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的主要内容

2024年11月28日 23:45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伯牙绝弦的主要内容: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琴艺。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

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流过我的心中!”不管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弦弄断,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扩展资料:

解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

“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人物介绍: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

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

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

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于《警世通言》。由于《警世通言》影响巨大,俞伯牙这名字越传越远,遂以讹传讹了。

笔者久居汉阳,瑞、俞二字读音难辨,乡人口音重,读时音调还会尖声上扬,很有特点,所以作为苏州人的冯梦龙当时会听走音。至于“名瑞,字伯牙”也者,当为“小说家言”。

而在此之前的《列子》与《荀子》、《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据余氏宗谱记载,伯牙实姓余,名瑞,字伯雅,善鼓瑟子期赞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父余纶,子一仲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绝弦

网友(2):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

网友(3):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先概括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在具体写如何谈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

网友(4):

本文记叙了伯牙和钟子期生为知己,后因钟子期病死,伯牙破琴绝弦,从此不再弹琴的故事。
告诉我们:知音难觅,得到知己要加倍珍惜。

网友(5):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听力伯牙弹琴心想高山,子期说:”弹得真好!就像巍峨的泰山在我面前。”伯牙心想流水。子期说:“弹得真好,就像澎湃的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知道。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像子期这样的知音了。于是他过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