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和秋兴八首其一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感情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

2024年11月29日 08:33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1都借景抒情,通过外物抒发感情,都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2主要基调都较为哀伤,都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3诗歌体现杜甫诗的特点:沉郁顿挫,都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
  4都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补充:
  1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2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网友(2):

其诗风表现出许多的凝重与沉郁。其诗风笼罩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臻于化境的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他的七律《秋兴八首》、《登高》,五律《春望》等,凝重工整,对仗整饬,堪为律诗典范。运用各种诗歌形式,艺术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杜诗创作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思想情操方面,“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出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他的不朽人格,为历代士人所景仰,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政治理想的执着始终是其诗歌的主题。他的诗篇广泛深入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各体兼备,形式多种多样,律诗创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诗歌语言千锤百炼,《春望》、《登高》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被尊为“诗圣”,成为后代众多诗人学习的楷模,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并善于创新,沉郁顿挫为特征的诗歌艺术风格多种多样.

网友(3):

都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在表达的感情上都带有一种孤独、思乡念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