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不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合家团聚吗?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动情的千军万马?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 ♦冯骥才:年的珍贵,往往就是因为人们把生活的企望实现在此时的饭桌上。那些岁月,年就是人生中一年一度用尽全力来实现出来的生活的理想呵!平日里把现实理想化,过年时把理想现实化。这是中国人对年的一个伟大的创造。♦素黑:我们都喜欢在新年,给自己一个新的机会,放下过去,活好现在,准备将来。新年是检讨和许愿的节日,让营营役役了三百多天的自己,重整生活,好好执拾一下活得有点零乱的生活。 ♦冯骥才:过去的一岁是已知的、既定的、不可更改的;新来的一年是未知的、费猜的、难以预料的。所以,人们的年心理总是小心翼翼。这种心理反映在民俗上就是种种禁忌。忌哭,忌摔碎东西,忌说不吉利的话,其实是巴望着昨日的麻烦与不幸不在明天出现。 ♦冯骥才:如今我们都是使用公历计日,可是一入腊月,特别是小年之后,却不知不觉改用起农历来了。尤其是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好似回到了两千多年前司马迁的《太初历》。
谁叫我们这样做的?不知道,反正只要改用这传统的历法与称谓,那一天特定的内容、含义、情感与滋味便油然而生。 ♦冯骥才:临近过年,中国所有的城市、乡村,都变成了情感磁场,把出门在外的人吸引回家。♦冯骥才:旧时中国人的年,总是要请诸神下界。那无非是人生太苦,想请神仙们帮一帮人间的忙。♦冯骥才:中国的春节不同于西方的圣诞。春节是个理想化的节日。这理想是一种人间生活的愿望。 ♦冯骥才:时间有时也是空间。 当我们从旧的一年跨入新的一年,就像从一个空间走进另一个空间。这个崭新的空间又大又空,充满不曾使用过的时间。人们在这一瞬的期望是万象更新。♦冯骥才:这样,这个原本是大自然冬去春来的季节性的时间节点上,被注入了一种人间的精神理想。这种精神含着目标,理想充满浪漫,于是这一天(大 年 三 十)就被创造出来了。♦冯骥才:年,真的是太美好的节日、太好的文化了。
相关的诗: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相关的歇后语:
年三十晚上打兔子——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
孩子们过年——常盼那一天
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
端午节拜年——不是时候
电话拜年——两头方便
大年午夜的鞭炮——天花乱坠
大年初一打灯笼——年年如此
大年三十看黄历——没有日子了
床底下拜年——伸不直腰
拜年不磕头——干什么来了
拜年的话——好听
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过年的猪——活不久,活不长
过年了,拆红包——开封
过年敲锅盖——穷得叮当响
过年吃豆渣——穷极了
(哲学家方海权名言)
人生处世,性格和为人不能做到受人欢迎,但是起码要做到让人接受才能溶入这个社会。
不要把时间花在无益的争论中,要努力去创造美好的东西,以及为大众服务中去,福泽和人生意义就会提升很多。
失败应理解为正常现象,成功应理解为情理之中,这样领悟失败时情绪不会低落,成功时不会骄傲。
机会象种树一样不是等的,而是要去种去争取,但要找好时机下种才会有收成。
要抓住机会必须有经验,自己没有经验,可以请教对自己关心并且有经验的人,有几个人的意见一致就可行。
勤奋好学是提高自己拥有才能的最好方法,也必须培养自身有坚强意志和承受能力。这是立足于每一时代的先决条件。
人生会遇到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挫折之后能否站起来。而且心灵不受影响,反而更加具备坚强意志。
选择朋友以有仁义道德之人为上,他们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欢喜。
当遇到种种困难的时候,依然微笑面对。那是一种定力,是来自已经学会坚强意志的心灵。
面对压力、挫折、困难、失败,都应该有乐观的心态。那是重整旗鼓所必须的素质。
善心为众福在后,良行范己必在前。不管去到那里和做任何事,都不能迷失自性的善良。
凡鸟要成彩凤,寒儒要变贵人,需要的是造福于人和智慧自身相结合。
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来鹄 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孟浩然的“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还有:苏轼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王安石的“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
唐代崔液的“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