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资料

2024年11月20日 09:10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南泥湾是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的一条狭窄溪谷,此地野兽出没,杳无人烟。 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所以,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没有房,自己动手挖窑洞;没有菜,挖野菜吃;没有工具,就自制锄、铲,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在荒山野岭种上了庄稼。短短的三年,由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现在,南泥湾供游人参观的有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泥湾时的旧居、九龙泉和烈士纪念碑。其中“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通过实物、图片详细介绍了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经过。
花蓝花儿香
听我来唱一唱 唱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 好地方
往年的南泥湾
处处是荒山 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般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般
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
好地方呀么好风光
好地方呀么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 遍地是牛羊
金色的麦浪,层层梯田,这就是坐落于陕北黄土高原北部的南泥湾,位于延安市东南45公里。古时的南泥湾被当地人称做南阳府,但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府衙,只是当时延安的一个乡,南泥湾纵横120余里,它的中心地区由三条河川构成。自西向东的南盘龙川,自南向北的九龙川,两川汇合以后称为南阳府川向东北延伸而去。

一百多年前,南泥湾曾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据史料记载,这里曾有过街市,主要居住着回汉两个民族。满清入关以后,为了政治上需要,制造民族仇杀,后来这里又军阀、土匪横行,人民背井离乡,相继逃亡致使这里成了一片荒山野岭,昔日的河川变成了烂泥湾。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长征,从江西到达陕北以后,决定把陕北作为中国革命的总后方,扩大根据地建设,成立陕甘宁边区,南泥湾成了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

1941年前后,陕甘宁边区西南的山西、河南和湖北等省相继沦陷,日军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封锁,致使陕甘宁边区的生活面临了极大的困难。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41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展生产自救,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北边区展开。

那时的南泥湾地区是陕甘宁边区的前沿。它东南方向的茶坊镇,与国民党军队占领的洛川连接。当时国民党军队在那里驻扎着一个军部和一个师的部队。南泥湾是国民党军进入延安的必经之路。

当时驻守南泥湾的是王震率领的中央红军第359旅,根据中央指示369旅,

不仅要随时准备迎击国民党可能发动的军事进攻,还要通过开荒生产,尽快做到生产自给,从根本上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359旅的战士,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在南泥湾边战斗边开荒生产,在昔日的烂泥湾上,开垦出了稻米飘香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大面积良田。

当年南泥湾的垦区包括延安、延长、甘泉、富县等县,到1944年10月共垦荒26万亩。

359旅的战士用自己的双手,不仅解决了南泥湾当地军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还上缴了500多万公斤余粮,足够两万人的军队吃上一年。为前线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南泥湾和大生产中诞生的南泥湾精神也从此广为流传。

网友(2):

南泥湾是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的一条狭窄溪谷,此地野兽出没,杳无人烟。 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所以,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没有房,自己动手挖窑洞;没有菜,挖野菜吃;没有工具,就自制锄、铲,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在荒山野岭种上了庄稼。短短的三年,由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现在,南泥湾供游人参观的有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泥湾时的旧居、九龙泉和烈士纪念碑。其中“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通过实物、图片详细介绍了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经过。
花蓝花儿香
听我来唱一唱 唱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 好地方
往年的南泥湾
处处是荒山 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般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般
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
好地方呀么好风光
好地方呀么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 遍地是牛羊

网友(3):

  延安:南泥湾

  信息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

  《南泥湾》这首动听的陕北民歌,真实地唱出了南泥湾的变迁在南泥湾改造中诞生的南泥湾精神,激励鼓舞了中国几代人。

  片名:延安——南泥湾

  金色的麦浪,层层梯田,这就是坐落于陕北黄土高原北部的南泥湾,位于延安市东南45公里。古时的南泥湾被当地人称做南阳府,但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府衙,只是当时延安的一个乡,南泥湾纵横120余里,它的中心地区由三条河川构成。自西向东的南盘龙川,自南向北的九龙川,两川汇合以后称为南阳府川向东北延伸而去。

  一百多年前,南泥湾曾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据史料记载,这里曾有过街市,主要居住着回汉两个民族。满清入关以后,为了政治上需要,制造民族仇杀,后来这里又军阀、土匪横行,人民背井离乡,相继逃亡致使这里成了一片荒山野岭,昔日的河川变成了烂泥湾。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长征,从江西到达陕北以后,决定把陕北作为中国革命的总后方,扩大根据地建设,成立陕甘宁边区,南泥湾成了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

  1941年前后,陕甘宁边区西南的山西、河南和湖北等省相继沦陷,日军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封锁,致使陕甘宁边区的生活面临了极大的困难。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41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展生产自救,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北边区展开。

  那时的南泥湾地区是陕甘宁边区的前沿。它东南方向的茶坊镇,与国民党军队占领的洛川连接。当时国民党军队在那里驻扎着一个军部和一个师的部队。南泥湾是国民党军进入延安的必经之路。

  当时驻守南泥湾的是王震率领的中央红军第359旅,根据中央指示369旅,

  不仅要随时准备迎击国民党可能发动的军事进攻,还要通过开荒生产,尽快做到生产自给,从根本上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359旅的战士,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在南泥湾边战斗边开荒生产,在昔日的烂泥湾上,开垦出了稻米飘香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大面积良田。

  当年南泥湾的垦区包括延安、延长、甘泉、富县等县,到1944年10月共垦荒26万亩。

  359旅的战士用自己的双手,不仅解决了南泥湾当地军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还上缴了500多万公斤余粮,足够两万人的军队吃上一年。为前线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南泥湾和大生产中诞生的南泥湾精神也从此广为流传。

  (劲力编辑)

  延安---南泥湾
  http://news.shaanxi.gov.cn/shownews.asp?id=7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