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的正确语序是?

2024年12月04日 19:13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是正常语序。“于”引出“观”的宾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所以,不能认为它是状语后置。“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作为后面“往往有得”的主语。所以不是特殊句式。

出自《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全诗(节选)如下: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文如下: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扩展资料:

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这段开头“于是余有叹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调,为展开议论作了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转折。行文先从古人的行事说起,而后又回到游览风物上来,加以发挥议论。

就古人来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这是因为他们对事物观察思索得深切,而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作者称引古人,是为了借古鉴今。

不言而喻,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具有这种精神的。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而天下的奇异雄伟、异乎寻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险远之处,人们却又很少能够到达,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异观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褒禅山记

网友(2):

是正常语序。“于”引出“观”的宾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所以,不能认为它是状语后置。“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作为后面“往往有得”的主语。所以不是特殊句式。

网友(3):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网友(4):

这句话的语序是对的!

网友(5):

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