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未免有些偏激,事实上古汉语也是四声,称为平、上、去、入,相当于今天汉语的阴平杨平上声和去声。至于诗词歌赋的押韵和平仄,则更显现出今天汉语规范的好处,原因是古人由于读音不够统一和规范,尤其南北文人的差异性很大,因此在相当多的诗词里边出现今天无法解释的韵律和语调(平仄),加上南方方言变化莫测,譬如同是苏州人听不懂苏州话(太仓人听吴江话、昆山人听张家港话),而同是江苏人听不懂江苏话则更是厉害,隔一条长江的方言就像两个国家一样,这样的语言环境又怎么可能做出统一音律的诗词歌赋来呢?所以说,真是今天普通话的普及让全国人民在语言上彻底解决了交流的障碍,并且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对古诗词关于音律方面的问题,原因是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而诗词歌赋幸好也是以黄河以北的官话为基准,这是因为近代各朝的都城大多建在北方,如唐代的长安(今西安一带)、北宋的河南开封、元明清都在北京(元时称燕京),而诗词歌鼎盛时期是在唐宋;赋鼎盛于南北朝。由此可见以黄河流域尤其黄河以北的北方语才是中华音律的发源和根基,也是由古至今汉语语音的代表。经过历史的沉淀,汉语语音到今天的四声加轻声可以说去芜存菁恰到好处。一家之言,如有得罪纯属无意,望海涵!
可是现在的历史老师和课本都不断强调民族融合与同化
笑问一句,有什么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