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户往往摆上供品供奉神佛,当天夜里,把家中所有灯火点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之后的一夜不能睡觉,灯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称之为“守岁”。天津年俗里,这一夜禁止扫地、倒水、用剪刀,说不吉利的话语。
大年初一 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春节饺子即象征新年与旧年在”子时“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饺子必定是肉馅,初一早晨的为素馅,代表一年素素净净没有灾厄之事。拜年是春节里一项重要活动,首先从家里开始,晚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而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传统。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代手“。当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也是为了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大年初三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饸子往家转,初四的大饼炒鸡蛋。”这样的天津俗语中也体现了天津在欢度春节的大喜日子里,对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节期间包合子吃,其主题当取“和合”之意,子还有一层更积极的含义,那就是和衷共济、同心合力。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称为“破五”。这一天不能到别人家拜年,不然会被认为是小人。这天家家都包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暗示剁“小人”。饺子也代表元宝,主迎财神之意,部分商户也会选择这天迎财神开张。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节,天津人称其为“灯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除了吃元宵外,还要供奉给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猬和老鼠,灯节前后,天津城内各商铺从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张灯五日(旧)。
正月十六 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出去走一走,俗称”溜百病“。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农村的各家各户还要在自家的院内或屋内的地上用白粉画出小囤和小梯子,称为打囤,在他们上面放粮食和铜钱,寓意来年物丰粮丰。市区一般正月二十五就会取下吊钱,用报纸裹好,有的还会放些小米等物置于床下,待来年春节扔去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天津人在这一天会吃焖子,会在这一天理发。天津人正月里是不可以剪头发的,否则有死舅舅的说法,所谓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除此之外,鞭炮和烟花贯穿于天津人过年期间。天津人还讲究正月里不能理发、看病、吃药、打孩子。天津人称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儿”,并有喝腊八粥、吃腊八蒜和腌制腊八醋的习俗
扩展资料
天津饮食习俗
大年三十这一天的夜里要做传统的天津风味素馅儿饺子,饺子馅包括香干,油条,豆芽菜,白菜等,最重要的是要有红色的粉皮,和馅使用酱豆腐(腐乳),麻酱等,风味别具一格。饺子做成后用黄纸盖上,等到午夜二十四点来吃。
在包饺子之前有的天津家庭按“南礼儿”还有一顿年夜饭,年夜饭中要有鸡和鱼,取自谐音“吉庆有余”,年夜饭的米饭下通常藏有一个荸荠,寓意元宝。年菜以辣白菜、烩蚕豆瓣、辣豆等为主。在大年三十当天要剩下留在正月吃。
谚语:“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体现了在初一和初三这三天中天津家庭中的饮食习惯。农历正月初四一些天津家庭通常食用烙饼卷鸡蛋。正月初五,天津年俗中又有“破五吃饺子,捏小人嘴”的习惯,以喻示新一年的吉祥顺利。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天津家庭和全国各地风俗普遍相同以吃元宵为主。正月二十五在天津为填仓节,谚语:“填仓填仓,干饭鱼汤。”体现了这一天天津人民吃米饭熬鱼的习俗。
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天津风俗
天津风俗习惯:
1、大年初一,十二点过后就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了。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春节饺子即象征新年与旧年在”子时“交替,有象征合家团圆。拜年是春节里一项重要活动,首先从家里开始,晚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而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初一一早出门走亲访友,俗称拜年,在送年礼方面,天津人讲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腊梅、海棠和迎春花。另外在这一天,每家每户的米缸不能空着,如果空着就寓意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而且在这天还禁止洒水、扫地、倒垃圾等行为,因为天津人往往将水、土视为“财气”,将垃圾、粪便看做“肥水”,洒水、扫地、倒垃圾会把“财气”扫走。
2、大年初二,大年初二的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传统。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代手“。当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也是为了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3、大年初三,“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一转转个大元宝,骨碌碌往家跑。”这样的天津俗语中也体现了天津在欢度春节的大喜日子里,对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节期间包合子吃,其主题当取“和合”之意,子还有一层更积极的含义,那就是和衷共济、同心合力。从微观上说,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从宏观上说,人和百业兴,和谐春节年味浓,民俗饮食溢乡情。
4、大年初五,正月初五天津人称为“破五”。这一天不能到别人家拜年,这天家家都包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暗示剁“小人”。
5、正月十五,正月十五上元节,天津人称其为“灯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除了吃汤元外,还要供奉给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猬和老鼠,灯节前后,天津城内各商铺从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张灯五日。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农村的各家各户还要在自家的院内或屋内的地上用白粉画出小囤和小梯子,在他们上面放粮食和铜钱,寓意来年物丰粮丰。
6、正月十六,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全家出去走一走遛遛弯儿,俗称”溜百病“,为的是新的一年不生病。
7、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天津人在这一天会吃焖子,会在这一天理发。
扩展资料:
天津的年俗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就是“阖家欢乐”,其社会意义是保证宗法社会下父系家庭的团圆。农历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在天津称为“腊八儿”,许多天津人在这天喝腊八粥并用醋泡大蒜,从而为正月准备腊八蒜和腊八醋。
从腊月十五开始,天津的年货摊贩要“上全街”,就是各商店把年货全部上齐,把所有吃喝玩乐的商品都摆上贩卖。天津的年货市场主要集中在在天津天后宫为中心的宫南、宫北大街,也就是今天的古文化街一带。
腊八
每年的腊月初八,天津人都会煮腊八粥,还会用醋把大蒜泡成绿色的腊八蒜。
逛娘娘宫
腊月十五之后,娘娘宫一带的商业区会有很多年货,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糖瓜祭灶的目的是把灶王爷的嘴粘住,这样灶王爷就不会说坏话了。
年画艺术
天津过年时会贴年画,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勾、刻、刷、画、裱等纯手工制作。
破五
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扩展资料
天津的四大民间艺术:
1.泥人张彩塑
是指天津艺人张明山于19世纪中叶创造的彩绘泥塑艺术品。泥人张彩塑可以说是天津的一绝,“泥人张”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杨柳青年画
木版印绘制品,是中国著名民间木版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约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清雍、乾至光绪初期为鼎盛期。具有笔法细腻、人物秀丽、色彩明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祥和、情节幽默、题词有趣等特色。二零零七年六月八日,天津杨柳青画社获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二零一零年五月九日世博天津活动周开幕,杨柳青年画作为参展项目,向世人展示。
3.魏记风筝
风筝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关于风筝的记载。到唐代,风筝已经盛行于南北各地的都市乡村。
中国北部的天津市是中国风筝的主要产地之一。天津风筝之中,以“魏记”生产的风筝最为精美、著名。“魏记”风筝发展到今天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它的创始人魏元泰(生于1872年)技艺精湛,从艺七十余年来,他制作出数以万计具有很高艺术性的精美风筝,誉满中外,享有“风筝魏”的美誉。1914年,“魏记”风筝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奖,从此成为受国内外众多博物馆所青睐的珍贵藏品。
4.刻砖刘
刘凤鸣15岁开始随外祖父马顺清学习刻砖技艺。马顺清是天津著名刻砖艺人,在清道光年间,将天津砖刻发展为独立于建筑之外的民间艺术,并开创了堆贴法,扩大立体空间,使作品层次分明。刘凤鸣继承和发扬了马顺清的贴砖法,创造了天津刻砖的独特风格,被誉为"刻砖刘",以立体和半立体透雕见长,在方砖上所刻山水、花卉、人物、鸟兽形象生动逼真,构思精巧,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津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户往往摆上供品供奉神佛,当天夜里,把家中所有灯火点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之后的一夜不能睡觉,灯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称之为“守岁”。天津年俗里,这一夜禁止扫地、倒水、用剪刀,说不吉利的话语。
大年初一 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春节饺子即象征新年与旧年在”子时“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饺子必定是肉馅,初一早晨的为素馅,代表一年素素净净没有灾厄之事。拜年是春节里一项重要活动,首先从家里开始,晚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而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传统。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代手“。当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也是为了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大年初三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饸子往家转,初四的大饼炒鸡蛋。”这样的天津俗语中也体现了天津在欢度春节的大喜日子里,对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节期间包合子吃,其主题当取“和合”之意,子还有一层更积极的含义,那就是和衷共济、同心合力。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称为“破五”。这一天不能到别人家拜年,不然会被认为是小人。这天家家都包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暗示剁“小人”。饺子也代表元宝,主迎财神之意,部分商户也会选择这天迎财神开张。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节,天津人称其为“灯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除了吃元宵外,还要供奉给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猬和老鼠,灯节前后,天津城内各商铺从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张灯五日(旧)。
正月十六 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出去走一走,俗称”溜百病“。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农村的各家各户还要在自家的院内或屋内的地上用白粉画出小囤和小梯子,称为打囤,在他们上面放粮食和铜钱,寓意来年物丰粮丰。市区一般正月二十五就会取下吊钱,用报纸裹好,有的还会放些小米等物置于床下,待来年春节扔去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天津人在这一天会吃焖子,会在这一天理发。天津人正月里是不可以剪头发的,否则有死舅舅的说法,所谓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除此之外,鞭炮和烟花贯穿于天津人过年期间。天津人还讲究正月里不能理发、看病、吃药、打孩子。天津人称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儿”,并有喝腊八粥、吃腊八蒜和腌制腊八醋的习俗
天津的过年风俗 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逛娘娘宫: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吊钱儿: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