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两汉,儒家地位非常非常高,是国家意识形态。 春秋公羊历代都是王者之学,看起来是在研究圣人真意,事实上全在借题发挥,算是政治学吧。今文和古文经学的争论几乎贯穿整个两汉时期(汉武以后,郑玄以前)。和后代是一种类似学术争论不同,在汉代,那绝对是政治争论。而且汉代确立儒学取士,虽然孝廉、秀才啥的都是推荐的,但其实也是要考试的,考的重点还是在经学与时政相结合,要是不懂经学,还是上不去的。汉代经学重视师承,讲究疏不破注,非常严谨,其实也正是适应了政治需要。每一个字都是要命的好么……都代表利益好么……后代学术研究讲究创新,但是一旦和巨大的利益捆绑上了,就不能有个人的随意创新,否则真会乱的。中国在汉代以前,没有在石头上大规模刻字的传统(一般勒石记功也就刻没多少字,比如秦始皇东巡泰山,刻字也没刻几个字),但是儒家经典在汉代就刻在石头上,为的就是统一,每个字都要统一……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在汉代,儒家经典和西方中世纪的圣经有一比的。孔子素王,代汉立法……现在看来都好笑……孔子知道汉代么?隔着那么长时间,真心是“先知”了。但是汉代儒学就是那么说的……受命于天这四个字,现代人看起来很扯,但是在汉代,那是不折不扣的真理。而什么是国家之德,什么是天命所归,解释权在儒家经典里面。
魏晋的时候,汉代全面崩溃,四百年的大汉,在当时人看来就是天下……而汉朝的奔溃,使得知识分子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们开始不相信儒家经典里面建构的体系了,急切地需要重建整个信仰体系。而这个时候佛教和道教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但是在官方,儒家思想,儒家经典永远是最重要的国家意识。如果翻开史书,会发现有大量秉持着儒家思想的人活跃在每个政权之中。而玄学,也并非是纯粹的道家和佛教思想,而是某种意义上的三教合流。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么一个事:阮宣子 有令闻,太尉 王夷甫 见而问曰:”老 庄 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 意思就是老庄和儒家的本质是一样的……这是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的想法,援道入儒,甚至援佛入儒。当然,玄学也是很复杂的,也有很多政治的意涵在里面,具体的就太多太多了。什么裸奔啊,嗑药啊,美男子啊,这些是后世的放大。当然,相比较两汉和宋,”士风轻浮“也是汉魏六朝一直被人诟病的点。但是我不同意那种轻浮是主流。世代经学方有世代门风,世代门风方有世代门阀。
从以前百家争鸣,变成了一枝独秀,从此儒家开始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仍然在中国人的脑里根深蒂固。
在西汉以前的春秋战国,属于百家争鸣的时代,即使是思想性流派,尚有道家与之抗衡。而到了秦代,对法家的绝对尊崇又使得儒家的发展进入了停滞期。
从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历史便开始了了以儒家为正统的时代。到科举制形成后,出题范围也没离开过四书五经。可以说,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