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怎样设计教案,确定一堂课的基本教学环节?
教案,是在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学生和环境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创造的过程。这种规划,既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表现,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储于教师心中的架构。前者是“有形教案”;后者是“无形教案”;前者是“显性备课”、后者是余仿弯“隐性备课”;前者是“备课于书”、后者是“备课于心”。
一、走出写教案的误区
误区之一:写教案=备课;
误区之二:教案越详细越好;
误区之三:教案可有可无。
我们在一次调研中,发现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每位教师都有五、六本教案,每本都写得密密麻麻(前有课标学习摘要、教学计划、进度安排;每单元前是单元组备课、中是课时备课、后是单元考查讲评;每课时有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质疑问难、巩固练习、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二是在课堂上,基本不用教案。我们心里纳闷:老师花了这么多功夫,这么完整的教案,为什么不好好去用?于是,我们每到一校,都组织教师座谈(下面是根据座谈情况综合的)。
笔者:老师们教案写得那么详细,为什么在课堂上不用?
师:教案是应付检查的,上课我们另有一套大尘。
师:那个教案大多是抄的,快呀。课上,用自己的,在书上或在脑子里。
笔者:我们发现大家的教案“完整、详细、超周”,真好!
师: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等等,《教师教学用书》上都写得很明白,为什么不可以记在脑子里,非要抄在教案上?浪费!
师:“超周”有什么意义?课前不都要再认认真真准备。
师: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是不断生成的。课前老师怎么能预见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又怎么能够都记录在教案中?如果能够预见、能够记录,那么教案不就成了一出剧本,老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课堂就是一出早已编好的戏啦?
师:老师的教案越详细、越工整、页数越多,我越感到悲哀!
师:老师的劳动最不值钱,辛辛苦苦写得教案,两三年后,“三毛钱一斤”卖给收破烂的。
笔者:那就不要教案啦?
师:要,要不拘一格,要简单实用。
师:老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备课上,不要把太多的时间花在抄写教案上。我们现在刚好颠倒了。
笔者:备课与写教案不是一回事吗?
师:这正是管理者弄混的地方,有的学校检查备课“三算”——算本数、算页数、算字数。写教案怎么能等同备课呢?备课的内容怎么能都写入教案?
师:这是你们研究人员要去研究的。
是啊,写教案怎么能等同于备课呢;备课的内容、备课的质量怎么能完全反映在教案上竖闷呢;教案那么详细,长篇大论,在课堂上怎么用呢。
二、正确认识备课与教案。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把教案分为“有形教案”和“无形教案”,则“备课”基本等同“教案”。 “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师将备课的部分内容,付诸文字,写于教案本上。有形教案应该“简而实”。“简”即简单、简约。因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写出来的,有些内容完全可以记在脑子里,比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师教学用书》中都写好了,你为什么要抄到教案本上呢?为什么不能记在头脑里呢?如果你要补充、调整,为什么不能记录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呢?我们认为,你只要把教学大致步骤、所提精当问题、所设计恰当练习、需要特别强调(指导)的内容,写下来,就行。节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备“无形教案”。
“实”即实在、实用。教案是教学的方案,是指导教学用的,如果你课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课堂上用(当然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那你还写教案做什么?简单、简约才实在,实在才实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又提出写“教学反思”(或称“案例反思”、“教后反思”)。“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在记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往往会得到升华,负面的东西会一下变成正确的,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受,所以我说,反思吧,记下来吧,这样,成功和失误都是收获!”(于永正 《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1期)如果能上网的老师,把反思写在《中国课堂教学网》(http://ktjx.cersp.com)的“博客”上,马上就有同伴来阅读,或支持、或肯定、或鼓励、或帮助,“喜悦,因分享而永恒”,多么美妙啊。
“教学反思”当然属于“有形教案”之列,当然有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失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措施,课课都要反思,但不是课课都要写反思,更不硬性规定每篇反思要多少篇幅。教师的劳动,个体创造成份很大,只有充分尊重,才可能充分“个体创造”。
“无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说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师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道德水准、工作作风、基本功等的综合体现。如果落实到某一课的备课上,就是老师为上好这一课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备,特别是阅读和思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无形教案要“丰而深”,即丰富、丰厚、广博、深刻,包括①读书——就语文而言,要把课文读懂、读透、读化、读出自己的东西,要广泛阅读、博览群书;②查阅资料——把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尽可能地收集、阅读;③思考追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有没有比这篇课文更好的文章、怎样学习这篇课文、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指导解决、要为学生提供什么帮助,等等。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诸笔端,更多的是存于胸、储于脑。只有这样,课堂才有可能“动态生成”,才有可能“充满生命活力”。
相对而言,“无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叶茂,千万不要“本末倒置”、甚至“舍本求末”。
备课要用心,写教案同样要用心,用心为课堂教学写教案、为学生发展写教案、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写教案。
三、教案的构成。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是课堂实施预案,主要是思考实施过程中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内容的整体思路与目标方向,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与活动的框架,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这样,教师的教案,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学案,即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在备课本上呈现出的内容主体是教与学的主要环节,特别是学习环节,而不是知识性内容的详细解说。
1、教学目标的阐述。
教学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巴班斯基认为:“任何活动,关键都在善于设计它的目的和任务。马克思早就指出,自觉的目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人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
教学目标必须做到明确、恰当。“明确”,是指师生对一堂课应达到的目的、方向要有共同的认识;“恰当”,主要指要符合“三维目标”精神、符合年段的特点、符合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一般在《教师教学用书》中都有提示,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研究教材的情况进行取舍、补充、细化,一般情况下照用。
如果没有《教师教学用书》怎么办?
课后的思考题和生字的掌握等,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同学的互助中、通过自己的读书、思考,与同学交流、讨论等,完成了课后思考练习、掌握了生字新词,这节课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
案例:《匆匆》的教学目标:
①掌握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赤裸裸”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③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尝试运用。
④通过搜集资料、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揣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2、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1)用好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调整状态,激发兴趣,进入学习状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这个游戏或活动与所学内容有一定联系,则是上乘的;如果单纯为“游戏”而游戏,则次之;如果课前三分钟,连整顿一下秩序,要求学生做好上课准备也不做的话,则是一种资源浪费。
案例:《田忌赛马》
师:我们来做一个智力游戏吧。假如有大、中、小三棵梨树,大梨树上长梨200个,中梨树长梨150个,小梨树长梨100个。请两位同学去摘梨,摘完一棵摘另一棵,看谁摘的梨子多?假如是你,先上哪一棵树摘?为什么?
生:我先上最大的树,因为那棵树上梨子多,所以我摘的也多。
生:我先上最小的树,因为那棵树上梨子少,我摘的快,摘完这棵我再摘第二棵,两棵树加起来是250颗,所以我就更多了。
师:从两位同学选择不同的树摘梨,而得出不同的效果,你们想到什么道理?
生: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做事要多思考,这样才能出好成绩。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智慧的故事——田忌赛马
(丁芳 摘自《“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下)》)
(2)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或者就预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把学生的疑难纳入教学过程,为学生所需而教。此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及时梳理和有效指导,如能马上解决的表层问题立即解决;与课文无关的“打叉”问题搁置一边;把有质量的、必须读书思考才能解决的、触及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纳入到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提问中学会提问。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案例:《灰雀》教学片断(学习10—12段)
师(出示课件):瞧,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回来了,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起了歌,树下多了一位真心爱它的好朋友,是谁呢?(男孩)请大家自由读10—12段,想想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或是自己理解了,想考考别人的?
生1: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生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
生3:列宁为什么微笑?
生4:列宁为什么要问不会说话的灰雀?
(丁芳 摘自《“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下)》)
这些问题,第四个“列宁为什么要问不会说话的灰雀?”最有思维含量,值得揣摩。
(3)展示资料。阅读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过程。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学生通过读书、上网等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的生平事迹、原著等,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对理解课文有着直接的帮助。如教学《草船借箭》读《三国演义》;教学《景阳冈》读《水浒传》;教学《猴王出世》读《西游记》;教学《狱中联欢》读《红岩》;教学《争吵》读《爱的教育》;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安徒生童话》,等等。
案例:《匆匆》
1、交流搜集到有关朱自清的资料及作品。
2、交流搜集到有关珍惜时间的诗词。
3、交流搜集到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
资料的处理方式:同桌之间先交流;然后请代表在全班交流。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在课上都交流,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主题手抄报或者电脑报。
(4)初读感知。语文教学的一般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整体着眼,部分着手。初读,整体感知课文,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后面的细读、品读打基础。
案例:《〈荷花〉阅读教学设计》
通读课文,把握整体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体会,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看荷花的。教师随机巡视倾听学生的朗读。
2、交流体会:“我”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我”是这样看荷花的?(久久地看、出神地看、美美地看、深情地看、如痴如醉地看……)
3、练读相关的课文段落。
①仔仔细细地看荷花,可以从第二自然段中体会到。组织学生发散性练读这段课文。
②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可以从第三自然段中体会到。组织学生竞赛性练读这段课文。
③如痴如醉地看荷花,可以从第四自然段中体会到。老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出“如痴如醉”的感觉。
俗话说“纲举目张”。感悟作者怎样看荷花是初读之“纲”,从哪儿体会到这样看荷花是初读之“目”。通过举纲,张开全文主要段落之目,借以组织学生练读并读通课文。谁说初读没戏可唱?
(巫惠群 节选自《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6年第3期)
初读“要强化,要求要到位,训练要严格,不放过任何一处错误,特别是学困生,更要好好读书。课文没读正确、流畅,别的事先不做。”
(5)品读感悟。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落,进行揣摩、品味;理解、朗读;表演、探究等,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是教案设计的重头戏。
案例:《〈荷花〉阅读教学设计》
品读重点,感悟神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课文的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
2、四人小组合作品读“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①分组学习:美美地读一读这几句话,用心体会荷花三种形状的美。
②组织交流:你们小组体会到了荷花的哪些美?才展开的荷花美在哪儿?全展开的荷花美在哪儿?没展开的荷花又美在哪儿?
③抽四人小组合作美读这三句话。
3、引导品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①“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呢?(长、钻、探、伸、露、冲)
②读读这段课文,体会荷花怎么样冒出来。(使劲、拼命、用力、急切、笔直、一个劲儿、高高、痛痛快快、争先恐后、生机勃勃、兴高采烈、精神抖擞、喜气洋洋)在“冒”前加上这些词再读这个句子。
③由“冒出来的白荷花仿佛想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
4.或坐或站,有滋有味地诵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巫惠群 节选自《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6年第3期)
(6)迁移练习,延伸拓展。在这个环节,或练笔,把所学习的知识所形成的能力进行迁移、运用;或补充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认识;或抛出与课文观点相左的内容,引导学生辩驳,升华学生的情感、认识,等等。
案例:《匆匆》
学习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日子是怎样匆匆而过的内容。
1、练习,读写结合、背诵,尝试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
师:同学们,转眼就六年级了,就要告别小学了,日子在我们这也是“匆匆”的啊,你感受到了吗?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吧。如果不想写,你就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吧。
同学们写,然后朗读,最后把自己写的放回课文中读。
师:了不起,同学们都快成大作家了。试着把这段话背诵下来吧。同桌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检查。
2、自由提问,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吧。
备课中预设:从字词方面提出问题(如“凝然”什么意思?);从句子方面提出问题(如“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这个问句与前面的问句一样吗?);从作者的内心世界提问题(如“作者为什么会‘茫茫然’、‘掩着面叹息’?”)……
老师相机表扬、指导,把难题带回去,如“作者为什么会‘茫茫然’、‘掩着面叹息’?”查阅一些关于朱自清先生的资料,对我们的思考会有帮助。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是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高强的学习能力,同学们要继续努力。
3、家庭作业:同学们回去,可以把朱自清先生的《春》《荷塘月色》《背影》找来读,下一次,我们开一个朱自清先生散文朗诵会吧。参考资料:http://blog.cersp.com/userlog/1559/archives/2007/519402.shtml
1.4、怎样设计教案,确定一堂课的基本教学环节?
教案,是在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学生和环境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创造的过程。这种规划,既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表现,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储于教师心中的架构。前者是“有形教案”;后者是“无形教案”;前者是“显性备课”、后者是“隐性备课”;前者是“备课于书”、后者是“备课于心”。
一、走出写教案的误区
误区之一:写教案=备课;
误区之二:教案越详细越好;
误区之三:教案可有可无。
我们在一次调研中,发现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每位教师都有五、六本教案,每本都写得密密麻麻(前有课标学习摘要、教学计划、进度安排;每单元前是单元组备课、中是课时备课、后是单元考查讲评;每课时有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质疑问难、巩固练习、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二是在课堂上,基本不用教案。我们心里纳闷:老师花了这么多功夫,这么完整的教案,为什么不好好去用?于是,我们每到一校,都组织教师座谈(下面是根据座谈情况综合的)。
笔者:老师们教案写得那么详细,为什么在课堂上不用?
师:教案是应付检查的,上课我们另有一套。
师:那个教案大多是抄的,快呀。课上,用自己的,在书上或在脑子里。
笔者:我们发现大家的教案“完整、详细、超周”,真好!
师: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等等,《教师教学用书》上都写得很明白,为什么不可以记在脑子里,非要抄在教案上?浪费!
师:“超周”有什么意义?课前不都要再认认真真准备。
师: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是不断生成的。课前老师怎么能预见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又怎么能够都记录在教案中?如果能够预见、能够记录,那么教案不就成了一出剧本,老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课堂就是一出早已编好的戏啦?
师:老师的教案越陆弯详细、越工整、页数越多,我越感到悲哀!
师:老师的劳动最不值钱,辛辛苦苦写得教案,两三年后,“三毛钱一斤”卖给收破烂的。
笔者:那就不要教案啦?
师:要,要不拘一格,要简单实用。
师:老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备课上,不要把太多的时间花在抄写教案上。我们现在刚好颠倒了。
笔者:备课与写教案不是一回事吗?
师:这正是管理者弄混的地方,有的学校检查备课“三算”——算本数、算页数、算字数。写教案怎么能等同备课呢?备课的内容怎么能都写入教案?
师:这是你们研究人员要去研究的。
是啊,写教案怎么能等同于备课呢;备课的内容、备课的质量怎么能完全反映在教案上呢;教案那么详细,长篇大论,在课堂上怎么用呢。
二、正确认识备课与教案。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把教案分为“有形教案”和“无形教案”,则“备课”基本等同“教案”。 “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师将备课的部分内容,付诸文字,写于教案本上。有形教案应档轿该“简而实”。“简”即简单、简约。因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写出来的,有些内容完全可以记在脑子里,比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师教学用书》中都写好了,你为什么要抄到教案本上呢?为什么不能记在头脑行悉肆里呢?如果你要补充、调整,为什么不能记录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呢?我们认为,你只要把教学大致步骤、所提精当问题、所设计恰当练习、需要特别强调(指导)的内容,写下来,就行。节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备“无形教案”。
“实”即实在、实用。教案是教学的方案,是指导教学用的,如果你课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课堂上用(当然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那你还写教案做什么?简单、简约才实在,实在才实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又提出写“教学反思”(或称“案例反思”、“教后反思”)。“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在记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往往会得到升华,负面的东西会一下变成正确的,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受,所以我说,反思吧,记下来吧,这样,成功和失误都是收获!”(于永正 《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1期)如果能上网的老师,把反思写在《中国课堂教学网》(http://ktjx.cersp.com)的“博客”上,马上就有同伴来阅读,或支持、或肯定、或鼓励、或帮助,“喜悦,因分享而永恒”,多么美妙啊。
“教学反思”当然属于“有形教案”之列,当然有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失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措施,课课都要反思,但不是课课都要写反思,更不硬性规定每篇反思要多少篇幅。教师的劳动,个体创造成份很大,只有充分尊重,才可能充分“个体创造”。
“无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说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师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道德水准、工作作风、基本功等的综合体现。如果落实到某一课的备课上,就是老师为上好这一课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备,特别是阅读和思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无形教案要“丰而深”,即丰富、丰厚、广博、深刻,包括①读书——就语文而言,要把课文读懂、读透、读化、读出自己的东西,要广泛阅读、博览群书;②查阅资料——把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尽可能地收集、阅读;③思考追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有没有比这篇课文更好的文章、怎样学习这篇课文、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指导解决、要为学生提供什么帮助,等等。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诸笔端,更多的是存于胸、储于脑。只有这样,课堂才有可能“动态生成”,才有可能“充满生命活力”。
相对而言,“无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叶茂,千万不要“本末倒置”、甚至“舍本求末”。
备课要用心,写教案同样要用心,用心为课堂教学写教案、为学生发展写教案、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写教案。
三、教案的构成。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是课堂实施预案,主要是思考实施过程中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内容的整体思路与目标方向,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与活动的框架,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这样,教师的教案,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学案,即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在备课本上呈现出的内容主体是教与学的主要环节,特别是学习环节,而不是知识性内容的详细解说。
1、教学目标的阐述。
教学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巴班斯基认为:“任何活动,关键都在善于设计它的目的和任务。马克思早就指出,自觉的目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人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
教学目标必须做到明确、恰当。“明确”,是指师生对一堂课应达到的目的、方向要有共同的认识;“恰当”,主要指要符合“三维目标”精神、符合年段的特点、符合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一般在《教师教学用书》中都有提示,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研究教材的情况进行取舍、补充、细化,一般情况下照用。
如果没有《教师教学用书》怎么办?
课后的思考题和生字的掌握等,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同学的互助中、通过自己的读书、思考,与同学交流、讨论等,完成了课后思考练习、掌握了生字新词,这节课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
案例:《匆匆》的教学目标:
①掌握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赤裸裸”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③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尝试运用。
④通过搜集资料、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揣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2、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1)用好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调整状态,激发兴趣,进入学习状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这个游戏或活动与所学内容有一定联系,则是上乘的;如果单纯为“游戏”而游戏,则次之;如果课前三分钟,连整顿一下秩序,要求学生做好上课准备也不做的话,则是一种资源浪费。
案例:《田忌赛马》
师:我们来做一个智力游戏吧。假如有大、中、小三棵梨树,大梨树上长梨200个,中梨树长梨150个,小梨树长梨100个。请两位同学去摘梨,摘完一棵摘另一棵,看谁摘的梨子多?假如是你,先上哪一棵树摘?为什么?
生:我先上最大的树,因为那棵树上梨子多,所以我摘的也多。
生:我先上最小的树,因为那棵树上梨子少,我摘的快,摘完这棵我再摘第二棵,两棵树加起来是250颗,所以我就更多了。
师:从两位同学选择不同的树摘梨,而得出不同的效果,你们想到什么道理?
生: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做事要多思考,这样才能出好成绩。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智慧的故事——田忌赛马
(丁芳 摘自《“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下)》)
(2)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或者就预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把学生的疑难纳入教学过程,为学生所需而教。此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及时梳理和有效指导,如能马上解决的表层问题立即解决;与课文无关的“打叉”问题搁置一边;把有质量的、必须读书思考才能解决的、触及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纳入到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提问中学会提问。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案例:《灰雀》教学片断(学习10—12段)
师(出示课件):瞧,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回来了,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起了歌,树下多了一位真心爱它的好朋友,是谁呢?(男孩)请大家自由读10—12段,想想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或是自己理解了,想考考别人的?
生1: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生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
生3:列宁为什么微笑?
生4:列宁为什么要问不会说话的灰雀?
(丁芳 摘自《“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下)》)
这些问题,第四个“列宁为什么要问不会说话的灰雀?”最有思维含量,值得揣摩。
(3)展示资料。阅读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过程。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学生通过读书、上网等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的生平事迹、原著等,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对理解课文有着直接的帮助。如教学《草船借箭》读《三国演义》;教学《景阳冈》读《水浒传》;教学《猴王出世》读《西游记》;教学《狱中联欢》读《红岩》;教学《争吵》读《爱的教育》;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安徒生童话》,等等。
案例:《匆匆》
1、交流搜集到有关朱自清的资料及作品。
2、交流搜集到有关珍惜时间的诗词。
3、交流搜集到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
资料的处理方式:同桌之间先交流;然后请代表在全班交流。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在课上都交流,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主题手抄报或者电脑报。
(4)初读感知。语文教学的一般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整体着眼,部分着手。初读,整体感知课文,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后面的细读、品读打基础。
案例:《〈荷花〉阅读教学设计》
通读课文,把握整体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体会,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看荷花的。教师随机巡视倾听学生的朗读。
2、交流体会:“我”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我”是这样看荷花的?(久久地看、出神地看、美美地看、深情地看、如痴如醉地看……)
3、练读相关的课文段落。
①仔仔细细地看荷花,可以从第二自然段中体会到。组织学生发散性练读这段课文。
②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可以从第三自然段中体会到。组织学生竞赛性练读这段课文。
③如痴如醉地看荷花,可以从第四自然段中体会到。老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出“如痴如醉”的感觉。
俗话说“纲举目张”。感悟作者怎样看荷花是初读之“纲”,从哪儿体会到这样看荷花是初读之“目”。通过举纲,张开全文主要段落之目,借以组织学生练读并读通课文。谁说初读没戏可唱?
(巫惠群 节选自《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6年第3期)
初读“要强化,要求要到位,训练要严格,不放过任何一处错误,特别是学困生,更要好好读书。课文没读正确、流畅,别的事先不做。”
(5)品读感悟。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落,进行揣摩、品味;理解、朗读;表演、探究等,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是教案设计的重头戏。
案例:《〈荷花〉阅读教学设计》
品读重点,感悟神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课文的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
2、四人小组合作品读“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①分组学习:美美地读一读这几句话,用心体会荷花三种形状的美。
②组织交流:你们小组体会到了荷花的哪些美?才展开的荷花美在哪儿?全展开的荷花美在哪儿?没展开的荷花又美在哪儿?
③抽四人小组合作美读这三句话。
3、引导品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①“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呢?(长、钻、探、伸、露、冲)
②读读这段课文,体会荷花怎么样冒出来。(使劲、拼命、用力、急切、笔直、一个劲儿、高高、痛痛快快、争先恐后、生机勃勃、兴高采烈、精神抖擞、喜气洋洋)在“冒”前加上这些词再读这个句子。
③由“冒出来的白荷花仿佛想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
4.或坐或站,有滋有味地诵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巫惠群 节选自《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6年第3期)
(6)迁移练习,延伸拓展。在这个环节,或练笔,把所学习的知识所形成的能力进行迁移、运用;或补充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认识;或抛出与课文观点相左的内容,引导学生辩驳,升华学生的情感、认识,等等。
案例:《匆匆》
学习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日子是怎样匆匆而过的内容。
1、练习,读写结合、背诵,尝试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
师:同学们,转眼就六年级了,就要告别小学了,日子在我们这也是“匆匆”的啊,你感受到了吗?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吧。如果不想写,你就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吧。
同学们写,然后朗读,最后把自己写的放回课文中读。
师:了不起,同学们都快成大作家了。试着把这段话背诵下来吧。同桌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检查。
2、自由提问,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吧。
备课中预设:从字词方面提出问题(如“凝然”什么意思?);从句子方面提出问题(如“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这个问句与前面的问句一样吗?);从作者的内心世界提问题(如“作者为什么会‘茫茫然’、‘掩着面叹息’?”)……
老师相机表扬、指导,把难题带回去,如“作者为什么会‘茫茫然’、‘掩着面叹息’?”查阅一些关于朱自清先生的资料,对我们的思考会有帮助。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是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高强的学习能力,同学们要继续努力。
3、家庭作业:同学们回去,可以把朱自清先生的《春》《荷塘月色》《背影》找来读,下一次,我们开一个朱自清先生散文朗诵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