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基础知识要点?

2024年11月29日 16:22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护理学的形成:1、人类早期的护理--医巫不分2、中世纪的护理--医院产生由修女担任,3、文艺复兴时期--成为独立的高尚职业,4、宗教改革--黑暗时期 ; 护理的基本任务:减轻痛苦,预防疾病,恢复健康,促进健康 医院的物理环境;空间、温度、湿度、通风、光线、音响、装饰;其中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一米床与床之间应有围帘必要时进行遮挡。一般病室的温度为18~22,新生儿老年人病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2~24。病室的湿度以50%~60%为宜。开窗通风30分钟即可达到置换室内空气的目的。白天医院理想的噪音强度应维持在35~45分贝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手术室应选用绿色或蓝色装饰使病人产生安静信任的感觉! 医院的人际关系主要有: 护患关系、病友关系、病人与其他人员的关系。 病人床单位是指住院其间医疗机构体供给病人使用的家具和设备它是病人休息睡眠饮食排泄活动与治疗的最基本的生活单位。 铺床法有备用床、暂空床、麻醉床、卧床病人床的整理、在操作中移开床旁桌约20厘米、床旁椅15厘米. 护理入院病人入院的程序:办理入院手续、实施卫生处置、护送病人入病区。 一般病人入院后护理:准备床单位、迎接新病人、测量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体重,需要时测量身高并记录、通知医生诊视病人,必要时协助体检或治疗,填写入院病例和有关护理表格(用蓝钢笔逐页填写住院病例眉栏及各种表格,用红钢笔在体温单之间相应入院日和时间栏内竖写入院时间记录首次基本生命体症及身高体重填写入院登记卡诊断卡床头卡)、做好介绍与指导、按医嘱执行各项治疗和护理措施,入院护理评估。 急诊病人入病区后的护理;准备床单位、备好急救物品及药品、配合抢救、暂留陪送人员 分级护理;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病人自理能力的不同护理级别分为四级,即特别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特别护理的护理对象;病人病情危重,需要随时观察,以便进行抢救。(如严重创伤复杂疑难的大手术后器官移植、大面积灼伤以及严重的内科疾患等。)护理的内容;安排专人24小时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制定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特别护理记录,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药物,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 一级护理;适用对象;病人病情危重需要绝对休息。(如各种大手术后、休克、昏迷、瘫痪、高热、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和早产儿等)护理内容;每15~30分钟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制定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逐项填写特别护理记录;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满足病人身心需要。 二级护理,适用对象;病人病情较重,生活不能自理,(如大手术后病情稳定者,以及年老体弱、慢性病不易多活动者、幼儿等)护理内容;每1~2小时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按护理常规护理:给予必要的生活和心里支持,满足病人身心需要。 三级护理,适用对象;病人病情较轻,生活基本能自理。(如一般慢性病,疾病恢复期及选择手术前的准备阶段等)护理内容:每日巡视病人两次,观察病情;按护理常规护理;给与卫生保健指导,督促病人遵守院规,满足病人身心需要。 第四章 舒适与安全 舒适;是指个体处于轻松、满意、自在、没有焦虑、没有疼痛的健康、安宁状态的一种自我感觉。不舒适;个体身心不健全或者有缺陷,生理、心里需求不能全部满足的一种自我感觉,疼痛是不舒适中最为严重的表现形式。 护理不舒适病人的原则;预防为主,促进病人舒适;加强观察,及时发现不舒适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轻不舒适;互相信任,给予心理支持。 卧位;卧位的分类;主动卧位、被动卧位和被迫卧位。至少每两小时变换体位。 常用的卧位;仰卧位(去枕仰卧位~麻醉病人;中凹卧位~休克病人;屈膝仰卧位~腹部检查、导尿的病人;)、侧卧位(灌肠、肛门检查及配合胃镜、肠镜检查、肌肉注射、预防压疮)、半坐卧位(面部颈部手术后的病人、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胸、腹盆腔手术后有炎症的病人、病人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端坐位(心力衰竭、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病人)、俯卧位(腰背部检查或配合胰胆管造影检查时、脊椎手术、胃肠胀气所致的腹痛)、头低足高位、(肺部分泌物引流、十二指肠引流术、妊娠期胎膜早破、跟骨和胫骨结节牵引时)、头高足低位(颈椎骨折的病人作颅骨牵引时作反牵引力、预防脑水肿、颅脑手术后的病人)膝胸卧位(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矫正胎位不正或子宫前倾、促进产后子宫复原)、截石位(会阴肛门部的检查、产妇分娩) 疼痛的概念;是指伴随现有或潜在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主观感受是机体对有害性刺激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疼痛的特征1.疼痛是个体受到侵害的危险警告;2.疼痛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觉;3.疼痛常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 疼痛的护理评估;评估内容;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时间、疼痛的 性质、疼痛大的程度、疼痛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分为四级,分别是;0级,无痛;1级(轻度),有疼痛但不严重、可忍受、睡眠不受影响。2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定剂:3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受干扰,需要用镇痛药。 护理措施;减少或消除引起疼痛的原因、缓解或减除疼痛、心理护理舒适 安全环境;是指平安而无危险、无伤害的环境。 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机械性损伤、温度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生物性损伤、心理性损伤、医源性损害。 常用的保护具;床档、约束带、支被架 常用的辅助器;拐杖(使用者身高减去40厘米)、手杖。 第五章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感染有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一般指的是狭义概念即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作的感染。 分类;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形成的基本条件;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 清洁;用物理的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并非杀灭微生物。 消毒;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胞以外的所有微生物。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所有微生物。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1.耐高温、耐湿物品首选高压蒸汽灭菌法;2.怕热、忌湿和贵重物品应选甲醛或环氧乙烷气体灭菌3.金属灭菌应选用腐蚀性小的灭菌剂4.在消毒物体表面时,应考虑到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可选择紫外线消毒或液体消毒剂擦拭,多空表面擦拭可用喷雾消毒法。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物品不被污染,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或传播给他人的一系列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 无菌物品: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后未被污染的物品。 无菌区:经购物礼后化学方法灭菌处理而未被污染的区域。 非无菌区:未经灭菌处理或经灭菌处理后被污染的区域。 无菌操作技术的原则:1环境清洁宽敞:环境要宽敞并定期消毒,操纵前半小时须停止扫地更换床单等工作,减少走动,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纺织尘埃飞扬。2,工作人员着装符合无菌操作要求:无菌操作前工作人员要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口罩应4~8小时更换一次一经潮湿细菌易于穿透,应及时更换。3,物品管理有序;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质分开放置,且有明显标志,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应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包歪应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按有效期先后顺序摆放,无菌包有效期为七天,取用时用无菌持物钳,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就不能放回无菌容器中,物品怀疑有或已被污染,应更换并重新灭菌。4,明确无菌区与非无菌区;操作者的身体应和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取放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手臂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未消毒的物品不可触及无菌物品或跨越无菌区域。5,一套无菌物品职工一位病人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无菌持物钳;分类:卵圆(不能持重)三叉(持重)大小钳子(小物品)消毒液浸过无菌钳关节轴以上2~3厘米手固定在上三分之一部分。无菌物品一般有效期为七天,但打开的只能用24小时,无菌盘4小时有效。 隔离:是通过控制感染源、切断感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达到防止微生物散播的目的。 分类:传染病隔离和保护性隔离两种。隔离的种类:严密隔离(霍乱、鼠疫)、呼吸道隔离(肺结核、流脑)、肠道隔离(伤寒、痢疾、甲肝)、接触隔离(破伤风、气性坏疽)、血液体液隔离(乙肝、艾滋病、梅毒)、昆虫隔离(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瘢痕伤寒、疟疾) 保护性隔离即反向隔离(严重烧伤、早产儿、白血病脏器移植、及免疫缺陷的病人) 使用避物纸要抓起不可撕取。 隔离衣的衣领和内面属于清洁区。 头发护理时若打结应 用30%的酒精浸润后小心梳理! 妊娠7个月以上禁用盆浴。 压疮:也称压力性溃疡,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和坏死。 压疮的力学因素;压力、剪切力、和摩擦力。

还受局部潮湿和排泄物促刺激、全身营养不良或水肿、受限制的病人。 压疮的分类及临床表现:淤血红润期、炎性浸润期、溃疡期。特点:1度压疮表现为皮肤呈暗红色。并有红、肿、热、痛和麻木。二度创伤的特点;皮肤呈紫红色皮下有硬结,皮肤因水肿而变薄,并有炎形渗出,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破裂形成潮红湿润的创面。三度压疮:浅层组织感染、化脓,脓液流出后形成溃疡,坏死溃疡期感染向周围及深部扩展,常可抵达骨面,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 有效休息的条件:充足的睡眠、生理上的舒适、心里上的放松! 骨骼肌肉的状态:0级完全瘫痪

1级肌肉围微收缩但无机体运动, 2级肢体可移动位置但不能抬起。3级 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 对抗阻力;

4级能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减弱;5级肌力正常; 肌体的活动能力的分类;0度完全能独立,可自由活动。1度需要使用设备或器械。2度需要他人的监护、帮助和教育;3度既需要帮助,也需要设备和机械。4度完全不能独立。 进行肌肉的训练:等长练习和等张力 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 体温的产生:糖、脂肪、蛋白质的氧化分解。 体温的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 体温的生理变化:昼夜、年龄、活动、药物其他(如环境、饮食、和情绪等) 发热程度的划分:低热37.3~38.0;中等热38.1~39.0;高热39.1~41、0;超高热41度以上 发热的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退热期 热型:稽留热(持续在39~40)见于肺炎、伤寒;弛张热(在39度以上,波动大)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间歇热(骤然升高至39度以上)常见于疟疾:不顾则热:体温过高的护理:降温(物理降温如全身冷疗)、休息、饮食保持清洁和舒适、 安全护理、心里护理:护理:加强病情观察;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