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中贝多芬传的读后感500左右快

2024年11月14日 15:39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1、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用苦痛换来欢乐)
 
  我们或许都有快乐的童年记忆,都有过童话的世界,便他没有这些。他的酒鬼父亲在他17岁的时候已经不能够再支撑这个家了,整个担子都压在了贝多芬的身上。而我们有几个能在17岁自立的呢?更别说支撑一个家了。在这样悲惨的童年里,他竟然乐观地走了出来,并且练得一手好管风琴,可见但的心理是多少能够承受挫折呀。并且从他的所有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很少写童年悲惨的,这并不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或许在他的心里,把这样的童年看得还挺不错的,能把悲惨看成快乐的他,只能用他“用苦痛来换欢乐”来解释了。
  虽然贝多芬一生孤单,但是他也有过爱,并且有过真正的爱。第一次的激情算不得真爱,因为对方是一个势利、自私的女人,这样的爱失去了对他或许是一个好处,事实证明他也并没有悲伤过多长时间。第二次的爱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爱,虽然结局是伤心的,但仅从爱的角度来讲还是能颂扬一下的。泰蕾兹·德·布伦威克和他或许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之间的爱,因为虽然他们没有结为夫妻,但他们后来一直保持着很好的联系。对于没有与爱她的女孩子结为夫妻,贝多芬曾经痛苦过很长一段时间,但后来懂得乐观的他找到了自己的欢乐——自然。在人类精神的世界里,继续他的创作事业,使人类的精神遗产得以更多发展,拯救了更多悲观的人们,拯救了更多和他一样孤单的人们。
  贫穷。一直以来,我以为贫穷只属于中国真正的作家,没想到贝多芬这个音乐天才也会遭遇如此困境,并且他是自始至终的贫穷,即使在他最光荣的时刻。维也纳是个音乐天才集聚的地方,于是它也就有了骄傲的资本,对贝多芬的天才明显关怀得不够,他的许多作品根本卖不了多少钱,但却要花去他很多的心血。在1814年之后,在维也纳他几乎在乞讨中度过,虽然1824年的音乐会很成功,但收入是很少的,甚至让他变得更加贫穷。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如果他没有找到欢乐,那么在物质世界里,他更找不到丝毫欢乐,在如此境况下,他能在后来歌颂欢乐十分难能可贵!他一生的痛苦占多数时间,但他看到的似乎只有欢乐。

2、善良的心灵。

  “一心向善”是贝多芬1792年手册里的一句话,事实证明他也做到了。对待朋友,虽然他很贫穷,但他从不吝啬,有些花费很大心血作出的作品,本来可以卖个好价钱,他会毫不犹豫地赠送别人,得知朋友订购钢琴,他会热情地向朋友推荐钢琴,使朋友少花点儿钱。对待曾经的爱人,他从没有报复心理,当无法挽回地失去了爱后,他还会尽力去做朋友,保持美好的心灵。对待亲人,他可算仁至义尽了,先不说17岁持家这件事儿,在他弟弟死后,留下他的儿子,也就是贝多芬的侄子——一个没有出息的侄子,这个侄子与贝多芬相处得很不好,自己没什么本事,喜欢惹事儿,自己又不会承担后果,一切都需要贝多芬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但他并不感谢他亲爱的叔叔,继续他没有丝毫意义的人生。这一切贝多芬用他那善良的心都包容了,或许他认为他能感化这个不听话的侄子,但他没有等到那一天,甚至他的死还与他侄子的不负责任有点儿关系。

3、扼住命运的咽喉。

  对于作为一个以音乐求生的音乐家来说,重听,耳聋想必是最不幸的事儿了。1796—1800年重听严重,1801年向亲爱的两个朋友说明,1814年之后,耳朵变为全聋,谈话只能用文字写出来。在最初阶段,他对他的耳朵能够治愈还报有希望,在给朋友的信里,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医治的一次次失败,他似乎晓得这种病治不好了,但他仍然不乞求上帝,他坚持自己能够战胜命运的摆布。即使在最后几年里,他掺和些他侄子的问题说过让上帝放他一把言语,便收尾的句子往往还是把上帝大骂一通,可见贝多芬真的对命运的安排愤怒了,之所以一直坚强地活下去,我想除了对艺术的兴趣之处还有对命运的一种抗争吧。

4、爱自由高于一切。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
1792年11月,正当战争逼近,贝多芬离开波恩前往维也纳定居,途中遇到向法国挺进的黑森军队,爱国之情油然而起,1796年和1797年,他把弗里贝格的战斗诗篇谱成了曲:《出征歌》、《我们伟大的德意志人民》。这一时期,他与共和派交往亲密,并且共和情感愈发坚定。一生狂放不羁,独来独往,在他的许多曲子里都含有自由的歌颂,即使在他生命终止前所歌颂的欢乐里,也少不了自由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