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

2024年12月03日 00:54
有4个网友回答
网友(1):

1、近代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集中了约50%的民族资本企业、约40%的资本额、约50%的年产值。

2、上海已成为全球第四、亚洲第一大邮轮母港,年靠泊邮轮达到千余艘次,旅客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

3、上海2018年成功举办第三十五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三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第六届市民文化节等重大文化活动。

4、上海每年举办的常规赛事有F1(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ATP1000网球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世界高尔夫锦标赛-汇丰冠军赛,上海斯诺克大师赛等。

5、至2018年末,上海共有1573.37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78.70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上年的每人每月970元提高到1070元,增长10.3%。

扩展资料:

上海电影发展:

电影传入中国从上海开始。从1896年到1898年,一个美国商人先后在上海福建北路唐家弄的徐园、泥城桥下的奇园,以及天花茶园等处,短期放映美、法等国的短片,如《俄国皇帝游历法京巴里府》等,并在当时《申报》上刊登电影广告,引起轰动。

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1949年前,中国的电影业基本集中于上海,而在上海有过制片活动的电影企业,总数约200家。

上海戏曲发展:

海派特色的滑稽戏产生于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艺“独脚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因为方言隔阂,只流行于上海、苏南、浙江等吴语地区。一人演出的滑稽曲艺称作“独脚戏”。

沪剧(旧时也称申曲)是用上海话演唱的上海本地戏曲。上海说唱、浦东说书等也是上海特色曲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

网友(2):

1、外省人口的迁入。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上海开埠后至1920、30年代,逐步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在此期间移民的数量远远超过世代居住于此的原住民。

2、西方新思潮和新风气的进入上海自开埠以来,向来是西方新思潮和新风气进入近代中国的窗口。各种新派人物在这里创办、经营报纸、杂志和出版机构等文化事业。

3、租界的设立使上海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1912年以后,上海的租界却有如国中之国,独享着一份特别的平和,甚而,租界在经济、人口等各方面都进一步加快了其发展的速度。

扩展资料:

上海,春秋属吴国。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简称“沪”。

唐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今松江区)。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滩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近代史

网友(3):

上海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是与上海这个城市的历史同步发展的。上海城市历史并不悠久。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大城市,它并不是在传统城市基础上自然成长,而主要是在近代崛起的。其历史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外省人口的迁入。
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上海开埠后至1920、30年代,逐步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在此期间移民的数量远远超过世代居住于此的原住民。他们来自于中国各地,但是其中来自江苏、浙江两省者占到80%以上,占据绝对优势,各自约在数十万至百万人以上不等。另有约3%的安徽籍,以及约1%的广东籍。这部分族群成为当时的“上海人”,他们构成了当今上海人的主体,是近代以来的老上海人。

2、独特的性格个性和独特的经商模式,促进了上海近代史上的飞速发展。
(1)由于上海独特的历史积淀,上海人独特的性格个性,造就了上海近代史上的飞速发展,无论经济还是文化,物质还是精神。
海派文化则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区别于中国其他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2)由于上海人对于新兴思想的亲和力,使得上海人更容易接受新兴的经济模式。这里就不得不说到上海人的精明,精打细算。

上海商人总结出自己的经商方式,在这种互相比拼的环境中,上海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推动,又上海商人和上海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快,许多外来商品进入上海市场,接着又由上海推向周边,以至全国市场。上海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

3、西方新思潮和新风气的进入
上海自开埠以来,向来是西方新思潮和新风气进入近代中国的窗口。各种新派人物在这里创办、经营报纸、杂志和出版机构等文化事业。
上海人拥有接纳先进思潮,擅长思考,使得那些先进思想传播着更能发布自己的思想和理解,而上海人对于这种新兴思想的接受能力也使得一系列的革命运动的重要本营定在上海。

4、租界的设立使上海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
1912年以后,上海的租界却有如国中之国,独享着一份特别的平和,甚而,租界在经济、人口等各方面都进一步加快了其发展的速度,由1912年开始至1936年可谓上海租界高度繁荣的一个阶段。开埠后的近代上海迅速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少数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被称为“十里洋场”。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同时也给上海带来了时至今日的持续繁荣。

如今,上海是中国大陆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第三产业在上海的经济中占有相当量的比重,规模等同于中国北京。其中最主要的产业包括了金融业、房地产业、保险业以及运输业等。

网友(4):

对外贸易,外资注入,开放等级高,由于租借地的存在使得内部有相对稳定的环境.
近代的上海说破天就这几样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