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大学”的学制含义来源于西方。中国古代,“大学”是儒家的一部经典。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准确的说,汉语中的“大学”原指的是一种教育机构。
对应于现代的实施高等教育的大学,中国自古有之,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称“太学”,而“太学“则是从周代的”大学“而来。
周代时,统治者建小学、大学。小学为奴隶主子弟中幼童至少年接受教育的场所,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大学为15岁以上奴隶主青年子弟接受教育的场所,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周代设有五所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
文献记载: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八岁而就外舍,学小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卢辩 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发,谓成童。”
不是。
汉语中的“大学”在古代是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
现在是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
另外还有文献《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1] 。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一词出处有三:
一、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是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的高等教育组织,包括大学、学院、高职高专。
二、太学。《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卢辩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发,谓成童。”《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三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