并由此引出了一个“如何做可爱的上海人”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