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2025年01月05日 14:13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样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l、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诗一开头就极其凝练、确切地点明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群众普遍的不满情绪。一方面,封建军阀政府实行残暴统治,宣传革命会招来杀身之祸;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反抗,日益高涨,犹如遍地堆放着干柴。一句真理的话就会点燃起熊熊烈火,这一精辟的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渗透着对黑暗势力的批判意识,表明了诗人鲜明的倾向性。更为可贵的是,接着诗人又以深沉的历史感,将中国“五千年”历史与当时的黑暗现实挂起钩来,暗示出它们之间的连续向一性,即在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下,人民大众始终没有当家作主和说话的权力,由此把批判的锋芒推向历史的深度。
2、对理想中国的追求和赞颂。
尽管“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但是诗人还是呐喊出“咱们的中国”,表现出他对理想中国的执着追求和无所畏惧的勇气。“三一八”惨案发生后,诗人在《文艺与爱国》一文中说:“爱国运动能够和文学复兴互为因果”,两者应该携起手来,为祖国而死就是伟大的诗篇。《一句话》体现了他的这一追求和信念。毋庸讳言,当时作者对理想中国的具体内涵和性质在认识上还比较模糊,他是民主义者,还不是共产主义者。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未来的中国是“咱们的中国”,民众的中国。他把自己融合在民众的追求和理想之中。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通过预言和警告:“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表达了自己心向往之和衷心拥护的心绪;以赞颂式的描绘:“青天里一声霹雳”,写出了它的声威、影响和世界性意义。3、对民众力量充满信心。祖国与人民是不可分离的。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必然热爱人民,相信民众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潜力,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和脱离人民的。诗中以“火山”象征当时的民众,非常贴切、精当。这暗示了民众的沉默不过是暂时现象,而他们巨大力量的喷涌而出、叱咤风云则是必然的。所谓“蓄之既久,其发必速。诗人批判了“铁树开花”的观点,嘲笑了在民众力量面前害怕、惊讶和反对的态度,表达了他对民众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支配自己命运潜在力量的坚定信念。他相信,在人民当家作主的那天,必将会爆发出“咱们的中国”这自豪的呼唤。

二、独特的形式美

《一句话》集中反映了闻一多诗歌创作的追求和特点,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它有着丰富的形式美因素,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写实手法与隐喻手法的结合
这首诗注重写实,语句大多平易朴实,但又凝炼、贴切、富于表现力。“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几近口语。“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又对惊慌失措、害怕反对的情状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同时,作品又大量运用了隐喻的手法,如以“火山”隐喻民众,以“青天里的一声霹雳”隐喻民众的反抗和呐喊,以“铁树开花”隐喻不相信民众会当家作主。“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是更复杂的隐喻,其中“一句话”被想象比喻为火种,而“着火”的材料则暗示着民众的不满和反抗情绪。写实与隐喻两种手法的并用和结合,一方面使诗通俗易懂,另一方面诗句也更加含畜、形象化和富于诗意。这使《一句话》在艺术上成为雅俗共赏的佳作。
2、形式整齐、和谐、优美。
闻一多较早地提出新诗的格律问题。当时正处于新诗开创期,新诗作者为了解放个性与诗情,奋起打碎旧格律的枷锁,但有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忽视诗的形式,流于散文化。闻一多提倡“新格律诗”,主张“节的匀称和句的匀齐”的“诗的建筑美”,就是为了扭转当时的偏颇。他在《诗的格律》中说:“越有魄力的作家,越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一句话》就体现了他这方面的追求。全诗分两节,每节都是八行诗句,除了最后两行,每一行又都是九个字。文字、诗行整齐匀称,但毫无生硬雕琢的痕迹,似乎是自然天成的。这就使诗的形式具有一种“建筑美”。
3、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全诗注重语言的音乐性和诗句的韵律感,读来铿锵有力,琅琅上口。首先是一韵到底,几乎句句都力求押韵。如第一节中的祸、火、破、默、国。“霹雳”、“爆一声”虽不押韵,但音乐效果比押韵要好。因为它们作为过度和转折,烘托出最后一句“中国”一锤定音的韵脚魅力。诵读时余音袅袅,回环往复。其次,两节诗的前六句尽管句式不同,但都是由四个音顿构成的,如“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沉默?”每一顿字数的多少不等,却都包涵着四个音节,句与句之间显得整齐、统一,富有很强的音乐感、节奏感。
4、反复手法运用美。
两节诗的末三句重叠,仅仅将“突然”换成“等到”,显而易见,这里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它一方面强化了全诗的主题,即“咱们的中国”呐喊懂得声威与意义;另一方面,它也突出了全篇高昂自信的激情和格调。细细品味,两次重复的不同在于:第一次表现的是作者对它突发性的认识,第二次则强调了作者对它的期待和信念。

闻先生曾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诚爱心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这种情绪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构思中心,运用写实和隐喻相结合的手法,反复咏叹,极力渲染烘托。第一节先用排比,通过“祸”与“火”的写实和比喻,揭露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的力量。接着进一步用火山作比,它虽然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发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力量。这一喻象表明诗人对人民反抗的力量充满信心。第二节针对一些对中国前途悲观、不相信民众者发出警告,用“铁树开花”比喻建设“咱们的中国”来之不易但终会成事实。通过“我”坚信与“你”不相信的对比,引发出不信者可能会产生的惊慌、反感等种种诧异的表现,从而进一步衬托出民众反抗的必然性和突发性,表明诗人对民众解放自己、改造旧中国的潜在力量坚信不疑,并衷心拥护。他将民众的反抗与呐喊比喻成“青天里一个霹雳”既呼应“火”的意象,显示出无穷的威力,又是一种盛赞的口吻乙“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的两次反复,强烈地表达出对理想中国的期望与追求。此诗语言平易,形式上整齐匀称,又自然天成,富于节奏感和音

网友(2):

揭露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的力量。接着进一步用火山作比,它虽然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发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力量。这一喻象表明诗人对人民反抗的力量充满信心

网友(3):

这首诗对黑暗中国的揭露,对理想中国的赞颂,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民众革命的坚定信念和渴望建立人民当作主的“咱们的中国”的爱国主义思想。

网友(4):

无胜于有。

网友(5):

我不知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