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使你领悟到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2024年11月16日 09:16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长恨歌》的爱情主题思想 诗的主题是“长恨”。文章开篇就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然后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汉皇重色”是题旨,自是讽刺,之所以长恨, 正是由于“人非草木皆有情”。由情而生恨,无此情则无此长恨。对情的描写正是对恨的反衬。其情愈深,陷得越深,其恨也愈浓,愈重,愈久。作者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像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且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情缠绵悱恻,书恨我们看到,(长恨歌》中的李、杨爱情故事,由于采用了民间的私誓情节,明皇、贵纪两个形象也具有了普通男女的思想感情。人皆有情,君王也与普通人一样有情,一样为色所迷。所以,当《长恨歌》转向描写此种“色”、“情”时,便无法贯彻对唐明皇的批判,而变成对这位具有普通人性的多情男女的赞叹。诗中,“重色”已不再具有任何贬义,作者不过用他所知的宫廷生活营造出外在的环境,淡化其客观效果并进行艺术处理,而将一个按照普通人的思想感情逻辑行动的唐明皇形象放人其中。当然,这也反映了男权社会中自然形成的男子中心观念,而《长恨歌》中的杨贵妃形象则是一个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产生、同时又反映着男人们的复杂欲望心理的美妇形象。这一形象首先在描写方式上与传统和民间作品中的美妇形象接上了榫:与身份很俗但形象很高雅的琵琶女相反,贵妃的形象描写反而采取了极俗的方式,一直写到“温泉水滑洗凝脂”,如此处理,其实是在按照民间美妇作品的方式塑造杨贵纪这一形象,《长恨歌》的主题也就不期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女色祸国”实际上主要是封建史家的观念,民间传说中缺少这样一种故事类型,例如妲已、褒姒的故事,便没有一种民间流传形式。相反,某些可能具有这种因素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中主题却发生变化,女主人公并没有被视为“祸水”,杨贵妃形象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民间作品中的美女形象,历来都是人们所崇拜的对象,能以自己的聪敏智慧战胜凌辱者,如《陌上桑》中的秦罗敷, 《羽林郎》中的酒家女,甚至《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等。杨贵妃的形象无法塑造成这样,但民间传说却让她成为蓬莱仙女,这等于完全免去了她应负的任何政治或道德责任。世代读者对贵妃形象也颇有争议,一种倾向满怀怜惜热爱之情,而一种倾向则要求追究她的政治责任,甚至遭到宋人的“理性”批评。而诗人在这一点上作出了最大胆的创造,实难能可贵。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网友(2):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艰辛与悲壮。
通过这首诗,我领悟到的爱情观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爱情是需要付出和牺牲的。在《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充满了悲壮和牺牲。为了爱情,杨贵妃放弃了自由和家族的荣誉,而唐玄宗也放弃了政治上的抱负和尊严,为了爱情不惜与家人决裂,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和唐朝的衰落。这表明,爱情是需要付出和牺牲的,需要双方都付出代价才能让爱情得以维系。
2. 爱情是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的。在《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被表现得十分真挚,但是最终却没有能够走到一起,原因在于他们的理解方式和个性不同。唐玄宗更看重政治上的成就,而杨贵妃更看重爱情和家庭。唐玄宗在政治上不断追求成就,而杨贵妃则不断劝谏他不要过于追求政治上的抱负。这种相互理解和包容是爱情中不可或缺的,只有相互理解和包容才能让爱情得以持久。
3. 爱情是需要勇敢面对困难的。在《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包括家族的反对、宫廷的勾心斗角、以及安史之乱等。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困难而放弃,而是勇敢地面对困难,不断努力争取爱情的维系和保护。这种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是爱情中不可或缺的,只有勇敢面对困难才能让爱情得以坚韧不拔。
总之,《长恨歌》所展现的爱情观是:爱情需要付出和牺牲、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需要勇敢面对困难。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做到了,才能让爱情得以维系和持久。

网友(3):

七夕牛郎会织女,要爱就要爱到底。鹊桥从天搭到地,牛郎织女在此聚。一年一次鹊桥聚,甜蜜爱情万年续。爱情两字不分家,现在情人是一家。奈何情路是艰辛,两人需要一条心。相濡以沫并不难,相互谅解天才蓝。人生岁月并不长,年少就别太轻狂。人生就是坎坷多,历经磨练爱才多。现在社会风云变,被伤的人随处见。撩人的话暖人心,骗情的人演的真。思念三百六十五,牛郎织女才会唔。即使一年见一次,这份爱也未变质。现在冰冻加冷藏,什么爱情不能长,放手别说的太易,悲伤的心太难愈。世上廉价是爱情,千金难买是爱情。白头偕老是爱情,相濡以沫是爱情。人要有爱才有情,人须有情才能爱。爱情两字不分家,所以情人是一家。情人一但放开手,疯狗挡路咬一口。此生遇到对的人,一生都是你的人。一心一意全为她,一生一世不分家。牵住的手就别放,有爱的人就别浪。宁毁十座名圣城,不拆一桩联婚姻。三思后行知对错,爱字难念情难做。人生太多对与错,一念冲动犯大错。爱情只有真与假,认真对待莫掺假。有爱苦中也有甜,无爱甜中也酸涩。现在情人谈了分,相借牛郎劝尔归。蓦然回首这些年,尔虞我诈撩心弦。处处都被情人虐,顿顿狗粮吃不完。恩爱可以天天秀,最好让爱也上锈。天长地久到白头,地久天长到永远。车楼都是身外物,有爱平房也愿住。面子能值几个钱,一身正气才浩然。反正爱也道不明,真抒感悟在其中。希望情人手牵手,生老病死到白头。

网友(4):

本诗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深,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诗中戏剧化和神话化的描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

网友(5):

这首诗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的。
二是认为这篇诗的主题是“爱情说”这首诗里对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的歌颂和同情,“不过述明皇追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
三是双重主题说,诗的前一部分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一部分是对唐玄宗、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到今天,对这个问题,始终还有达到比较统一的认识。
至于领悟到了什么样的爱情观,就是揪人心痛,催人泪下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