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古体诗,今体诗的界限是什么

2024年12月02日 15:46
有4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一、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二、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其代表诗人是谢朓。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也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新体诗是由古诗到律诗的过渡形态。新体诗的代表作家是谢朓、沈约。

三、新体诗的特征
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已相当考究,其主要表现为押平声韵者居多,押本韵很严,至于通于通韵,很多已接近唐人。
第二,诗的篇幅已大大缩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的。
第三,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量出现,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诗中。
第四,革除了刘宋时元嘉体诗痴重板滞的风气,追求流转圆美和通俗易懂的诗风。
第五,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巧妙,追求诗的意境,写景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一、 以格律分类:
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二、 以字数分类:
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三、 以句数分类:
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四、 以用韵分类:
(一) 古体诗:
1. 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
2. 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
3. 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 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 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二) 近体诗:
1. 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 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 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4. 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5. 都用平声韵。

网友(2):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一、 以格律分类:

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二、 以字数分类:

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三、 以句数分类:

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四、 以用韵分类:

(一) 古体诗:

1. 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

2. 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

3. 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 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 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二) 近体诗:

1. 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 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 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4. 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5. 都用平声韵。
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网友(3):

  区别今体诗和古体诗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古体诗又叫古诗、古风,每首诗句数、字数、如何押韵均无规矩。唐代以前的诗都属古体诗 (除所谓的‘齐粱体’外)。“近体诗”产生于南朝齐,至是唐代才成熟定型。何谓格律?就是指诗词曲赋等的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靣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矩。如格律诗: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者称五绝,七字者称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言者叫五律,七言者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颌联、颈联、尾联;颌联与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和律诗一样。因有这许多规矩,所以称之为格律诗是准确无误的,名实相符的,也是当之无愧的。但用“近体诗”或“今体诗”都无法体现其上述特点、规律。“近体诗”“今体诗”之名称却一直延用至今 [若从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 (618年) 算起,至2006年已有1388年] ,我认为应当给它正名了。不能再照搬延用此名称了?何谓“近”?是指空间距离小或时间历程短,它跟远相对,如近郊,近日、近年、近半个世纪以来等。何谓“今”就是指当前的,如今天、今年;跟“古”相对应。既然年深岁久,怎能继续在当今使用“今体诗”、“近体诗”之名称呢?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十九世纪中叶 (1840年鸦片战争) 以前;1840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为近代;1919年至现在为现代;当代,指目前这个时代。而“近体诗”、“今体诗”已远距我们千余年,仍称近体诗和今体诗说得过去吗?!我认为说不过去。准确么?我认为不准确。唐人称为“近体诗”、“今体诗”当然无可非议。可时过境迁,已经历宋、元、明、清、民国至当代,如果从北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 (960年) 算起,至2006年也有1146年,我们还要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就说不过去了。当然,追述它的历史,是应该提及的。但在我们的文章篇名或讲话稿的标题上不宜再滥用“近体诗”或“今体诗”这个过时的不准确的称呼了。当今不少人多称之为格律诗。格律诗名称扬弃了“今”“近”这个时间性的介词、定语,用一万年也是确切的,除非格律发生变化才另当别论。舍去十分准确的概念不用,滥用已过时的、不准确的名称很容易造成误解,不懂其格律诗来龙去脉的青少年一代会误会为近现代的自由体诗去了。偏要我行我素,固执己见,那也只好让他用,言论自由嘛!不过,这只能说明他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已,岂有他哉!

网友(4):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