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要弄辩论赛,以为“读书有用和无用”的辩论赛题,弄几则材料。 两种都要一些,最好多一些。必有重赏

2024年11月29日 06:49
有4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没有现成的 ,贴一些资料供你参考:
一、一, 大学生的自由

大学生的自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的自主权,学习的选择权和思维人格的独立性。(一)所谓生活自主权,是指大学生不仅有了独立自主地生活的能力而且也有权在很大的程度上自主地选择生活的方式,模式等。也就是说,在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上,对父母,学校,社会等的依赖程度相对于小学和中学生来说,要小的多,所受到的影响也较小。(二)学习的选择权,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独立地选择学习的方法和内容。比如,大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对学习时间和地点的安排,对课程重视程度的选择等。(三)思维人格的独立性,是指人格的独立自主、个性化,应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辩意识,带着批判的精神学习、工作和生活。例如,大学生有权而且应该批判地继承老师的观点,不能全部生硬地照搬照抄教师和书本的观点和主张。

二, 大学生的责任。

大学生的责任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一)对自己负责,主要体现在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承担自己言行所造成的后果等,又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理想、价值实现等行为负责。(二)对他人负责,是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每个人的存在和活动都将给别人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有对他人负责的观念,不能损人利己。(三)对社会负责,主要指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即作为社会角色的个体对自我角色职责的自责及自觉程度。一个大学生从他摄到注册取得正式学籍开始,就具有了“大学生”这个社会角色具有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他在注册时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就成为他作为一个“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起始。主要体现在遵守和维护国家的法律制度,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和民族团结,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而奋斗等。

三, 大学生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大学生的自由责任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自由和责任,是不同的概念,自由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权利,而责任则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义务;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自由是可以放弃的,比如说大学生可以放弃选择课的自由,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等,而责任是不可放弃的,否则就会受到规律或规则的惩罚,比如大学生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就要受到学校的处分等。(二)自由和责任又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无责任的自由也没有无自由的责任,自由是责任的基础,责任是自由的前提条件和保障。大学生之所以要履行一个大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他是一个大学生,有了大学生的能力和自由;而且只有有了自由,人才有了活力,才有了创新精神,才有了超越自身的原动力,才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履行自己的责任;其二,比如大学生在自由选课,自由学习时,就要对自己负责,“包括了到头来一无所成、一无所能之冒险”;其三,只有履行了责任,才能够为自由的实现创造更好的条件,如果不是“五四”爱国学生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走出学堂,用鲜血点燃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熊熊烈火,那么今天的我们必然还是奴隶,甚至是奴隶的奴隶,因此只有每个大学生都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责任,国家才会有希望,民族才会有希望,进而大学生的自由才能得到保障。

总之,自由和责任都是大学生主要的人格特征之一,是人的核心素质,因此只有把大学生的自由和责任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谐调,相互统一,才能够大学生在实践中观照自己的本质力量,证明自己生命创造意义的真实存在。
二、大学生的自由度(一)

--------------------------------------------------------------------------------

2003-08-20 10:42:02
自主自律 大学生的责任

人们在崇尚道德的基础上,对道德的认知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社会共同的约束力在下降,个体自身的价值观在上扬。这并不是说道德规范将会丧失,而是指出了道德标准的发展创新和与时俱进。当然,价值观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但只要不触犯法律,人们就有权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有权给自己一个“度”。

大学生同样如此。他们的知识结构和道德认知决定了他们会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度”。只要不违法乱纪,这个“度”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应该相信大学生有辨别是非的智慧,有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只要他们心中有一把法律的“尺”,就有权给自己一个自由的“度”。

根据即将于今年9月份施行的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将取消“道德败坏”一类的用语,这并不是说给大学生自由“过了火”,用“道德败坏”来评价一名学生,实在不应该,这样不仅会惹上官司,而且侵犯了学生的道德自由。

现在的孩子读书比较早,年龄还处在花季雨季中,加上自己的父母工作忙,顾得上的只有孩子们的学业,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却疏忽了孩子心理上的压力问题,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对异性关系产生好奇、冲动,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责任,要负责什么?只是在一味无知中追求幻想。

对此,一个学生的道德自由关键还在于和父母的沟通,平时的教育在于临时的警惕啊!

三、大学生就可以自由吗?

作为一名山东的学子,从小学到高中,自己一直都是伴着严格的纪律走过来的,但现在面对校内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种种表现,我感到非常的不理解,大家的纪律观念怎么就变得这么差了呢?
作为班长的自己,曾向几位同样作为班干部的师哥师姐及老乡请教,他们有的满脸无奈,有的干笑几声:“一看就是大一的,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大家都长大了,大家都有自己的主见,根本不用你去约束他们,你如果想把班长继续当下去,就顺其自然吧!”说得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看看同学们的实际表现,我又不忍心那样去管理自己的班级,那不是害同学们吗:开会迟到已是同学们的家常便饭,有的甚至爱去不去,还美其名曰“个性”,就是去的同学,开会时也只是走走形式到场,在那儿照样我行我素;早晨上课铃响后,一些同学拿着一杯豆浆陆续走进教室,下午也总是睡眼朦胧、姗姗来迟,对老师视若不见;课上老师讲老师的,我做我的,互不干扰(公选课和非专业课尤其严重),做其它科目作业和睡觉这还是好的,有的在下边大谈特谈,根本不在乎老师的感受;院里或班里组织个什么样的集体活动,同学们一个个都是“我很忙啊,没时间”,全然不顾学院和班委的一番良苦用心,不尊重他们付出的辛苦劳动……
上面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关于在个人修养和礼节方面的不文明现象就更多了,一些同学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于一名大学生的资格名不属实,有人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中国最失败的教育,是中国的国耻,就我从各方面了解的情况看,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一个非常看重纪律和礼节的人,在班级管理上,对现在校内普遍存在的这种“轻纪律,重自由”的现象非常看不惯。一些同学会说,大学是自由的天地,你用纪律去管别人是对人身自由的侵犯,但我可以毫不留情的回一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你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你每天都得与纪律打交道,你不可能超然其外,做一个自由人,到社会上有法律约束你,到工作岗位上同样有纪律约束你。现在你如果不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片面弘扬所谓的“个性”,到时候参加了工作,寄人篱下、受人管束时,你现在就可以想象一下将来的自己:对严格的管理不能忍受,于是愤然离去,口中还声称“此处不留人,自由留人处”。但是你有没有想一下,一个公司如果没有严格的纪律来约束员工,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他们还能生存下去吗?如果你是公司的经理,我相信你也会选择这样去做的,现在我们还仅仅是一个班级,并不像社会上那样残酷,现在的确没有一个人可以强制你和解雇你,但连这种班级的小纪律观念你都没有,班委的一些小要求你都强烈的排斥和反对,你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将来呢?
建设好一支军队需要严格的纪律,管理好一个企业需要严格的纪律,同样,创建一个好班级更需要严格的纪律,大学不能脱离纪律。

四、选我喜欢的 学我爱学的 自由转专业大学生受益
2006年03月09日 09:38:36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一提到刚刚结束的转专业审核,浙江财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一学生王慧(化名)就禁不住喜上眉梢,她告诉记者,“选我喜欢的,学我爱学的,这种感觉真好。”从下周开始她就正式成为财务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了。

小王说,自己当时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听从父母的建议报考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她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学习没有动力,经过认真考虑,并咨询了专业老师后,她决定转换自己喜欢而且成绩很好的财务管理专业。

于是新学期一开始她就提出了转专业的申请。根据学校的规定,大学四年有3次机会可以申请转专业,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两个学期。要品学兼优,各门课程平均成绩不能低于75分,无不及格课程。小王学习一直很努力,成绩不错,正好符合申请条件,经过所在学院、教务处和主管校长审核之后,她终于如愿以偿。

据浙财院教务处副处长何淑贞介绍,虽然有三次机会可以申请,但如果你已经换过一次专业,就不能再次申请转专业。而且转出的人数不超过该专业同年级学生人数的30%。她说,转专业是因材施教的一种体现,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优势和专长。对于部分同学盲目申请转专业,她认为应该谨慎,最好和家长商量一下。

信息学院大二的学生刘琴(化名)则有自己的见解,她说,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固然重要,但是也要考虑几年之后社会是否需要,如果喜欢的专业毕业后很难找工作,还不如选一个好就业的专业,业余时间再去搞自己喜欢的专业。

据初步统计,浙财院本学期有176名学生成功转换专业,由于大二的一些学生之前已经转过一次,所以大一的学生占大多数,有169人。据悉,近两年,浙财院平均每学期都有百名左右学生成功更换专业。
五、在我的眼里 , 挪威的大学生是非常自由的 .

自打高中毕业 , 他们就有很多选择的自由 . 可以不再继续深造 , 找份工作边走边看 . 暂时没有具体目标 , 也可以进入 Folkhoyskole 接触各种艺术 , 算是休整一年 . 想上大学 , 可是不知道自己适合学什么 , 可以找辅导员谈话 , 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

挪威的大学专业分得很细 , 有时很难一下就找准自己的方向 . 不过 , 有一些一年制的基础课程 , 可以让人试探试探自己是否适合在这个领域发展 . 去年 , 我认识的几个学一年制的学生 , 有的今年就转到其他学校换读其他专业去了 , 有个女生 , 觉得所学的专业不错 , 就申请了继续读经济学学位 .

如果不幸地觉得这一步是真的走错了 , 大学生们还是有机会可以回头的 . 去年刚开学不久 , 我正要步行去学校 , 有个女生要我坐她的车一块走 , 同行的还有一个男孩 , 正往车上搬行李 . 一问 , 原来是要到邮局寄行李回家 . 他懊恼地说 , 发现这个专业不适合他 , 于是决定离开 .

进入了大学 , 自由就体现得更为具体 .

以我的大学为例 , 上课前老师是不会去点名的 , 学生来不来听课 , 是自己的事 . 耽误了学习 , 也是由自己负责 . 如果学生已交了注册费 , 能够自己自修 , 按时上交并通过了作业 , 他们就有权利参加考试 .

没有班主任 , 班干部之类的安排 , 学校有什么通知 , 学生自己有责任到学校的网站上查询 , 或进入到学校的大课堂 < Classfronter> 里查看 . 如果对教师的教学有意见 , 可以通过班里自荐或老师随意指定的的联络员向上反映 . 其它的事可以直接去找学校行政管理层 . 去年我有时呆在家里不去上课 , 在家打电话给我妈时 , 我妈觉得奇怪 , 不去上课 , 老师不会说么 ?!

刚来这学习时 , 我觉得自己没有 ” 组织归属感 ” , 因为所有课程都是和其它专业一块上的大课 , 我都搞不清和自己一个专业一个班的到底都有谁 . 虽说开学时搞过活动让大家互相认识 . 不过 , 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 好处就是 , 自然的接触交往 , 到了后来 , 所有的人 , 不是自己一个专业的 , 都成了同班同学 , 要不成了朋友 , 要不也混了个脸熟 .

学校里没有中国那样大大的校园 , 有教学区 , 有生活区 , 还有饭堂管一日三餐等 . 我们的学校倒是有学生宿舍 , 不过 , 离得很远 , 走路上学要二十多分钟 , 下雪天可能要半小时 . 如果不愿意使用学校的宿舍 , 或者学校学生宿舍根本就不够用 , 还可以自由选择各种私人的学生宿舍 , 想住远住近 , 自己选择 . 不过 , 三餐都得自理 . 学校的餐厅只在白天供应早餐午餐 .

学校鼓励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开学第一周我校的Fadderuka,白天是学校组织的新生入学活动,晚上则是学生协会组织的各种聚会表演,晚晚学校的酒巴都开到深夜,学生们在一起喝酒聊天.通过这一周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机会,学生们可以互相认识,这也是学校希望达到的目的.大学生可以自由交友 , 同居 , 结婚 , 生子. 至于喝酒, 泡吧, 夜生活到几点,这都是私事, 学校不干涉,也不需要负什么责任.

基本上 , 学校的职责是负责有关教学的活动 , 而大学生是对自己学业 , 自己的前途乃至自己的整个人生负责 . 虽说学生们极其的自由 , 可是学校却是秩序井然 . 虽然有时感觉我们是一群被放出去的羊 , 可是羊儿们不是不知道 , 在学校以外的大社会 , 还是有制约他们的许多无形的条条框框的.
六、自由的代价--送给大学生

爬爬书库

当一个士兵走上战场时,他总要先弄清楚:“我为什么要作战?”当一个作者开始动笔时,他总要事先明白:“我究竟要写什么?”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定意义的,如果连自己生活的目标都不明白,那我们就是在浑浑噩噩地过活了。很可惜,我们虽然能对任何一件具体小事的意义了如指掌,但却经常忘记生命中那些真正重要的大事的意义,忘记我们究竟想做什么——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想学到什么?我们在北大的意义是什么?肯定有相当多的人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穿梭于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宿舍的生活,在繁重的功课之余想出种种轻松的或浪漫的调剂,并认为这就是北大生活的全部内容;至于更深远的内容,没有人愿意思考,更没有人愿意实践。

事实上,我们把北大看的过于简单了。一些人把它当成职业技术培训所,专门为四年后的就业做准备;另一些人则把它当成疗养院或浪漫花园,专门用来给青春制造美妙的回忆;最时髦的做法是把它当作出国镀金的跳板,一切都围绕着非常实际的目标来进行。这些观点带来了巨大的恶果:我们越来越厌倦生活了。仅仅一两个学期过去,许多人就对北大生活感到由衷的无聊和失望,有人甚至告诉我,她认为大学生活根本没有意义,仅仅是一种压抑和束缚,无论是忙碌还是无所事事,都不能消解内心的郁闷。北大一直是以自由著称的,可偏偏有人以为它是个精神桎梏,使无忧无虑的高中生的灵魂变成了郁闷压抑的大学生的灵魂。这当然不是事实,北大给了我们很多,问题在于我们根本就无心接受;我们一心只看着地面、看着脚下的路,却从来不曾思考路到底通向何方,更不曾抬眼仰望苍天,看看在朝霞和白云之间还有哪些值得珍视的东西。

是的,我们都渴望真正的自由;是的,我们都不希望过压抑无聊的生活,而希望过有价值、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活。这是对文章开头那两个问题最恰当的回答——大学教育是要教会我们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在北大我们应该学会如何令生活变得有价值、有活力。我们不是在上职业技术学院,也不是在疗养院颐养天年,我们是为自由而来。有些人认为北大令他们失去了自由,恰恰相反,北大能够将自由的精神渗透到我们的每一个骨节,只要我们愿意认真对待,自由将成为我们在大学得到的最好礼物,而且一旦拥有这种自由,我们的生活就再也不会缺乏意义,再也不会令人感到苦闷了。

自由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许多人只向往那种庸俗的自由,不负责任、随心所欲、不受天上地下的任何限制的“自由”。可惜这种自由从来不曾存在,即使存在也不可能给人带来幸福,只可能带来难填的欲望和刻骨的伤痛,最终导致自我毁灭。一个美国建筑师则在大理石上刻下了他所认为的自由箴言:“Freedom is not free.“这句话有两种译法,我都很喜欢:“自由不是无代价的。”“自由不是放弃责任。”人类付出了无数的血泪才学到了这个简单的真理,现在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我们必须为自由付出什么代价?为了自由,我们必须承担哪些责任?或者说,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骄傲地称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人呢?

当人生的义务和社会的束缚还没有加到我们头上的时候,当我们还一无所知、一无所想的时候,我们仿佛是最自由的。我们可以漫无边际地在野外嬉戏,无忧无虑地处置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件事情,仿佛我们的确在主宰自己的命运。绝不然!那时我们完全是自然的奴隶。我们以为在掌握自己的命运,然而命运的缰绳却握在不可抗拒的必然规律手中。我们连自由的影子都摸不到,我们什么都害怕、什么都做不了,甚至根本无法看清周围的一切,又何异于四下逡巡的野兽呢?而自由是只属于人的。人的伟大来自他的尊严,人的尊严来自于他所承担的责任。当他意识到并且愿意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时,世界在他面前就焕然一新了。他为着确定的目标而认识、而行动,必然的规律在他眼中已经不再是秘密了,他也终于可以不完全任凭自然的摆布了。责任的力量支撑他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漫长的跋涉,在痛苦中不放弃希望,在黑暗的迷雾面前一步也不退缩,他把自己的心从原始的黑暗状态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新的含义了。当他一次次战胜自然的和自己内心深处的敌人时,他的尊严就不可阻挡地矗立起来了。他在宇宙中不再是微不足道的两足生物,他通过跋涉、煎熬乃至牺牲,为自己获得了自由,就是不做提线木偶、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他对自己的责任认识的有多深刻,为责任所做的努力有多大,他的尊严也就有多牢固,他的自由也就有多真实。这是一个无尽付出的过程,认识责任,其实就是认识自己,履行责任也便是完成了自己。

我们应当永远铭记阿波罗告诉雅典人的那句话:“人类,认识你自己。”从开辟鸿蒙的蒙昧状态开始,我们慢慢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担任什么职务,我们都首先应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尊严的人在灾难面前不会蜕变成一只老鼠,在欲望面前不会变异成一头野兽,在沮丧的时候不会委顿成一堆灰尘,在胜利的时候不会像气球一样爆裂——他永远是一个人,屹立在大地之上的人,知道什么是可以牺牲生命去做的,什么是永远都不应当去做的。多少人以为自己已经具备了尊严,但他们的“尊严”往往在阳光下就像冰雪一样消融了。具备真正尊严的人,是不会畏惧任何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的,尊严本身就是最好的反抗,敌人可以彻底摧毁他,但就是打不败他。世界就好象在他的掌握之中一样。

一旦人具备了尊严,唯一能诱使他失去尊严,从而自己打败自己的,就是恐惧:对未知事物的无以名状、缺乏道理、没有任何意义的恐惧,它已经一再被证明是吞噬人心灵的最有力的武器。只要人一沾染上这种恐惧,他就不再自信,不再自尊,他对什么都怀疑,最终他怀疑自己的心灵,甚至怀疑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能力和地位。怪不得他甘愿匍匐在下,让灵魂贴着尘土,去服从某个比他更渺小的、甚至根本就不真实的力量;怪不得他愿意放弃万物灵长之尊,陷入肮脏污浊的沼泽,躲在阳光所照不到的潮湿角落里蜷缩成一团;怪不得他养成了苟延残喘的习惯,宁可浑浑噩噩地得过且过,也不认真思考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恐惧只要开个头,残暴、欺诈、贪婪和一切人类的劣根性就得到了充分表演的舞台,从那时起,心就不免沉浸在暗无天日的境地之中,没有了尊严、没有了理想也没有了希望,当然也不可能有一丝一毫的自由。世界真是奇妙:不能被任何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征服的,倒可以被内心深处哪怕是小小的恐惧所彻底征服。每当我们不愿意面对现实时,我们不一定患上了怠惰症,倒更可能是得了恐惧症——不敢面对真实的、远大的生活。

然而,如果认为我们永远不可能战胜恐惧而夺回尊严,那也太过悲观了。恐惧的来源无非是无知,只有未知的事物、我们所不够了解的事物,才会引起我们发自内心的恐惧。一旦我们真正认识了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它们就再也无法让我们的心灵陷入黑暗了。就像打开天窗,让阳光直接照射到屋子的每个角落一样,黑暗、潮湿和恐惧一道被光明驱走了,它们被我们真正看清的时候,就是它们彻底失败的时候。世事万变,我们不可能全都认识;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切的智慧还是在那句话:“认识你自己。”我们认识自己的时候,何尝不是在认识世界的本原呢?曾经不止一次有人诘问我,学习那么多“无用的知识”有什么意义呢?具体的说就是:在英语课上讨论哲学问题有什么意义呢?阅读老师推荐的人文经典书目有什么意义呢?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又有什么意义呢?在他们看来,凡是不能用于具体实际,或者说凡是不能为自己将来的工资单增添砝码的,就是无用的,因而也是无意义的。当时我想不出应该怎样回答他们,现在我知道答案了:“无意义的知识”恰恰是最有意义的。因为任何“有用的”知识都只能教会我们具体的事情,只有这些“无用的知识”是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人,如何找到作为人的尊严,如何利用这些智慧的规则去消灭无知。就是这些知识,给了恐惧最致命的一击,使它在我们心中再也没有藏身之地了。这样,自由最大的威胁也就消亡了。

现在,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总结:我们来到北大的目标和意义,就是想获得真正的自由,摆脱空虚无内容的生活。这种自由不是无代价的,它的代价就是承担责任。从我们勇敢地承担责任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找到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拥有尊严的人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的,从而也是不可能被自然、被生活征服的。我们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认识着、行动着,直到我们看清这个世界的纷纷扰扰,成为自己命运的真正主宰,获得真正的自由。为了巩固这种尊严和这种自由,让它不至于被内心深处的恐惧所颠覆,我们只有不懈地求知,将无知的阴影驱赶的越远,恐惧也就离我们越远。一切知识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获得自由,因此当我们面对种种“有用”或“无用”的学科时,我们应当清楚:在这里,我们不仅仅将获得一张文凭,不仅仅将被镀上一层或浓或淡的金,不仅仅将留下一些色彩斑斓的回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获得尊严与自由。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必付出无谓的代价;而当我们履行那些必须履行的责任时,我们知道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最后请允许我用悲剧《浮士德》中最广为传诵的一段话,对真正普遍自由的颂歌,来结束全文:

“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是在自由的土地上与自由的人民为邻。

只有每天不懈追求自由和幸福者,

才有资格享有它们。

现在就让我在这崇高的一刻,

将刹那的喜悦化为永恒——

你真美丽啊!

请再停留片刻!”

网友(2):

没有现成的 ,贴一些资料供你参考: 一、一, 大学生的自由 大学生的自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的自主权,学习的选择权和思维人格的独立性。(一)所谓生活自主权,是指大学生不仅有了独立自主地生活的能力而且也有权在很大的程度上自主地选择生活的方式,模式等。也就是说,在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上,对父母,学校,社会等的依赖程度相对于小学和中学生来说,要小的多,所受到的影响也较小。(二)学习的选择权,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独立地选择学习的方法和内容。比如,大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对学习时间和地点的安排,对课程重视程度的选择等。(三)思维人格的独立性,是指人格的独立自主、个性化,应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辩意识,带着批判的精神学习、工作和生活。例如,大学生有权而且应该批判地继承老师的观点,不能全部生硬地照搬照抄教师和书本的观点和主张。 二, 大学生的责任。 大学生的责任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一)对自己负责,主要体现在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承担自己言行所造成的后果等,又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理想、价值实现等行为负责。(二)对他人负责,是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每个人的存在和活动都将给别人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有对他人负责的观念,不能损人利己。(三)对社会负责,主要指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即作为社会角色的个体对自我角色职责的自责及自觉程度。一个大学生从他摄到注册取得正式学籍开始,就具有了“大学生”这个社会角色具有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他在注册时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就成为他作为一个“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起始。主要体现在遵守和维护国家的法律制度,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和民族团结,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而奋斗等。 三, 大学生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大学生的自由责任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自由和责任,是不同的概念,自由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权利,而责任则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义务;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自由是可以放弃的,比如说大学生可以放弃选择课的自由,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等,而责任是不可放弃的,否则就会受到规律或规则的惩罚,比如大学生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就要受到学校的处分等。(二)自由和责任又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无责任的自由也没有无自由的责任,自由是责任的基础,责任是自由的前提条件和保障。大学生之所以要履行一个大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他是一个大学生,有了大学生的能力和自由;而且只有有了自由,人才有了活力,才有了创新精神,才有了超越自身的原动力,才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履行自己的责任;其二,比如大学生在自由选课,自由学习时,就要对自己负责,“包括了到头来一无所成、一无所能之冒险”;其三,只有履行了责任,才能够为自由的实现创造更好的条件,如果不是“五四”爱国学生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走出学堂,用鲜血点燃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熊熊烈火,那么今天的我们必然还是奴隶,甚至是奴隶的奴隶,因此只有每个大学生都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责任,国家才会有希望,民族才会有希望,进而大学生的自由才能得到保障。 总之,自由和责任都是大学生主要的人格特征之一,是人的核心素质,因此只有把大学生的自由和责任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谐调,相互统一,才能够大学生在实践中观照自己的本质力量,证明自己生命创造意义的真实存在。二、大学生的自由度(一) -------------------------------------------------------------------------------- 2003-08-20 10:42:02 自主自律 大学生的责任 人们在崇尚道德的基础上,对道德的认知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社会共同的约束力在下降,个体自身的价值观在上扬。这并不是说道德规范将会丧失,而是指出了道德标准的发展创新和与时俱进。当然,价值观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但只要不触犯法律,人们就有权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有权给自己一个“度”。 大学生同样如此。他们的知识结构和道德认知决定了他们会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度”。只要不违法乱纪,这个“度”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应该相信大学生有辨别是非的智慧,有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只要他们心中有一把法律的“尺”,就有权给自己一个自由的“度”。 根据即将于今年9月份施行的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将取消“道德败坏”一类的用语,这并不是说给大学生自由“过了火”,用“道德败坏”来评价一名学生,实在不应该,这样不仅会惹上官司,而且侵犯了学生的道德自由。 现在的孩子读书比较早,年龄还处在花季雨季中,加上自己的父母工作忙,顾得上的只有孩子们的学业,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却疏忽了孩子心理上的压力问题,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对异性关系产生好奇、冲动,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责任,要负责什么?只是在一味无知中追求幻想。 对此,一个学生的道德自由关键还在于和父母的沟通,平时的教育在于临时的警惕啊! 三、大学生就可以自由吗? 作为一名山东的学子,从小学到高中,自己一直都是伴着严格的纪律走过来的,但现在面对校内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种种表现,我感到非常的不理解,大家的纪律观念怎么就变得这么差了呢? 作为班长的自己,曾向几位同样作为班干部的师哥师姐及老乡请教,他们有的满脸无奈,有的干笑几声:“一看就是大一的,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大家都长大了,大家都有自己的主见,根本不用你去约束他们,你如果想把班长继续当下去,就顺其自然吧!”说得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看看同学们的实际表现,我又不忍心那样去管理自己的班级,那不是害同学们吗:开会迟到已是同学们的家常便饭,有的甚至爱去不去,还美其名曰“个性”,就是去的同学,开会时也只是走走形式到场,在那儿照样我行我素;早晨上课铃响后,一些同学拿着一杯豆浆陆续走进教室,下午也总是睡眼朦胧、姗姗来迟,对老师视若不见;课上老师讲老师的,我做我的,互不干扰(公选课和非专业课尤其严重),做其它科目作业和睡觉这还是好的,有的在下边大谈特谈,根本不在乎老师的感受;院里或班里组织个什么样的集体活动,同学们一个个都是“我很忙啊,没时间”,全然不顾学院和班委的一番良苦用心,不尊重他们付出的辛苦劳动…… 上面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关于在个人修养和礼节方面的不文明现象就更多了,一些同学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于一名大学生的资格名不属实,有人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中国最失败的教育,是中国的国耻,就我从各方面了解的情况看,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一个非常看重纪律和礼节的人,在班级管理上,对现在校内普遍存在的这种“轻纪律,重自由”的现象非常看不惯。一些同学会说,大学是自由的天地,你用纪律去管别人是对人身自由的侵犯,但我可以毫不留情的回一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你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你每天都得与纪律打交道,你不可能超然其外,做一个自由人,到社会上有法律约束你,到工作岗位上同样有纪律约束你。现在你如果不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片面弘扬所谓的“个性”,到时候参加了工作,寄人篱下、受人管束时,你现在就可以想象一下将来的自己:对严格的管理不能忍受,于是愤然离去,口中还声称“此处不留人,自由留人处”。但是你有没有想一下,一个公司如果没有严格的纪律来约束员工,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他们还能生存下去吗?如果你是公司的经理,我相信你也会选择这样去做的,现在我们还仅仅是一个班级,并不像社会上那样残酷,现在的确没有一个人可以强制你和解雇你,但连这种班级的小纪律观念你都没有,班委的一些小要求你都强烈的排斥和反对,你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将来呢? 建设好一支军队需要严格的纪律,管理好一个企业需要严格的纪律,同样,创建一个好班级更需要严格的纪律,大学不能脱离纪律。 四、选我喜欢的 学我爱学的 自由转专业大学生受益 2006年03月09日 09:38:36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一提到刚刚结束的转专业审核,浙江财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一学生王慧(化名)就禁不住喜上眉梢,她告诉记者,“选我喜欢的,学我爱学的,这种感觉真好。”从下周开始她就正式成为财务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了。 小王说,自己当时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听从父母的建议报考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她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学习没有动力,经过认真考虑,并咨询了专业老师后,她决定转换自己喜欢而且成绩很好的财务管理专业。 于是新学期一开始她就提出了转专业的申请。根据学校的规定,大学四年有3次机会可以申请转专业,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两个学期。要品学兼优,各门课程平均成绩不能低于75分,无不及格课程。小王学习一直很努力,成绩不错,正好符合申请条件,经过所在学院、教务处和主管校长审核之后,她终于如愿以偿。 据浙财院教务处副处长何淑贞介绍,虽然有三次机会可以申请,但如果你已经换过一次专业,就不能再次申请转专业。而且转出的人数不超过该专业同年级学生人数的30%。她说,转专业是因材施教的一种体现,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优势和专长。对于部分同学盲目申请转专业,她认为应该谨慎,最好和家长商量一下。 信息学院大二的学生刘琴(化名)则有自己的见解,她说,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固然重要,但是也要考虑几年之后社会是否需要,如果喜欢的专业毕业后很难找工作,还不如选一个好就业的专业,业余时间再去搞自己喜欢的专业。 据初步统计,浙财院本学期有176名学生成功转换专业,由于大二的一些学生之前已经转过一次,所以大一的学生占大多数,有169人。据悉,近两年,浙财院平均每学期都有百名左右学生成功更换专业。五、在我的眼里 , 挪威的大学生是非常自由的 . 自打高中毕业 , 他们就有很多选择的自由 . 可以不再继续深造 , 找份工作边走边看 . 暂时没有具体目标 , 也可以进入 Folkhoyskole 接触各种艺术 , 算是休整一年 . 想上大学 , 可是不知道自己适合学什么 , 可以找辅导员谈话 , 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 挪威的大学专业分得很细 , 有时很难一下就找准自己的方向 . 不过 , 有一些一年制的基础课程 , 可以让人试探试探自己是否适合在这个领域发展 . 去年 , 我认识的几个学一年制的学生 , 有的今年就转到其他学校换读其他专业去了 , 有个女生 , 觉得所学的专业不错 , 就申请了继续读经济学学位 . 如果不幸地觉得这一步是真的走错了 , 大学生们还是有机会可以回头的 . 去年刚开学不久 , 我正要步行去学校 , 有个女生要我坐她的车一块走 , 同行的还有一个男孩 , 正往车上搬行李 . 一问 , 原来是要到邮局寄行李回家 . 他懊恼地说 , 发现这个专业不适合他 , 于是决定离开 . 进入了大学 , 自由就体现得更为具体 . 以我的大学为例 , 上课前老师是不会去点名的 , 学生来不来听课 , 是自己的事 . 耽误了学习 , 也是由自己负责 . 如果学生已交了注册费 , 能够自己自修 , 按时上交并通过了作业 , 他们就有权利参加考试 . 没有班主任 , 班干部之类的安排 , 学校有什么通知 , 学生自己有责任到学校的网站上查询 , 或进入到学校的大课堂 < Classfronter> 里查看 . 如果对教师的教学有意见 , 可以通过班里自荐或老师随意指定的的联络员向上反映 . 其它的事可以直接去找学校行政管理层 . 去年我有时呆在家里不去上课 , 在家打电话给我妈时 , 我妈觉得奇怪 , 不去上课 , 老师不会说么 ?! 刚来这学习时 , 我觉得自己没有 ” 组织归属感 ” , 因为所有课程都是和其它专业一块上的大课 , 我都搞不清和自己一个专业一个班的到底都有谁 . 虽说开学时搞过活动让大家互相认识 . 不过 , 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 好处就是 , 自然的接触交往 , 到了后来 , 所有的人 , 不是自己一个专业的 , 都成了同班同学 , 要不成了朋友 , 要不也混了个脸熟 . 学校里没有中国那样大大的校园 , 有教学区 , 有生活区 , 还有饭堂管一日三餐等 . 我们的学校倒是有学生宿舍 , 不过 , 离得很远 , 走路上学要二十多分钟 , 下雪天可能要半小时 . 如果不愿意使用学校的宿舍 , 或者学校学生宿舍根本就不够用 , 还可以自由选择各种私人的学生宿舍 , 想住远住近 , 自己选择 . 不过 , 三餐都得自理 . 学校的餐厅只在白天供应早餐午餐 . 学校鼓励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开学第一周我校的Fadderuka,白天是学校组织的新生入学活动,晚上则是学生协会组织的各种聚会表演,晚晚学校的酒巴都开到深夜,学生们在一起喝酒聊天.通过这一周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机会,学生们可以互相认识,这也是学校希望达到的目的.大学生可以自由交友 , 同居 , 结婚 , 生子. 至于喝酒, 泡吧, 夜生活到几点,这都是私事, 学校不干涉,也不需要负什么责任. 基本上 , 学校的职责是负责有关教学的活动 , 而大学生是对自己学业 , 自己的前途乃至自己的整个人生负责 . 虽说学生们极其的自由 , 可是学校却是秩序井然 . 虽然有时感觉我们是一群被放出去的羊 , 可是羊儿们不是不知道 , 在学校以外的大社会 , 还是有制约他们的许多无形的条条框框的.六、自由的代价--送给大学生 爬爬书库 当一个士兵走上战场时,他总要先弄清楚:“我为什么要作战?”当一个作者开始动笔时,他总要事先明白:“我究竟要写什么?”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定意义的,如果连自己生活的目标都不明白,那我们就是在浑浑噩噩地过活了。很可惜,我们虽然能对任何一件具体小事的意义了如指掌,但却经常忘记生命中那些真正重要的大事的意义,忘记我们究竟想做什么——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想学到什么?我们在北大的意义是什么?肯定有相当多的人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穿梭于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宿舍的生活,在繁重的功课之余想出种种轻松的或浪漫的调剂,并认为这就是北大生活的全部内容;至于更深远的内容,没有人愿意思考,更没有人愿意实践。 事实上,我们把北大看的过于简单了。一些人把它当成职业技术培训所,专门为四年后的就业做准备;另一些人则把它当成疗养院或浪漫花园,专门用来给青春制造美妙的回忆;最时髦的做法是把它当作出国镀金的跳板,一切都围绕着非常实际的目标来进行。这些观点带来了巨大的恶果:我们越来越厌倦生活了。仅仅一两个学期过去,许多人就对北大生活感到由衷的无聊和失望,有人甚至告诉我,她认为大学生活根本没有意义,仅仅是一种压抑和束缚,无论是忙碌还是无所事事,都不能消解内心的郁闷。北大一直是以自由著称的,可偏偏有人以为它是个精神桎梏,使无忧无虑的高中生的灵魂变成了郁闷压抑的大学生的灵魂。这当然不是事实,北大给了我们很多,问题在于我们根本就无心接受;我们一心只看着地面、看着脚下的路,却从来不曾思考路到底通向何方,更不曾抬眼仰望苍天,看看在朝霞和白云之间还有哪些值得珍视的东西。 是的,我们都渴望真正的自由;是的,我们都不希望过压抑无聊的生活,而希望过有价值、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活。这是对文章开头那两个问题最恰当的回答——大学教育是要教会我们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在北大我们应该学会如何令生活变得有价值、有活力。我们不是在上职业技术学院,也不是在疗养院颐养天年,我们是为自由而来。有些人认为北大令他们失去了自由,恰恰相反,北大能够将自由的精神渗透到我们的每一个骨节,只要我们愿意认真对待,自由将成为我们在大学得到的最好礼物,而且一旦拥有这种自由,我们的生活就再也不会缺乏意义,再也不会令人感到苦闷了。 自由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许多人只向往那种庸俗的自由,不负责任、随心所欲、不受天上地下的任何限制的“自由”。可惜这种自由从来不曾存在,即使存在也不可能给人带来幸福,只可能带来难填的欲望和刻骨的伤痛,最终导致自我毁灭。一个美国建筑师则在大理石上刻下了他所认为的自由箴言:“Freedom is not free.“这句话有两种译法,我都很喜欢:“自由不是无代价的。”“自由不是放弃责任。”人类付出了无数的血泪才学到了这个简单的真理,现在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我们必须为自由付出什么代价?为了自由,我们必须承担哪些责任?或者说,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骄傲地称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人呢? 当人生的义务和社会的束缚还没有加到我们头上的时候,当我们还一无所知、一无所想的时候,我们仿佛是最自由的。我们可以漫无边际地在野外嬉戏,无忧无虑地处置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件事情,仿佛我们的确在主宰自己的命运。绝不然!那时我们完全是自然的奴隶。我们以为在掌握自己的命运,然而命运的缰绳却握在不可抗拒的必然规律手中。我们连自由的影子都摸不到,我们什么都害怕、什么都做不了,甚至根本无法看清周围的一切,又何异于四下逡巡的野兽呢?而自由是只属于人的。人的伟大来自他的尊严,人的尊严来自于他所承担的责任。当他意识到并且愿意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时,世界在他面前就焕然一新了。他为着确定的目标而认识、而行动,必然的规律在他眼中已经不再是秘密了,他也终于可以不完全任凭自然的摆布了。责任的力量支撑他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漫长的跋涉,在痛苦中不放弃希望,在黑暗的迷雾面前一步也不退缩,他把自己的心从原始的黑暗状态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新的含义了。当他一次次战胜自然的和自己内心深处的敌人时,他的尊严就不可阻挡地矗立起来了。他在宇宙中不再是微不足道的两足生物,他通过跋涉、煎熬乃至牺牲,为自己获得了自由,就是不做提线木偶、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他对自己的责任认识的有多深刻,为责任所做的努力有多大,他的尊严也就有多牢固,他的自由也就有多真实。这是一个无尽付出的过程,认识责任,其实就是认识自己,履行责任也便是完成了自己。 我们应当永远铭记阿波罗告诉雅典人的那句话:“人类,认识你自己。”从开辟鸿蒙的蒙昧状态开始,我们慢慢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担任什么职务,我们都首先应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尊严的人在灾难面前不会蜕变成一只老鼠,在欲望面前不会变异成一头野兽,在沮丧的时候不会委顿成一堆灰尘,在胜利的时候不会像气球一样爆裂——他永远是一个人,屹立在大地之上的人,知道什么是可以牺牲生命去做的,什么是永远都不应当去做的。多少人以为自己已经具备了尊严,但他们的“尊严”往往在阳光下就像冰雪一样消融了。具备真正尊严的人,是不会畏惧任何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的,尊严本身就是最好的反抗,敌人可以彻底摧毁他,但就是打不败他。世界就好象在他的掌握之中一样。 一旦人具备了尊严,唯一能诱使他失去尊严,从而自己打败自己的,就是恐惧:对未知事物的无以名状、缺乏道理、没有任何意义的恐惧,它已经一再被证明是吞噬人心灵的最有力的武器。只要人一沾染上这种恐惧,他就不再自信,不再自尊,他对什么都怀疑,最终他怀疑自己的心灵,甚至怀疑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能力和地位。怪不得他甘愿匍匐在下,让灵魂贴着尘土,去服从某个比他更渺小的、甚至根本就不真实的力量;怪不得他愿意放弃万物灵长之尊,陷入肮脏污浊的沼泽,躲在阳光所照不到的潮湿角落里蜷缩成一团;怪不得他养成了苟延残喘的习惯,宁可浑浑噩噩地得过且过,也不认真思考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恐惧只要开个头,残暴、欺诈、贪婪和一切人类的劣根性就得到了充分表演的舞台,从那时起,心就不免沉浸在暗无天日的境地之中,没有了尊严、没有了理想也没有了希望,当然也不可能有一丝一毫的自由。世界真是奇妙:不能被任何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征服的,倒可以被内心深处哪怕是小小的恐惧所彻底征服。每当我们不愿意面对现实时,我们不一定患上了怠惰症,倒更可能是得了恐惧症——不敢面对真实的、远大的生活。 然而,如果认为我们永远不可能战胜恐惧而夺回尊严,那也太过悲观了。恐惧的来源无非是无知,只有未知的事物、我们所不够了解的事物,才会引起我们发自内心的恐惧。一旦我们真正认识了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它们就再也无法让我们的心灵陷入黑暗了。就像打开天窗,让阳光直接照射到屋子的每个角落一样,黑暗、潮湿和恐惧一道被光明驱走了,它们被我们真正看清的时候,就是它们彻底失败的时候。世事万变,我们不可能全都认识;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切的智慧还是在那句话:“认识你自己。”我们认识自己的时候,何尝不是在认识世界的本原呢?曾经不止一次有人诘问我,学习那么多“无用的知识”有什么意义呢?具体的说就是:在英语课上讨论哲学问题有什么意义呢?阅读老师推荐的人文经典书目有什么意义呢?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又有什么意义呢?在他们看来,凡是不能用于具体实际,或者说凡是不能为自己将来的工资单增添砝码的,就是无用的,因而也是无意义的。当时我想不出应该怎样回答他们,现在我知道答案了:“无意义的知识”恰恰是最有意义的。因为任何“有用的”知识都只能教会我们具体的事情,只有这些“无用的知识”是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人,如何找到作为人的尊严,如何利用这些智慧的规则去消灭无知。就是这些知识,给了恐惧最致命的一击,使它在我们心中再也没有藏身之地了。这样,自由最大的威胁也就消亡了。 现在,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总结:我们来到北大的目标和意义,就是想获得真正的自由,摆脱空虚无内容的生活。这种自由不是无代价的,它的代价就是承担责任。从我们勇敢地承担责任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找到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拥有尊严的人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的,从而也是不可能被自然、被生活征服的。我们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认识着、行动着,直到我们看清这个世界的纷纷扰扰,成为自己命运的真正主宰,获得真正的自由。为了巩固这种尊严和这种自由,让它不至于被内心深处的恐惧所颠覆,我们只有不懈地求知,将无知的阴影驱赶的越远,恐惧也就离我们越远。一切知识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获得自由,因此当我们面对种种“有用”或“无用”的学科时,我们应当清楚:在这里,我们不仅仅将获得一张文凭,不仅仅将被镀上一层或浓或淡的金,不仅仅将留下一些色彩斑斓的回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获得尊严与自由。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必付出无谓的代价;而当我们履行那些必须履行的责任时,我们知道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最后请允许我用悲剧《浮士德》中最广为传诵的一段话,对真正普遍自由的颂歌,来结束全文: “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是在自由的土地上与自由的人民为邻。 只有每天不懈追求自由和幸福者, 才有资格享有它们。 现在就让我在这崇高的一刻, 将刹那的喜悦化为永恒—— 你真美丽啊! 请再停留片刻!” 买安全套,你可以百度一下“冲浪中国杰士邦”,推荐你在这里买,确实还不错。

网友(3):

好处: 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我们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读书是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大量的阅读,可以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直至形成能力。
  读书不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们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等。这些令我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也可以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所认识。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坏处:读书容易教条,不易培养实际经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现在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读书,本质上是学习间接经验。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时要躬行。所以,往往实际经验就欠缺了。军事上,从士兵到将军的比比皆是,历史上不乏卓越的军事家。相反,纸上谈兵的赵括、马谡却成了千古笑谈。经商,也不乏从打小工做起的大商人,比如李嘉诚,哪里是皓首穷经得来?生活中这样的商人更是一抓一大把。

  读书容易清高,不易培养交际能力。书读多了,往往自命不凡,清高自许。成天与书打交道,也缺少广阔的交际环境,交往的也多是子曰诗云之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相反,交际需要广泛的社会活动,需要在人与人的不断交往中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

  读书容易形成弱不禁风的气质,不易培养管理能力与统帅能力。常言道,白面书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在改朝换代中体现得特别鲜明。有几个造反的领袖是饱读诗书的博士?相反,陈胜、刘邦、项羽、刘备、成吉思汗、朱元璋、李自成、努尔哈赤等等大约都没有读多少书吧,但是他们却有揭竿而起的勇气,他们的手下也不乏读书人。书读多了,往往缺少魄力,不要说书呆子了,即使不呆,如西汉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也是做没读书的刘邦的助手。书读多了,识人、用人还容易求全责备,不能够不拘一格用人才。比较一下,刘备与诸葛亮,前者不过一个编草鞋的,手下却人才云集,事业蒸蒸日上;后者博览群书,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但识人,用人,差之远矣,蜀汉也每况愈下。这在用魏延、马谡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先主拔魏延于士卒之中,任为汉中太守,全军皆惊。而诸葛亮对魏延处处排挤,处处防备,以至导致了后来的内讧。先主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孔明却视马谡为心腹,最终导致了街亭之败,最后不得不挥泪斩马谡。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网友(4):

我主张先自己思考再去查找资料。一般像这样的对立性辩题。思考的思路就是先想一方的优点,即读书的有用的方面,例如:古时的三句话中读书的好处,读书的方式的改变让我们在生活中的进步。现在社会中不读书的情况,哪些重要的事情做不了。反之,再想一想在经济社会的今天许多没有读书的人所创造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不要与他打读书人数上的差异。这是读书无用的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