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多年,期间曾到过楚国,楚成王将重耳当成贵宾,重耳也很尊敬楚成王。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开玩笑问重耳:“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则说:“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太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战争,在两军相遇的时候,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每三十里叫做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动撤退九十里的意思) 楚成王听后却一笑了之,并不在意。
因此,“退避三舍”一词在城濮之战前就出现了,而城濮之战中,重耳用实际行动将“退避三舍”这一约定完美的实现了(其实说实话,重耳遵守约定是真,想打败楚成王也是真~~囧)。
不过个人总觉得“退避三舍”和“三十六计走为上”很相似,都是以退为进来取得胜利,真的是很神奇。希望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