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中的四大派别的区别??

2024年11月20日 02:31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宁玛派:

宁玛派的传承主要分经典传承和伏藏传承两部分。14世纪后,经典传承即不见史载,由伏藏传承取而代之。

伏藏为前弘期时莲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经典法门,后弘期时发掘出来弘传于世。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宁玛派最为重视,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圆满法》即为该派独有的特殊伏藏法。

萨迦派:

萨迦派在显教方面注重经论的翻译及辩经。显宗方面有两个传承,一个倡导唯识见,传授法相学;一个主张诸法性空,传教中观应成学说。密教方面有萨迦十三金法(《十三种不越外围之金法》), “道果法”是最独特的教法。

“道果”法认为,修习佛法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舍去“非福”(“恶业”、做坏事)。专心于行善,来生即可投生三善趣之中。

第二层次是断灭“我执”(“我执”指执于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事物)。“我执”一断灭,烦恼苦痛便无从生起,人也可从流转轮回的痛苦中得以解脱。

第三层次便是除去“一切见”。一切见指“断见” (指片面解释“宇宙万物皆非实有” )和“常见”(指一般人的见解)。萨迦派认为,要防止“断见”、“常见”,走中道,这样才能达到智者的境界。

噶举派:

噶举意为教谕或教传,师徒相承,口语相传,耳听心会,注重密法,不重经典。相传该派远祖马尔巴、米拉热巴等人修法时,穿白色僧衣,故称“白教”。

噶举派是公元十一世纪中形成的教派,它的支系众多复杂,从一开始就有两大传承系统,一为香巴噶举,一为达布噶举,香巴噶举到十四、五世纪就消声匿迹,而达布噶举一直延传至今。

噶当派:

噶当派本是西藏最早出现的教派。噶当,意为佛的教诲或教诫,即用佛语来教导人们接受佛教道理。它的创始人是仲敦·加唯琼乃。1045年,仲敦从阿里迎来高僧阿底峡,并拜他为师。

阿底峡死后,仲敦于一O五六年倡建热振寺,以该寺为基础逐渐形成噶当派。该派的特点是强调戒律,教法以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为基础。到了十五世纪,宗喀巴以该派教义为基础,创立格鲁派。

扩展资料:

藏传佛教的传承方式既有师徒传承方式,如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也有家族传承方式,如萨迦派,基本上采用以昆氏家族为基础的家族传承方式。

但最具特色的还是活佛转世制度,“政教合一”是喇嘛教的另一大特点。历史上,藏传佛教的多数派别都和一定的政治势力(包括地方实力集团或家族势力)结合在一起,形成政教合一制度,教依政而行,政持教而立,彼此依存。

这一制度在吐蕃赤祖德赞赞普时初见雏形,至萨迦派时正式确立,其后不断完善,待格鲁派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后而达鼎盛。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时废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藏传佛教四大派

网友(2):

藏传佛教早期的四大派别,并没有太大区别,皆因众生根器不同,需求差异,实则殊路同归,百川归海,但在念诵梵呗、修行的重点及细节上,有所不同。在最终修行的果位上,显与密完全没有差别,完全一样。

宁玛派(俗称红教)

以九乘次第而闻名的藏传佛教旧译派系名。最初在公元八世纪中叶,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初由印度翻译传入藏地,经印度佛学家白玛炯涅加以弘扬。

白玛炯涅也就是莲花生大士,他是藏传佛教的始祖,若没有他,可谓就没有今天的藏传佛教。

据历史中记载,当时在西藏盛兴本土的一种巫教,所有的藏民,尤其是王朝里所有的大臣几乎都是信奉该教。

因此,令他们改信佛教是一件很棘手的事。后来决定以辩论和较量神通的方式来裁决国教,佛教在较量中大胜,使对方退出其原来的国教地位,逐放到西藏边远地区。从此佛教取代了西藏的本土教,传遍了整个西藏,使西藏变成了所谓的佛教净土。

萨迦派(俗称花教)

十一世纪中,坤-衮却杰玻倡建萨迦寺,创立以道果论为法要的藏传佛教一派系名。后经萨迦班钦等萨迦五代祖师弘扬,并有僧俗两系传承,至十二世纪萨迦班钦、八思巴叔侄与蒙古皇帝缔结法缘,因此萨迦法王成为西藏的统领,直到十四世纪中叶止。

此派著名有三大支派,即萨派、鄂派、察派。

噶举派(俗称白教)

“噶”意为“佛语”;“举”意为“传承”。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的教派,是藏传佛教派系之一,在十一世纪由大译师玛尔巴所创立。

该派在西藏分为两大支系,由琼波克珠所传者,名香巴噶举,这一系在十五世纪已没落;由玛尔巴译师所传的名达波噶举。达波噶举后来发展出四大派系:噶玛噶举、采巴噶举、跋绒噶举、帕竹噶举。

其中帕竹噶举一系又分出八小派,即:直贡噶举、达隆噶举、竹巴噶举、雅桑噶举、措普噶举、休色噶举、耶巴噶举、玛仓噶举。

格鲁派(俗称黄教)

宗喀巴-洛桑扎巴大师在十四世纪所创藏传佛教派系名,主张显密讲修结合,此派所著袈裟和僧帽均为黄色,故称之为黄帽系。

扩展资料:

藏传佛教的历史

其实,对于西藏来说,佛教也是一种“进口产品”,它的输入又与西藏的“明星”松赞干布相关。

当时松赞干布为求政权稳定,积极与邻国联姻,在迎娶文成公主之前,已经与尼泊尔尺尊公主联姻。

文成公主与尺尊公主各自带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来西藏,修建了拉萨著名的大、小昭寺,随同前来的佛教僧人开始陆续修建寺庙、翻译佛经。

松赞干布去世后,王室权力之争影响了佛教发展,到其曾孙赤德祖赞时,佛教才又得以兴盛起来。

为巩固王室的统治,赤松德赞以佛教为号召,请来印度著名僧人寂护大师和莲花生大师,修建起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剃度了7名贵族子弟出家,开创了西藏佛教史上自行剃度僧人的先河。

赤松德赞还派近臣迎请受人尊敬的唐朝大乘和尚摩珂衍僧人到西藏讲经,摩珂衍在西藏传教11年,使汉地佛教也在西藏兴盛起来。此后,历任赞普都大力地提倡佛教,兴寺建庙,供养僧人,以僧人参政削弱大臣权势。

王室利用佛教巩固王权,激化了与苯教大臣的矛盾。公元842年,苯教徒将国王赤祖德赞谋害,拥戴其兄朗达玛为赞普,掀起一场大规模的灭佛运动。

朗达玛灭佛不久,又遭佛教徒暗杀。吐蕃权臣,挟王子自重,互相征战。随后一场奴隶平民大起义又席卷吐蕃,整个社会陷入各个势力割据一方的分裂状态,从此时,被称为“前弘期”的佛教阶段就此结束。

公元10世纪初,西藏地区进入封建社会,原割据一方的吐蕃权臣,又积极开展兴佛活动,西藏佛教复兴。

不过这时兴起的佛教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与前弘期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它在与苯教进行的长达300多年斗争中,互相吸收和融合,并随着封建因素的增长,形成既有独特地方色彩,又有深奥佛教哲学思想的地方性佛教。

至此,藏传佛教终于形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藏传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