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平仄要求很严吗?必须得讲究平仄吗?

2024年11月23日 10:06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诗词中的平仄要求很严格,古诗词中的律诗、绝句等必须讲究平仄,古体诗可以不讲究平仄。

一、讲究平仄的原因

①节奏感

所谓的节奏感是很重要的一个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不仅仅是中国诗,西方诗也有这种东西,莎翁十四行诗,有一种叫“音步”的东西,是符合英语的固有特点的。

而汉语要有节奏感,自然也是利用它本身的一些特点,经过永明诸位的发现,大概是这样的:

“平声长,仄声短”。组织起来的“音的强弱长短关系”,叫做“节奏”。同样的,组织起来的“字音的平仄长短关系”,叫做“格律”。

②音乐感

汉语是单音节字,一字一音,通过字音微妙多变的对比,也就是平仄交错,可以达到听觉上的享受,使之悦耳动听,增强诗词的抑扬顿挫效果,形成汉语的音乐美。

平仄是汉语特有的东西,并非古人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历代声韵学家在研究分析古代语音规律后所达成的共识,也带有一定的约定束成的因素。

二、平仄的概念

从汉字的拼音讲起。在我们的普通话中,发音有四个声调,即第一、二、三、四声。

套到平仄上来讲,平声包括第一和第二声,即为阴平和阳平;第三、四声则为仄声,其中第三声为上声,第四声是去声。

扩展资料

平仄的应用: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交错的规则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平仄

网友(2):

诗词中的平仄要求严格,格律诗讲究平仄,填词要讲究平仄,古体诗除了押韵外不讲究平仄。

先秦到魏晋时期的诗与歌都是韵文,最早都是用来歌唱的,截止到魏晋时期,并没有平仄的概念。

关于四声、平仄的观念是从南北朝才开始有的,齐梁以前没有什么平仄,当然写诗也不考虑平仄。在齐朝永明时期,以“竟陵八友”为代表的永明体诗人开始注意四声:平上去入。其中平就是平声,上去入就是仄声。

在齐梁以后,诗人开始注意四声与平仄的应用,沈约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诗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说完全基于四声与平仄理论,不过后人对于八病并不是完全认可。

在初唐时期近体诗(格律诗)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则,四种平仄相间的基本句式,按照对仗、黏连规则组合成了四种诗体。格律诗在唐高宗时期被纳入了科举考试,举子们作诗时“平仄”有问题就出局了,绝对不能有半点马虎。

不过即使是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诗都要考虑平仄,很多诗人喜欢写不讲究格律的古体诗,这类诗体只需要注意韵脚的平仄,其他的字都不需要注意。

总结即齐梁以前的古人作诗不考虑平仄;齐梁以后的古人作诗分两种,作格律诗要注意平仄,作古体诗只需要注意韵脚的平仄即可。

扩展资料:

古体诗要注意押韵符合要求即可,押韵的字要注意平仄,例如李白静夜思的韵脚都是平声:光、霜、乡,都是平声韵,第1句韵脚要求不严、平仄无所谓,但是2、4句的韵脚平仄一定要一致,例如这首静夜思,在第二句或者第四句出现仄声韵,就不是旧体诗了。

在齐梁以前的古诗中,诗人也同样注意到了押韵时平仄的统一,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双数句都是押仄韵。

古体诗还有换韵,但是要注意的是换韵至少要两句一组,也有三句一组、四句一组、多于四句一组的情况。要记住:每一组的韵,必须平仄相同。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节选的一段,老街按照换韵的情况分成了五组,每一组的韵脚平仄都是一致的。

古体诗的除了韵脚以外,不需要注意平仄。用不用律句是随意的,例如:

回眸一笑百媚生,平平仄仄仄仄平。不是律句。六宫粉黛无颜色,中平仄仄平平仄,是平起仄收的标准律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网友(3):

  诗词的种类不同,对平仄的要求也不同。古风相对自由,近体诗相对要求严格。不以词害意,是诗词创作的共识。什么叫做以词害意,就是发明一些大家不懂的词语,表达不出相应的意思。

  一。沈宋使格律诗的定型。

先是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文章四友”热衷于诗艺的研练,文辞华美,五言律诗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随后的沈佺期、宋之问日臻完善,最终推动了五言、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诗歌艺术逐渐成熟,格律诗体正式形成。

   沈宋在诗歌上的主要贡献是促成了格律诗的定型。沈宋在以沈约、谢朓为代表的永明体基础上,从原来的讲求四声发展到只辨平仄,总结出诗歌高低抑扬的平仄变化规律,由原来只讲求一句一联的音节协调发展到全篇平仄的粘对以及中间二联必须上下句属对,从而形成完整的律诗。

===~引自《光明日报》

二。古今格律的不同与认识 

如果按照今天对格律的认识,崔颢的《黄鹤楼》是不符合平仄格律的,可宋朝的严羽却说:“崔颢的《登黄鹤楼》为唐人律诗第一。‘,可见古今对平仄的认识略有差异。今人有意引进西洋语法,把诗词对平仄的要求限制得过严,这一点和古人在认识上有差距。

===~引自《古今格律的不同与认识》

三,结合我的创作来说吧

  1. 要严格符合平仄格律不难,只要使用变格语法,适当地压缩词语就行。

  2. 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不少不符合平仄规律的佳作。如果词语不能压缩,不合平仄也无妨。

  3. 除了平仄合律的近体诗词外,还有相对自由的古风体诗词。刘树勇在《画出心中的向往》黄华华在《生活颂》中都说,格律诗词表现今天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是相当乏味的。合律也好,出律无碍。

  4. 平仄格律是人为发明,创作中可以调整对平仄格律的要求。平仄就是把四声分成两类,优势是增加作品的曲折感,缺点是表现范围比较少。诗词创作可以走格律派路线,也可以直抒性灵。

网友(4):

这不一定,主要还是看什么类型的诗。古风诗对于平仄的要求每那么严格,押韵就差不多了。

词,是一定要符合格律平仄的。当然,近代有所谓的散词一派,我个人表示无法接受。散词给我的感觉,与现代诗无异,是硬要扯上古词的大旗。

网友(5):

诗词一般没有这么要求的。
仄平一般是规定对联末尾的那个字的。
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这是对联的严格要求!而不是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