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后去当兵,当完兵还可以读大学吗?

2024-10-31 16:21:30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可以的。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去部队,之前跟学校说明。干完两年回来接着上学,没考上大学就不行。

入伍后国家规定了有大学学籍的学生,才可以当学生兵。而高中毕业生已经报名参军,即使有大学录取通知书,但是学生没有完成注册程序,就无法享受大学生身份。

如果学生选择去军队,学生的大学学生状态不会产生,学校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受学生的学校报告,将自动返回到学生文件如学生的招生文件原始位置的学生是那么没有大学的学生,只是高中程度的军事人员。

服役期间的有关就学政策

1、妥善安排学业。在校大学生入伍前,学校应安排他们参加所学课程的考试,也可以根据平时的学习情况,对所学课程免试,直接确定成绩和学分,并保留学籍至退役后一年内。对已经修完规定课程或已修满规定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的,学校可准予毕业,发给其毕业证书。

2、适当减免学费。在校大学生被批准入伍后,已交学杂费的剩余部分,根据本人自愿,由学校退还本人,或由学校负责管理。退出现役后复学,其家庭经济困难的,由学校酌情减免学费;入伍前享受优秀学生奖学金的,复学后提高一个奖学金等级(不含一等奖学金)。

网友(2):

可以的。

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去部队,之前跟学校说明。干完两年回来接着上学,没考上大学就不行。

入伍后国家规定了有大学学籍的学生,才可以当学生兵。而高中毕业生已经报名参军,即使有大学录取通知书,但是学生没有完成注册程序,就无法享受大学生身份。

如果学生选择去军队,学生的大学学生状态不会产生,学校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受学生的学校报告,将自动返回到学生文件如学生的招生文件原始位置的学生是那么没有大学的学生,只是高中程度的军事人员。

新兵入伍体能训练内容动作要求:

一、引体向上(男):上杠时,双手正握杠,间距比肩稍宽,呈直臂悬垂姿势。双臂协同用力向上,屈臂引体至下颌超过杠面。做臂悬垂动作时,两臂自然伸直,还原成准备姿势。引体时下颌低于杠面,下落时双肘关节未伸直,该次动作不计数。  

二、屈臂悬垂(女):考者动作是否符合要求。上杠时,受训者面对低单杠站立,双手反握杠,间距与肩同宽或稍宽,双膝弯曲。当受考者成下颌超过杠面的屈臂悬垂动作时开启秒表,到其跳下或动作不符合规则规定时停止秒表,登记时间。

以上内容参考 汉川市人民政府-2021年高中毕业生升入高校(新生)参军入伍主要政策指引

网友(3):

高中生毕业后当兵,退伍后能继续直接读大学。前提是入伍前已被高校录取。

征兵时,各级兵役机关将为各级各类高校征集对象提供“绿色通道”:实行优先报名应征、优先体检政审、优先审批定兵,简化办事程序。报名由县级兵役机关直接办理。征兵体检前5天,县级兵役机关要逐一通知预征对象体检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优先批准体检政审合格的应届毕业生入伍。

根据《征兵工作条例》:

第二十五条 依法可以缓征的正在全日制高等学校就学的学生,本人自愿应征并且符合条件的,可以批准服现役,原就读学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留其学籍,退伍后准其复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第六十条 义务兵退出现役,按照国家规定发给退役金,由安置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接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给经济补助。

义务兵退出现役,可以免试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报考普通高等学校以及接受成人教育的,享受加分以及其他优惠政策;在国家规定的年限内考入普通高等学校或者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享受国家发给的助学金。

网友(4):

  可以的。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去部队,之前跟学校说明。干完两年回来接着上学,没考上大学就不行。

  国家明确规定有了大学学籍的学生在之后报名参军后,才会是大学生兵。而高中毕业就已经报名当兵,即使是有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可是学生没有完成开学报名过程,是无法享受到大学生的学籍的。换句话说,学生若是选择去当兵,学生的大学学籍就不会生成,学校在没有在规定的时间里,接受到学生的入学报道的话,会自动把学生的学籍档案等退回到学生档案原来所在地地方,此学生就相当于是无大学学籍,只是一个高中学历的从军人员。

网友(5):

士兵退役后可以继续上大学!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退役士兵报考高等职业学校、大专院校实行“单列计划,参加高职、大专单考单招考试,单独划线,单独录取”的办法。凡符合安置政策和报考条件、能够正常参加学习的退役士兵,均可报考。报考资格审核由市、区、县级民政部门和兵役机关共同负责。

另外,根据不同地区的地方性政策,比如湖北、浙江等省,对于退役士兵考大学,实施(考上后)免收学费、且就读期间按每人每月300元的标准发给生活补助费。而北京、南京等地则是施行按年度或一次性给予补助(南京对于退役士兵考大学每人每年补助9000元,北京则是一次性奖励3万元,成人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5万元)。

建议到当地的民政部门去咨询下具体情况,毕竟每个地区的情况有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