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俗风情之饮食——烤全羊
整羊整牛,也称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贵宾的传统礼仪。 自古以来,蒙古人就有吃整羊、喝马奶酒和给远征人携带绵羔羊熟肉条的习惯。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来客和祭礼神祗。
2、民俗风情之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娱乐”或“游戏”。每年夏、秋季节举行。大会期间,各地农牧民骑着马,赶着车,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成群结队的汇集于大会的广场。并在会场周围的绿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3、民俗风情之鄂伦春
春节是鄂伦春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一般要进行四至五天,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鄂伦春族地区。鄂伦春族的春节源于汉族习俗。节前,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清扫庭院;上山狩猎或在外工作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准备过年。除夕,家家户户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团圆饭,守夜。
4、民俗风情之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
祭敖包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求神降福。
5、民俗风情之敬献哈达
哈达,蒙古族人民用来表示敬意的一种礼品。蒙古族人民的最高礼节就是献上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巾,颜色很多,与办多用白色、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1.5米,最长的有4米,宽度不等。两端有穗,约6厘米。哈达上绣有佛像或云纹、八宝、寿字等吉祥图案。哈达最初是喇嘛教寺庙中一种祭神的用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蒙古
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拥有丰富多样的习俗和传统节日。这些习俗和节日反映了内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传承和民族特色。下面我将为你介绍一些内蒙古的习俗、节日由来、相关典故、寓意、庆祝方式以及相关扩展。
一、内蒙古的习俗
1. 蒙古包:蒙古包是内蒙古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蒙古族人民的居住方式。它是由木材和毡房构成的圆顶帐篷,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效果。蒙古包内部布置简单而温馨,通常有炉子、床铺和家具等。
我曾经在内蒙古呆过4年,对那里的风俗习惯可以说了如指掌。现在我就来说一说内蒙古的习俗吧。
1.那达慕大会
草原盛会——那达慕大会:即游艺、联欢的意思,源于七百年前。那达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壮、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
2.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示,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
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
3.敬献哈达。
哈达,蒙古族人民用来表示敬意的一种礼品。蒙古族人民的最高礼节就是献上哈达。
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巾,颜色很多,与办多用白色、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1.5米,最常的有4米,宽度不等。两端有穗,约6厘米。哈达上绣有佛像或云纹、八宝、寿字等吉祥图案。哈达最初是喇嘛教寺庙中一种祭神的用品。随着喇嘛教的传入,献哈达的意识很快被蒙古族人民接受。
蒙古族人民每逢贵客来临、敬神祭祖、拜见尊长、婚嫁节庆、祝贺生日、远行送别、盛大庆典等重要场合,都要献哈达来表达自己的诚心和美好的祝愿。
我们来说说禁忌。
1.蒙古人忌踩门槛的习俗
在呼伦贝尔的蒙古人中间流传门槛是门神所在的地方,所以无论是砖瓦房、土坯房或蒙古包,其门槛都不能踩踏或坐在上面。蒙古人相互间串门,或到牧民家里做客,出入时严禁踩踏门槛,认为踩踏门槛很不吉利,也不准坐在门槛上。
据说,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可汗宫帐的门槛,就会被处死。这种不踩踏门槛的禁忌习俗在呼伦贝尔一些地区仍在延续。
蒙古人对狼的禁忌习俗
在远古时期,狼是部分蒙古人的图腾。所以,呼伦贝尔的蒙古人忌讳直呼其名。蒙古人称狼为“赤那“,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蒙古人都避讳这种叫法。如必须要说到狼,则要用别的词来代替。因而有了“野狗”“天狗”、“阿布该”(那东西)、“可怕的东西”等各种代名词,现在呼伦贝尔牧区主要称狼为“脑海”(狗)。
蒙古人的服饰禁忌
帽子是呼伦贝尔游牧的蒙古人神圣不可侵犯的头饰。因此,他们最忌讳随处扔帽子或用其他东西触摸、玩弄帽子。戴在头上的帽子突然掉地,认为不吉利。系腰带,对蒙古男子来说是权威的象征,是男子汉的标志。所以蒙古男子忌讳穿长袍不束腰带。据史书记载,蒙古人向神灵祷告时,须“将系腰挂在颈上,将帽子拿在手中 “。与此相反,在审问或惩罚罪犯时,首先“去了冠带”。成吉思汗受阔阔出挑拨,在审理合撒儿“篡权”罪时,曾去了合撒儿的冠带。蒙古人至今很重视帽子和腰 带, 在日常生活中,戴帽子和系腰带仍被视为人们交往礼节中自身应注意的内容之一。
蒙古人忌打狗习俗
在 呼伦贝尔草原,凡是游牧的蒙古人家,都养着2个以上的狗,而且这些狗的个头都比较大,样子凶猛。蒙古人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尤其在游牧生活中,狗是 其主人的好帮手。所以,蒙古人对狗充满了人性化的关爱。在日常生活中,到牧民家做客或相互串门时,要在蒙古包的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看住狗后再 下马,以防狗扑过来咬伤人。不能见狗咬,就骂狗、打狗,闯入牧人家中。这便是打狗要看主人之礼。
蒙古人做客时禁忌
从古至今,在呼伦贝尔草原上流传着一句谚语:谁出门也不能背着房子走。蒙古人热情好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接待宾客的礼仪。同时,对到来的客人也有一定的礼仪 要求。通常情况下,客人进入蒙古包时不能携带马鞭、牧鞭、弓箭等物,鞭子要放在包门右侧,且要立放。进入蒙古包后,忌做佛龛前面,要坐到炉灶的右侧。坐时 最好盘腿,不能乱伸腿或脱鞋,主人端茶敬酒时,要用双手接过来。说话时,不能用刀、筷子等物指主人的头部,不能再包内吐痰。否则,认为客人没有教养,不懂礼貌,主人会冷待客人。
吃手把肉时的忌讳
手把肉是大块带骨头的鲜嫩羊肉,可以用手撕着吃,也可以用刀削着吃,用小刀剔肉时注意刀尖刀刃不能对人,如果对人是很失礼的事情,因为蒙古人是不把刀对着兄弟的。
内蒙古的回民结婚习俗与其他地区的回民结婚习俗有一些差异,以下是一些内蒙古回民结婚的常见习俗:
新娘穿红妆:在结婚当天,新娘通常会身穿红色婚纱或礼服。红色象征喜庆和幸福。
婚礼仪式:内蒙古的回民结婚仪式通常包括“提亲”、“迎亲”、“过门”等环节。提亲是新郎及其家人到新娘家中拜访,以示求婚;迎亲是新郎及其家人将礼品带到新娘家中,接走新娘;过门则是新娘离开原生家庭进入新家。
马背游行:在结婚期间,新郎会骑马从家中出发,带着一支彩旗游行到新娘家,以展示男子勇敢和阳刚之气。
礼金:内蒙古回民结婚时,亲友们常常会给新人一些礼金作为祝贺。
宴席:结婚当天,通常会有一个盛大的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宴席上,新人会敬酒、舞蹈等。
这些只是内蒙古回民结婚的一些常见习俗,实际上,习俗还会因地区、家族和个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因为多数居民是蒙古族,所以内蒙古的习俗很大程度上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内蒙古地区常见的习俗:
1. 马头琴演奏:马头琴是内蒙古地区非常重要的民族乐器,因为马在蒙古族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所以马头琴演奏在传统节日和重要场合中非常常见。
2. 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居住形式,内蒙古地区广泛存在。在一些重要的庆典和节日中,人们也会在蒙古包中举行活动,如举办婚礼、农牧民节等。
3. 赛马:蒙古族是骑马文化的代表,赛马在内蒙古地区非常受欢迎。每年夏季,内蒙古会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马活动,吸引来自各地的骑手和观众参与。
4. 火锅宴:内蒙古地区的火锅文化非常盛行,传统的蒙古火锅是以牛羊肉为主食材的,利用火锅煮熟后,蘸上调料品尝。火锅宴常常在冬季举行,集合亲朋好友,享受美食。
5. 庙会:庙会是内蒙古地区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一些寺庙或庙宇会在特定日子里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人们可以在庙会上观看表演,品尝传统美食,购买特色手工艺品。
这些是内蒙古地区的一些常见习俗,当然还有许多其他习俗和特色活动与内蒙古丰富的文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