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出自《酒规》。
三巡和五味都是泛指。三巡一般是指主人敬主宾,主宾回敬主人,主人敬本桌客人。五味一般是酸、甜、苦、辣、咸五种基本味。
所谓“三巡”,就是三遍。主人给每位客人斟一次酒,如巡城一圈,斟过三次,客人都喝光了,这就叫“酒过三巡”。表示宴席当中酒和菜都吃得差不多了,饭局已到尾声,谈的阶段即将开始。
扩展资料
酒的别称
杜康:杜康是古代高粱酒的创始人,后世将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唯有杜康”出自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欢伯:因为酒能消忧解愁,能给人们带来欢乐,所以就被称之为欢伯。这个别号最早出在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坎之兑》,他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杯中物:因饮酒时,大都用杯盛着而得名。始于孔融名言,“座上客常满,樽(杯)中酒不空”。陶潜在《责子》诗中写道,“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金波:因酒色如金,在杯中浮动如波而得名。张养浩在《普天乐·大明湖泛舟》中写道,“杯斟的金浓滟滟”。
秬鬯:这是古代用黑黍和香草酿造的酒,用于祭祀降神。据《诗经·大雅·江汉》记载,“秬鬯一卣
白堕:这是一个善酿者的名字。苏辙在《次韵子瞻病中大雪》诗中写道,“殷勤赋黄竹,自劝饮白堕”。
冻醪:即春酒。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据《诗·豳风·七月》记载,“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壶觞:本来是盛酒的器皿,后来亦用作酒的代称,陶潜在《归去来辞》中写道,“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壶中物:因酒大都盛于壶中而得名。张祜在《题上饶亭》诗中写道,“唯是壶中物,忧来且自斟”醇酎这是上等酒的代称。
酌:本意为斟酒、饮酒,后引申为酒的代称,如“便酌”“小酌”。李白在《月下独酌》一诗中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酤:据《诗·商颂·烈祖》记载,“既载清酤,赍我思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酒规
在饭桌上,大家都讲究一个“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这句话是出自《酒规》,是一个从古代流传到现在到说法。那么大家知道分别是哪三巡?哪五味呢?俗语 饭桌 文化 主人 客人 历史
出自《酒规》。
三巡和五味都是泛指。三巡一般是指主人敬主宾,主宾回敬主人,主人敬本桌客人。五味一般是酸、甜、苦、辣、咸五种基本味。
按《现代汉语词典》“巡”的解释是:量词,遍(用于给全座斟酒):酒过三巡。字面的理解是已经给在座的每个人斟过三次酒了。因此不是敬过三圈或者是主人敬客人什么的。三、五多是虚指,比喻多。正确的理解是。表示宴席当中酒和菜都吃得差不多了,饭局已到尾声,谈的阶段即将开始。
拓展资料:
酒规:西周时代开始,已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它成了那个礼制社会的重要礼法之一。西周饮酒礼仪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时、序、效、令。时。指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只能在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或喜庆典礼的场合下进饮,违时视为违礼。序,指在饮酒时,遵循先天、地、鬼、神,后长、幼、尊、卑的顺序,违序也视为违礼。效,指在饮时不可发狂,适量而止,三爵即止,过量亦视为违礼。令,指在酒筵上要服从酒官意志,不能随心所欲,不服也视为违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酒规
酒规
首先,所有人得共同喝三杯,这叫“酒过三巡”,过了这“三巡”,喝酒才算正式开始。然后,是喝“见面酒”,就是从未在同一酒桌上喝过酒的人互相喝,每人又是两杯。接着是各人要跟酒桌上的每一个人喝,一般是从首席开始,轮流跟每个人喝,这叫“打通关”。一桌要是10个人的话,一个“通关”打下来,20杯酒就下肚了。自己打了“通关”还不算,碰上别人“打通关”轮到自己了,还得喝,因为“通关”各算各的,他喝的你的“通关”不算数,这次你要喝他的“通关酒”。 五味是从五行演化而来的也是个雅致的量词是大概的意思,其实就是菜每样都吃了一遍或都品尝了一下。
有能力打“通关”的人打完了,然后再进入下一轮———划拳。划拳也打“通关”,一般每人划6拳,一拳半杯酒,6拳3杯。这一圈轮下来,别说“打关”的要喝得多,每个“应关”的人也至少要喝一杯酒。
酒规
首先,所有人得共同喝三杯,这叫“酒过三巡”,过了这“三巡”,喝酒才算正式开始。然后,是喝“见面酒”,就是从未在同一酒桌上喝过酒的人互相喝,每人又是两杯。接着是各人要跟酒桌上的每一个人喝,一般是从首席开始,轮流跟每个人喝,这叫“打通关”。一桌要是10个人的话,一个“通关”打下来,20杯酒就下肚了。自己打了“通关”还不算,碰上别人“打通关”轮到自己了,还得喝,因为“通关”各算各的,他喝的你的“通关”不算数,这次你要喝他的“通关酒”。
五味是从五行演化而来的也是个雅致的量词是大概的意思,其实就是菜每样都吃了一遍或都品尝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