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滥用化学品,造成了危害,举事例?

2024年11月17日 07:47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当细菌所处的环境中没有由于抗生素的存在而带来的选择压力的时候,细菌从敏感型(sensitive type)变异为耐药型(resistant type)的确是需要付出代价的,fitness(耐药型) < fitness(敏感型),因此敏感型的细菌自己多数时候不会没事找事变成耐药型。但如果选择压力存在,也就是用药的时候,fitness(耐药型) > fitness(敏感型);如果这个压力持续存在,大家慢慢就全都耐药了。这个trade-off效应的发现,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令科研人员们在认为只要不滥用药物,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就可以减缓人群中的耐药型细菌增长,甚至倒转回到全部敏感的时代[1]。事实上在20世纪的欧洲芬兰[2],通过举国对抗生素使用的严格控制,也成功降低了人群耐药型细菌的比例。冰岛似乎也有成功的例子[3]。

但是很快科研人员又发现,细菌们并没有进化到简单的耐药型(叫1号好了)就停止,它们会继续进化出耐药型2号,3号、等等等等[4]。因此接下来的情形出现了,就是有可能无论环境中有没有抗生素带来的选择压力,fitness(耐药型2号) > fitness(敏感型)、fitness(耐药型1号),这个耐药型2号细菌(有时被称作compensated-resistant type[5])可以被广泛的定义为超级细菌,因为它始终有最高的fitness(then being selected)。因此当超级细菌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回到敏感型就太难了[6,7]。冰岛和芬兰的成功案例也许在于他们发动攻势早,细菌可能还没有进化到2号,抗生素滥用也还没有那么严重。后来许多其他国家做过类似的试验,并没有成功。并且有研究表明,即使停止滥用抗生素暂时减缓了耐药型细菌比例的增长,一旦放弃管制再次滥用,耐药型细菌会很快开始重新传播,所需周期大大短于被管控的时间[8]。

另外我不太赞成超级细菌离普通人很遥远这个观点。一方面是定义的方法不同,印度的超级细菌案例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但是这不代表没有那么极端的案例不值得重视。因为超级细菌们不会从石头里蹦出来,总要有个来源的。这个来源有可能是一个滥用者的一次药物滥用,也有可能是工厂或农场对自然环境的一次随意排放污染,更可能的情形是这些事情一次次在潜移默化中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是必然。一种病菌对一类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谁也无法保证这种病菌不会在之后继续进化出针对其他药类的更广泛的耐药能力。

网友(2):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日益关注的四大问题。其中环境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影响人类生活的严重问题。环境问题主要指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引起的环境破坏和污染,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表现,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指由于人们过渡的放牧、耕作、滥垦滥伐等人为因素和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土地质量下降并逐步沙漠化的过程。全球土地面积的15%已因人类活动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饥饿的难民由4。6亿增加到5。5亿。

核污染:
核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产生核泄漏甚至核爆炸而引起的放射性污染。其危害范围大,对周围生物破坏极为严重,持续时期长,事后处理危险复杂。如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13万人被疏散,经济损失达15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