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花木兰这个人物?

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花木兰这个人物?
2024年12月05日 06:59
有6个网友回答
网友(1):

  确有其人。
  花木兰(412年-502年),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北方古代民族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花木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时值太武皇帝时期(424——452年),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但是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数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是木兰故里。在京九铁路线上,有个虞城木兰站,不远处即为花木兰祠,是隋朝木兰故居所在地。祠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落,共有百余间。大门过道内,塑有花木兰的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花木兰戎装出征像和两侧侍卫;后楼塑有花木兰少女像、全家合欢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吏、名人赞美花木兰的撰文、题诗、书画等碑刻十余通。如唐代杜牧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佛云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毁于1943年一场战火,近年重修,尚有元代、清代祠碑保存完好。1993年,虞城县举办了中国第一届木兰文化节。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兰辞》内容和尚存的元碑记载。一致认为,花木兰的故乡在虞城,已确凿无疑。2007年5月2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做出决定,命名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并同意虞城县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 木兰葬于延安,圣地有胜迹。木兰家住延安城南万花乡花塬头村,为花姓,北魏人。死后葬于村旁山上,称“花家陵”。皇帝还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阶,两旁分列石人、石马、石狮、石羊。1984年,在延安万花山修复了木兰陵园。该园雕梁画档,典雅壮观,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书的“木兰诗”、“花将军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诗人歌颂花木兰的诗词。园内遍植满了木兰喜爱的牡丹花,塑有木兰戎装石像,跃马横剑,逼真再现了木兰当年的英雄气概。金代泰和年间(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郭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并创塑了花木兰像。至元代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该祠僧人坚让、坚科和其徒田何、田桢、田松等,又募资修祠立碑。由于历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祠地四百余亩,住僧人十余人。
  由于正史记载的不详,花木兰事迹更多的是民间传说,或许是鉴于我国数千年的男尊女卑,人们需要有这样一位女英雄,才这样的广为流传。

网友(2):

花木兰的出现其实是一个不可扭转的偶然,但是花木兰的扬名天下才是最重要的。
古代女子不能随意出门,更不用说上战场,所以,女子扬名的机会很少。

北魏年间的一次战争,有人说是突厥犯边,有人说是北魏破柔然,但是不管怎么说,木兰代父从军是肯定的了。历史没有详细记载,但是后世写木兰传,都是写的父亲年老,弟弟年幼,木兰只能身披战甲,随军出征。另外,木兰是文将,不是武将。木兰的扬名,完全是智慧的大施展。
所以说,木兰的出现是一个偶然,而成名确实必然,古代的女子,不知道有多少才华横溢的被淹没在闺房中。

网友(3):

历史上有花木兰其人花木兰其人其事正史记载不详,所以其生卒年和故里有很大根据一些资料上面的来说,花木兰这个人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物。 有原型 但

网友(4):

怎么说呢,时势造英雄,他生活在那个乱世,其实身为女子代父从军应该很无奈吧

网友(5):

被逼无奈时才会出现像花木兰这样的英雄

网友(6):

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