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大一期末复习题

2024年11月28日 19:37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学分数: 学分
教学时数具体分配:
教 学 内 容 讲授 实验/实践 合计
绪 论 社会学研究对象 1 1
第一章 社会与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1 1
第二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 1 1
第三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2 2
第四章 社会互动 1 1
第五章 社会群体 1 2
第六章 家庭与婚姻 1 1
第七章 社会组织 1 1
第八章 社会分层与流动 1 1
第九章 社区与城市化 2 2
第十章 社会问题 1 1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 1 1
第十二章 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1 1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 1
总计 16 16
(八)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为主,社会实践活动为辅。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
 
绪 论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要点:使学生初步明确社会学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体系,初步认识社会学的特点及功能,了解社会学的发展概况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3、 社会学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历史依据
二、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依据
三、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
四、社会学基本问题
第二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 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 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学的特点与功能
一、 社会学的特点
二、 社会学的功能
考核要点: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
1.1、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历史依据(识记)
1.2、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依据(识记)
1.3、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识记)
1.4、社会学基本问题(识记)
2、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2.1、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2.2、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社会学的特点与功能
3.1、社会学的特点(识记)
3.2、社会学的功能(领会)

第一章 社会与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教学要点: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社会运行的必备条件,明确社会学社会运行的具体机制
1、什么是社会
2、社会运行的条件
3、社会运行机制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概念
二、社会的特点
三、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运行
一、什么是社会运行
二、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第三节 社会学考察和研究社会的角度
一、宏观与微观
二、个体与整体
三、结构与过程
三、 均衡与冲突
第四节 社会运行的条件
一、人口条件------------------ 基础条件
二、生态环境条件------------- 基础条件
三、经济条件------------------- 决定性条件
四、政治条件
五、文化与心理条件
六、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七、迟发展社会和迟发展效应
第五节 社会运行机制
考核要点:
1、什么是社会
1.1、社会的概念(识记)
1.2、社会的特点(识记)
1.3、社会的功能
2、社会运行的条件
3、社会学考察和研究社会的角度(应用)
3.1、宏观与微观
3.2、个体与整体
3.3、结构与过程
3.4、均衡与冲突
4、社会运行的五大机制(领会)
第二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
教学要点:使学生了解文化的的涵义,明确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2、文化的要素与分类
3、文化的结构
4、文化的功能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文化的涵义
二、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文化的要素与分类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三、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一、文化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改造
二、文化影响社会的发展速度
三、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社会团结、稳定的基础。
四、文化影响人类自身的素质
考核要点:
1、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1.1文化的涵义(了解)
1.2文化的特征(识记)
2、文化的要素与分类
2.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识记)
2.2、主文化与亚文化(识记)
2.3、文化与反文化(识记)
2.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了解)
3、文化的结构(了解)
3.1、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3.2、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3.3、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
4、文化的功能(识记)
第三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教学要点:使学生明确社会化的条件与主体,了解社会化的过程,明确社会角色的涵义
1、 社会化的含义
2、 社会化的条件与主体
3、 社会化的过程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二、社会化的类型
三、社会化与社会运行
第二节 社会话的条件与主体
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二、社会化的主体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与机制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概念
一、社会角色概念
二、角色集
三、社会角色的类型
第五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社会角色的确定
二、社会角色的表现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四、角色距离
考核要点:
1、社会化概述
1.1、社会化的含义(识记)
1.2、社会化的类型(识记)
1.3、社会化与社会运行(了解)
2、社会话的条件与主体
2.1社会化的生物基础(领会)
2.2、社会化的主体(应用)
3、社会化的过程与机制
3.1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了解)
3.2、社会化的生命周期(了解)
3.3、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领会)
4、社会角色的概念
4.1、社会角色概念(识记)
4.2、角色集(识记)
4.3、社会角色的类型(识记)
5、社会角色的扮演(了解)
5.1、社会角色的确定
5.2、社会角色的表现
5.3、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5.4、角色距离
第四章 社会互动
教学要点: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互动,社会互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明确几种主要的社会互动方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社会互动的涵义。
2、社会互动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
3、社会互动的理论
4、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
5、集合行为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互动概述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二、社会互动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
三、社会互动的理论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和基本方式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
二、社会互动的基本方式
第三节 集合行为
一、集合行为的涵义
二、集合行为的条件
三、集合行为的类型
考核要点;
1、社会互动概述
1.1、社会互动的涵义(识记)
1.2、社会互动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识记)
1.3、社会互动的理论(了解)
2、社会互动的维度和基本方式
2.1、社会互动的维度(识记)
2.2、社会互动的基本方式(识记)
3、集合行为
3.1、集合行为的涵义(识记)
3.2、集合行为的条件(识记)
3.3、集合行为的类型(识记)
第五章 社会群体
教学要点:使学生明确社会群体的涵义,了解初级群体的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
1、社会群体的涵义。
2、社会群体的类型。
3、社会群体的结构与作用
4、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特点及发展趋势。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概述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三、社会群体的结构及作用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
四、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与发展趋势
考核要点:
1、 社会群体概述
1.1、社会群体概述(识记)
1.2、社会群体的类型(识记)
1.3、社会群体的结构及作用(了解)
2、初级社会群体
2.1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识记)
2.2、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识记)
2.3、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识记)
2.4、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与发展趋势(领会)
第六章 家庭、婚姻与性
教学要点:使学生明确家庭、婚姻与性的关系,从而确立正确的家庭、婚姻观和性观念和研究性、婚姻、家庭的意义。
1、性、婚姻、家庭的主要相关物
2、性、婚姻、家庭的独特的研究视角
3、婚姻家庭的定义
4、婚姻家庭的功能
5、性的社会因素及影响
6、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研究概述
一、研究的意义
二、主要相关物
三、研究的独特角度
第二节 婚姻家庭社会学
一、婚姻的定义
二、家庭的定义
三、婚姻家庭的宏观研究
四、家庭的分类
五、婚姻家庭的研究过程
第三节 性社会学
一、学科发展史与主要理论
二、性存在的概念(略)
三、性的社会因素
四、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
考核要点:
1、 研究概述
1.1研究的意义及主要相关物(了解)
1.2、研究的独特角度(了解)
2、婚姻家庭的涵义
2.1、婚姻的定义(识记)
2.2、家庭的定义(识记)
2.3、婚姻家庭的宏观研究(了解)
2.4、家庭的分类(识记)
2.5、婚姻家庭的研究过程(了解)
3、性社会学 (了解)
3.1学科发展史与主要理论
3.2、性存在的概念
3.3、性的社会因素
3.4、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
第七章 社会组织
教学要点: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社会组织,正确认识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社会组织的涵义与要素
2、社会组织的类型
3、社会组织理论
4、社会组织结构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一、社会组织的涵义与要素
二、社会组织的类型
三、社会组织理论
第二节 组织目标
一、组织目标的涵义
二、组织目标的作用
三、组织目标的制定、转换和承接
第三节 社会组织结构
一、什么是组织结构
二、组织结构的类型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
一、家长制
二、科层制
三、官僚主义
考核要点:
1、社会组织概述
1.1、社会组织的涵义与要素(识记)
1.2、社会组织的类型(识记)
1.3、社会组织理论(了解)
2、组织目标
2.1、组织目标的涵义(识记)
2.2、组织目标的作用(识记)
2.3、组织目标的制定、转换和承接(了解)
3、社会组织结构
3.1、什么是组织结构(识记)
3.2、组织结构的类型(识记)
4、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领会)
4.1、家长制(领会)
4.2、科层制(领会)
4.3、官僚主义(了解)
第八章 社会分层与流动
教学要点:使学生明确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涵义,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和流动状况。
1、社会分层的涵义
2、社会分层的主要相关物
3、社会分层理论
4、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5、我国的分层状况
6、社会流动的涵义和类型及原因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分层的概念
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特征
二、社会分层的主要相关物
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与我国的分层状况
一、社会分层理论
二、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我国的分层状况
第三节 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概述
(一)社会流动的定义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二、社会流动的原因
三、合理社会流动的一般标准
四、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考核要点:
1、社会分层的概念
1.1、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特征(识记)
1.2、社会分层的主要相关物(识记)
2、 社会分层研究与我国的分层状况
2.1、社会分层理论(领会)
2.1.1、阶级理论
2.1.2、精英理论
2.2、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识记)
2、3、我国的分层状况(领会)
3、社会流动
3.1、社会流动概述
3.1.1、社会流动的定义(识记)
3.1.2、社会流动的类型(识记)
3.2、社会流动的原因(领会)
3.3、合理社会流动的一般标准(识记)
3.4、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领会)
第九章 社区与城市化
教学要点:使学生明确城乡社区的含义和特点,了解我国城乡发展的各种模式及利弊以及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1、社区的涵义和特点
2、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3、社区发展的影响因素
4、城乡社区的互动与协调发展
5、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6、城市的空间变动及结构
7、城市化的影响与后果
8、我国的城市化历程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区概述
一、社区的含义
二、社区的类型
第二节 社区研究
一、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二、社区发展
三、我国城乡互动与协调发展
第三节 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三、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
四、中国城市化理论
五、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
六、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见310页人大版第三版)
七、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略)
八、城市化的影响与后果
考核要点:
1、社区概述
1.1、社区的含义 (识记)
1.2、社区的类型(识记)
2、社区研究
2.1、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了解)
2.2、社区发展(领会)
2.3、我国城乡互动与协调发展(领会)
3、城市化
3.1、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识记)
3.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了解)
3.3、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了解)
3.4、中国城市化理论(了解)
3.5、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了解)
3.6、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了解)
3.7、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了解)
3.8、城市化的影响与后果(领会)
第十章 社会问题
教学要点: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问题,一般掌握社会问题的涵义,重点掌握中国的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涵义
2、社会问题的特征
3、社会问题的分类
4、社会问题理论研究
5、中国的社会问题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一、社会问题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二、社会问题的特征
三、社会问题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一、功能学派的社会整合理论
二、冲突学派的社会冲突理论
三、文化失调理论
第三节 中国社会问题
一、人口问题
二、环境问题
三、贫困问题与社会发展
考核要点:
1、社会问题概述
1.1、社会问题的涵义及构成要素(识记)
1.2、社会问题的特征(识记)
1.3、社会问题的类型(识记)
2、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2.1、功能学派的社会整合理论(了解)
2.2、冲突学派的社会冲突理论(了解)
2.3、文化失调理论(了解)
3、中国社会问题
3.1、人口问题(领会)
3.2、环境问题(领会)
3.3、贫困问题与社会发展(领会)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
教学要点: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控制,一般掌握社会控制的涵义,重点掌握中国的社会控制的功能。
1、社会控制概述
2、社会控制体系
3、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一、社会控制的涵义
二、社会控制的特征
(一)社会控制的普遍性
(二)社会控制的阶级性
(三)社会控制的统一性
(四)社会控制的强制性
三、社会控制的作用
(一)社会秩序的保障
(二)阶级斗争的手段
(三)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途径
四、社会控制的分类
(一)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三)个人控制和团体控制
(四)有组织的控制和无组织的控制
(五)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
第二节 社会控制体系
一、政权、法律与纪律
二、习俗、道德与舆论
三、宗教
第三节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一、越轨行为概述
二、越轨的原因探讨
三、越轨与犯罪的社会控制
考核要求:
1、 社会控制概述
1.1、社会控制的涵义(识记)
1.2、社会控制的特征(识记)
1.3、社会控制的作用(领会)
1.4、社会控制的分类(识记)
2、社会控制体系(领会)
2.1政权、法律与纪律
2.2、习俗、道德与舆论
2.3、宗教
3、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3.1、越轨行为概述(识记)
3.2、越轨的原因探讨(领会)
3.3、越轨与犯罪的社会控制(领会)
第十二章 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教学要点: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含义,明确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对社会安全运行的作用。
1、社会保障概述
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改革
3、社会工作概述
4、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方法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
二、社会保障的构成
三、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
四、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
五、建立社会保障的意义与作用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改革
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节 社会工作概述
一、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价值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一、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
二、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考核要点:
1、社会保障概述
1.1、社会保障的含义(识记)
1.2、社会保障的构成(识记)
1.3、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了解)
1.4、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了解)
1.5、建立社会保障的意义与作用
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改革
2.1、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了解)
2.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领会)
2.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领会)
3、社会工作概述
3.1、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识记)
3.2、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识记)
3.3、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价值(领会)
4、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4.1、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识记)
4.2、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识记)
4.3、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领会)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教学要点: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一般掌握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涵义,重点掌握社会变迁的动因和现代化的内容。
1、社会变迁的涵义
2、社会变迁的类型
3、社会变迁的动因
4、社会变迁的途径
5、现代化的含义
6、现代化的内容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变迁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变迁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
三、社会变迁理论
四、社会变迁的动因
五、社会变迁的途径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概述
一、社会现代化的概念
二、社会现代化的涵义
三、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第三节 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与现代化的理论模式
一、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二、有关社会现代化模式与道路的理论
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特征
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考核要点:
1、社会变迁概述
1.1、什么是社会变迁(识记)
1.2、社会变迁的类型(识记)
1.3、社会变迁理论(了解)
1.4、社会变迁的动因(领会)
1.5、社会变迁的途径(领会)
2、社会现代化概述
2.1、社会现代化的概念(识记)
2.2、社会现代化的涵义(领会)
2.3、社会现代化的内容(识记)
3、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与现代化的理论模式
3.1、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识记)
3.2、有关社会现代化模式与道路的理论(了解)
3.3、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特征(识记)
3.4、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领会)
三、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1、《社会学概论新修》 郑杭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三版
2、《社会学教程》 吴方桐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二版
3、《社会学》 陆学艺 知识出版社 1991年版
4、《社会学概论》 刘豪兴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第二版
5、《社会学原理》 孙本文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