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粤语比较标准比较好.
香港人口的构成,绝大部分是早年因战乱等多种原因逃港的珠三角广府系民(早年的香港是一个只有1万多客家人的小渔村),其中广州人不少。旧时香港以省城口音为标准,以致于大家都自觉往广州口音上靠。所以可以发现,大部分年长的香港人与年长的广州人,口音是几乎一致的。而以下两种原因在潜移默化地使香港粤音产生了些许变化:1、被英国统治百年,西方的礼仪和英语教育,新舶来词大量产生(旧舶来词是指清朝广州作为中国唯一通商口岸,数百年间留下的舶来词,如“士多”,“士巴拿”);2、毕竟香港的人口还有很多来自于珠三角其它非广州老城区的人,他们的家乡粤音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偏差,
比如1音不读高降或高平,而读高升(类似2音)(清远、五邑及粤西地区);
比如2音与5音不分(清远、连州、五邑、韶关地区),例:比你[bei2nei5]说成[bei5nei5]或[bei2nei2];
比如[en]和[eng]不分(南番顺、江门地区)例:“梗系啦”的“梗”[geng]读成“紧”[gen]。
这个因素导致形成了部分香港人现今所谓的“懒音”(有文说这是因为香港人忙碌和紧张造成的,此说无稽,应打petpet!广州人自古就忙碌于经商,为何语音不变懒?)。
其实仔细对比现在广州香港两地年轻人的口音,有一点是比较明显的:香港年轻人习惯把原本应读高降音的字读成高平,例如很酸的“酸”,本应读高降,孙子的孙,应读高平,而他们把“酸”也读成高平,变成“孙”;而广州的年轻人,大多数仍保留旧时的高降读法,他们能够较容易地区分这类型的两个字——而这种高降的读法,正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广州人说话音比较重”的根本原因!当然,随着香港媒体的强势作用,很多广州的年轻人都像香港人一样,放弃了高降的读法,把“好酸”读成“好孙”,且越发趋势化。除上所述,穗港的口音没有大的区别;况且,有时候出于表达情感需要,不少香港人仍然会说出带高降音的经典广州音。所以,大多情况下,没人可以断定谁就是香港抑或广州人(能够发现明显区别的朋友,是因为他事先知道谁是广州人,谁是香港人;若事先不知道,要断定是很难的,只能大概猜测,而猜测者,时有失误——笔者曾有多次与香港人在一起认识新朋友时,新朋友猜测我是香港人,或猜测那香港人是广州人。)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行政因素,广州人的粤语被普通话同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只要你留心观察,则容易从这些词上区分出广州人和香港人。比如,“关门”一词,香港人保留了解放前纯正广州话的说法“闩门”,而现代的广州人则多用普通话的说法“关门”。除此之外,常见的还有:(纯正粤语-被普通话同化的粤语)熄灯-关灯,熄机-关机,滚水-开水,埋边-靠边,巴士-公交车,肽盘-方向盘,人客-客人,街市-市场,返工-上班,放工-落班,交更-交班,夜更-夜班,士巴拿-扳手,截的士-打的士,山窿-山洞,乒乓波板-乒乓球拍,波衫-球衣,行街-逛街,食烟-抽烟,擒上去-爬上去,质素-素质,饭盒-盒饭,雪柜-冰箱,人工-工资,戏院
电影院,整电器-修电器(此改变实在令人讨厌,因为修电器与收电器同音,经常让人误会)……未来笔者将专文研究比较这些区分,敬请关注。
粤语以广州较为正宗,但是实际上最早的广州地区还是在现在的番禺至江门一带(广州以前称番禺,和现在的番禺是两个概念)。就正宗来讲,港澳地区也认同广州话为粤语标准,只是港澳融入英语和葡萄牙语的东西较多,且香港人讲粤语较柔和,语速较快。论正宗标准,还是广州话。
当然是地道的广州人啦,只是早期香港大部份人是从广州过去,要学广州话,一定去广州老城区那边啦
香港的要纯。
只要广东保持经济的领先地位,粤语应该不会消亡。
从最早开始,粤语还是以广州为正宗,香港是在殖民后大量使用英语粤语英直译或一些泊来语音直译;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广州话也逐渐受港澳和一些泊来语影响,有一些新生词。
广州人其实看粤语台的比较多,但有些体育频道由于有的只有中央5台才直播,也会看一些体育国语台。
真正的广州音是比较正宗标准的粤语,和港澳比较语调比较柔和缓慢,港澳语调其实和粤北的语调有一些接近(估计当年有大量粤北人扒火车去香港的缘故,纯粹是想象说笑了),所以想告诉你的是,每个城市每年都有一些不同的流行词语,但就粤语而言,广州音还是比较正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