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下鲁迅笔下的阿Q的姓名是什么?

如题,谢谢啦
2024年12月02日 12:55
有4个网友回答
网友(1):

解读“阿Q”的名字

大凡名家对自己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命名,往往是匠心独运而非随心所欲。鲁迅先生尤其如此,如孔乙己、夏瑜、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九斤老太太、豆腐西施杨二嫂等莫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名字有的是起到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有的是体现作者爱憎或透露人物命运,有的是传达特定的时代信息和揭示社会背景。所以解读作品中人物尤其是主人公的名字,有时也成为我们解读文本的一个有效的手段。以下是我们试着对鲁迅作品中“阿Q”的名字作一番解读。

鲁迅为什么要给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取名叫“阿Q”呢?作者在《阿Q正传·序》里是这样解释的。阿Q不仅失掉了一人与生俱来的姓,而且名字到底是叫“阿桂”还是“阿贵”搞不清。因为“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所以“只好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在这里,通过对阿Q的名字的介绍,小说给我们传达出了如下信息。这是一个等级森严极不人道的社会。一方面,像赵太爷之流的上层社会中的人物不仅有姓氏还有郡望,不仅有名还有字和号,而且在生日之时广发征文帖子,请众宾客将自己的名字书诸竹帛以图流芳百世。另一方面,生活在其间的贫雇农阿Q,则是一个受损害、受侮辱不幸的小人物。不仅被赵太爷剥夺了姓赵的权利,而且连作为一个人最起码该拥有的名字也搞不大清楚。一个“Q”的符号传神地描写出阿Q极其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屈辱而又不幸的生活情形。

对于“阿Q”这个名字的命名,鲁迅的胞弟周作人曾作过一番解释。“阿Q本来是阿桂拼音的缩写,照拼音应该写桂作Kuei,那么当作阿K。但因为Q字样子好玩,好像有一条小辫子,所以定为阿Q,虽然声音稍有不对也不管了。”(《中国文艺》月刊1940年3月1日)应该说周作人的这番话是可信的。因为《阿Q正传》写于1921年,其时兄弟二人尚未交恶,朝夕相处常有切磋。

这样,也就是说“阿Q”这一个汉字和一个英文字母不仅仅是代表着某一人物的抽象符号,它更是对这一人物形象作出了具象的描绘,一个圆脑袋后面拖着一条小辫子。而恰恰是这一条小辫子,它不仅给我们传达出了特定的时代的信息,还透露出了小说本身所拥有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

在小说中作者是多次地写到了辫子,这当然不可能是作者无意而为之。稍作归纳,大致情形可分为三类。

其一是辫子与阿Q屈辱生活的关联。小说通过阿Q被王胡揪住黄辫子拖到墙上去碰头这样的情节,向我们真实地展示阿Q可悲的生存境况。在这里阿Q的辫子则成了未庄的闲人们捉弄并欺侮阿Q的重要凭借。

其二是辫子与人们的排外心理的问题。“假洋鬼子”之所以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而且见到他就要在肚里进行咒骂,就是因为他戴着假辫。在阿Q看来,辫子的问题不仅仅是辫子的问题,那是和做人资格相关联的东西。所以他要视挨连“做人资格”都丧失了的“假洋鬼子”的打是“生平的第二大屈辱”。而这种极端保守愚昧的思想不单是阿Q一人有。正因为“假洋鬼子”没有辫子,所以他的母亲要“大哭十几场”,老婆跳了“三回井”。在这里,阿Q的脑后所拖着的那条黄辫子,恰恰是阿Q不用“精神胜利法”就能感到要优越于“假洋鬼子”的实实在在的资本。通过辫子鲁迅先生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与愚昧,以及人们对外来事物的盲目排斥的民族心理。

其三是辫子与革命的问题。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但在小说的作者看来,所谓的革命是一场换汤不换药的革命。革命带给未庄的冲击是什么呢?除了静修庵里的龙牌被砸,就是所谓的“秋行夏令”了。在这里辫子与革命发生了有趣的关联,辫子的形态问题代表着人们的政治立场:剪辫子的是革命党;拖着长辫子的是满清的顺民;而盘辫的则是“骑墙派”,对革命持一种观望态度。当然在这盘辫的风潮中自然也少不了阿Q的一番精彩表现。

一个简单的字母“Q”,一个圆脑袋后面拖着的一条小辫子,想不到竟然包含着如此丰富的信息。也就怪不得鲁迅先生对此情有独钟了。

以上是对阿Q形体上的辫子所作的一点解读,接下来我们自然会思索这样的一个问题。在阿Q的精神上是否也同样存在一个死死纠缠而又挥之不去的辫子呢?或者说鲁迅先生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这条辫子在向世人揭示国民的劣根性问题。

对于这一个问题,著名的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作了富有创造性的回答。他在《祝福与希望》一文中说:“‘Q’即是英文‘Question’(问题)的第一个字母。鲁迅选择它,说明在《阿Q正传》中反映了中国社会一系列的重大问题。”(载于《鲁迅研究年刊》1979年创刊号)

认为“Q”即是英文“Question”的省略的说法,恐怕不能说是鲁迅先生的本意,但也不能说是全无道理。因为这样的解读在当代的解释学理论里不仅是许可的,而且是鼓励的。其次,鲁迅先生本人在文中也曾多次表述过他的小说的取材倾向及创作意图。如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而“揭出病苦”换一个说法也就是要提出问题。再从小说所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不仅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更向人们提出了要改造国民性等一系列的重大社会问题。所以说这部小说不仅在性质上完全可以归属到“问题小说”的范畴中去,更可以说是一部忧愤深广的问题小说。

应该说,侯外庐先生对阿Q的名字所作的解读是富有启发性的,它为我们的对小说主旨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网友(2):

阿Q没有姓,或者叫阿贵

网友(3):

无名字 就叫阿贵

网友(4):

阿贵或者是阿桂, 这个先生在序里已经说过了真实姓名并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