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波特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来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波特的产业集群研究是结合其对国家竞争优势的研究而展开的。他在1990年完成的 《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集群竞争特点对国家竞争优势做了具体的比较分析。他认为,国家只是企业的外在环境,政府的目标是为国内企业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因而,评价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该国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境和创新。波特1998年发表了 《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并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含义:“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这些产业、企业或是机构对于竞争都很重要,它们包括了零件、设备、服务等特殊原料的供应商以及特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集群通常会向下延伸到下游的通路和顾客上,也会延伸到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和本产业有关的技能、科技或是共同原料等方面的公司上。最后,集群还包括政府和其他机构 (像大学、制定标准的机构、职业训练中心以及贸易组织等)以提供专业的训练、教育、资讯、研究以及技术支援”(Porter M E,1998)。波特认为,集群通常发生在特定的地理区域,产业地理集中的发生,原因是地理因素,集群因地理接近,可以使生产率和创新利益提高,交易费用降低。一个国家在国际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企业在地理上呈现集中的趋势,通常聚集在某些城市或某些地区。波特认为,集群的规模可以从一个城市、一个州、一个国家,甚至到一些邻国联结成网络,集群所具有的不同形式,要视其纵深程度和复杂性而定 (Porter M E,1998)。
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它不仅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而且也成为提高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力量。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从世界范围看,集群化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
产业集群作为由产业、人口、城镇、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构成的非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融合以及与外部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频繁交换维系着自身的存在。产业集群在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中,不断体现出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即不断体现内部各要素的整合功能,并实现自身结构的自组织及有序化发展。波特指出,一旦一个集群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会促进它的成长 (Porter M E,1998)。产业集群的演化根源于所有参与主体为谋取生存与发展机遇的自主自发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参与竞争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换句话说,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区域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组织的演化过程。产业集群演化进程中的各种性质、特征及运行机制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集群中各类主体、各个要素在经济活动中既竞争又合作、既开放又封闭,通过相互作用促成整个系统不断分化又不断整合,不断导致无序又不断形成有序,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从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而不断转化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