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2024年11月27日 13:49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等。

1、思维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

2、价值取向: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  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3、伦理道德:

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 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维护现状,保持和谐。  

扩展资料:

差异互补

东西方文化从现象上看,显然有很大差异,从本质上看,东方属于整体文化,而西方是个体文化。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也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欲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许多社会基本条件有待酝酿成熟,承认东西方文化差异,使东西方文化互补和融合便是重要一条。

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是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文化基础。文化格格不入的国家之间很难实现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这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互动的。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正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促进、互相推动、使人类逐步向和谐世界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方文化 百度百科:西方文化

网友(2):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

1、思维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老子首创了“体道”说。中国历史上缺乏实证科学的探索,封建保守思想束缚。   

2、价值取向: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 

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  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在集体中,一人取得成就,被视为集体的成就,集体感到光荣。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情操。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关怀是一种美德。但是个人竞争意识、拼搏意识不强,存在着一种依赖性。    

3、伦理道德:

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这种做法给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亲属关系比较疏远。

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 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对待家庭,喜欢大家团聚,家庭成员互相依赖,互相帮助,虽然密切了亲情关系,但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青年人独立能力的养成。  

4、行为规范:

西方人“重利”、“重法”在西方社会由于强调以个人权利为基准,以追求私利为目标,因此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法律既可以保护个人的权利,也可以制裁人权的侵犯,因此,西方国家法治的发展是与人的权利价值观有密切关系的。   

中国人“重义”、“重情”。 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的义利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重情轻法。孔子在《论语》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当成最高准则。儒家强调,不能驱义逐利。由于自古以来主要靠道义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维系社会,而不是靠法律约束,因此,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中国文化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西方社会遵循个人价值至上的原则,提倡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强调主动进取,追求自由平等、自立自强,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并把它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

扩展资料:

中西文化比较

本书将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多方位的对比,即从决定中西文化根本差异的生成土壤入手,通过发展历程、制度演变、哲学精神、宗教差异、对经济的作用、文学差别、艺术的不同表现、教育传统、科技进步、民俗等方面的以比,系统地揭示了中西文化的异同和各自的内在价值。

并回顾、阐释了历来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展望了中西文化未来发展的趋势,最后以中西文化的突出差异结尾。本书每章均结合其内容配有相关图片,文后附有思考题,以帮助读者理解每章的内容,也方便教师开展教学工作。

参考链接:中西文化比较-百度百科



网友(3):

第一、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第二、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
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
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
省、市、县到门牌号
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
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三、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为2000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
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
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
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第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
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
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
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
个人一得之见。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
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又如:一个人在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

第一、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第二、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
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
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
省、市、县到门牌号
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
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三、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为2000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
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
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
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第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
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
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
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
个人一得之见。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
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又如:一个人在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

网友(4):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

  1. 社会交往的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社交礼节方面,英语国家和中国也有着许多的差异。

  2. 习俗的差异;英国有句俚语,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在习俗方面差异也很大。如,当外国人向你赠送礼物时,你不当面打开,他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礼物;到外国人家做客,如太注重中国的餐桌礼仪,别人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食物。

  3. 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4. 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

  5. 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网友(5):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宗教信仰、语言、饮食、礼仪、风俗习惯等。其中最大的差异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不同。中国文化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西方社会遵循个人价值至上的原则,提倡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强调主动进取,追求自由平等、自立自强,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并把它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