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 社戏 的读书笔记

2024年11月19日 17:32
有4个网友回答
网友(1):

1、理清情节——乡事趣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为最大乐事—— 看社戏作铺垫。 ●看社戏前的波折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赵庄看社戏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着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 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1—3 )
去赵庄看社戏的全 过程( 4—30 )
看社戏后的余波( 31—40 )
看社戏的波折( 4—9 )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10—13 )
赵庄看社戏( 14—21 )
深夜归航( 22—30 )

2、分析人物——乡人好(淳朴)
文中人物有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
双喜: 聪明能干、机灵、反应灵敏、善解人意,细心、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热情爽直、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小领袖。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豪爽风趣热诚的老人。
阿发:天真活泼,调皮,质朴,热心,(热情好客、淳朴无私、憨厚善良)
文中的人物有着淳朴善良的质朴美,给迅哥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那夜的景色也优美。

3、联系环境——乡景美
•听觉方面有“宛转、悠扬的横笛”, “宛转”、“悠扬”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笛声美;
•嗅觉和味觉方面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清香”用得好,在它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A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B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C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D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用,在句子里充当谓语。因为是溶化为一体的,而不是生硬投入的。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 静物动态的写法,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 同时符合“我”坐在船上观察夜景的实际情况,由于“连山”是“起伏”的,是棱角分明的,是淡黑色的,又感到是在动,便联想到象“兽脊”,这样比喻,很新鲜。“起伏”、“踊跃”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形象真切。赋予静默的山峦以连绵的动感 —— 以动写静,以静衬动师
总体来说,有高兴、迫切的心理。进一步分析,突出“迫切”心理较为明显。起伏的连山如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的急迫心情。听到歌声,料想便来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理。 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修辞手法: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4、总结归纳:
A、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B、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优美的自然景色----景美
自由自在的生活——生活美
农村孩子的聪明、热情、淳朴——人美
人与人之间友善、和谐的关系——情意美

全文小结: 优美的自然景色,自由自在的生活,农村孩子的聪明、热情、淳朴 人与人之间友善、和谐的关系,表现了作者对少年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情谊的眷恋。

网友(2):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1—3 )
去赵庄看社戏的全 过程( 4—30 )
看社戏后的余波( 31—40 )
看社戏的波折( 4—9 )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10—13 )
赵庄看社戏( 14—21 )
深夜归航( 22—30 )

网友(3):

您的回答会被数十乃至数万的网友学习和参考,所以请一定对自己的回答负责,尽可能保障您的回答准确、详细和有效

网友(4):

读书时把人物的性格特点放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