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一生中,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总是巨大的,一个母亲是否有文化,是否品行端庄,是否教子有方,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母亲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孩子思想观念的形成。纵观历史上,那些有建树、有所出息的名人,大都深受其母亲思想之熏陶,从而也成就了他们的人生。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被后人誉为“亚圣”。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对子女的悉心教育。
孟母三迁
孟子的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带着孟子生活,开始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母亲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母亲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母亲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就居住在了这个地方。但孟子还是一个小孩,有一次贪玩偷偷跑出学堂,孟子的母亲看见后,就把一家人赖以生存的织布剪断,并教育孟子说: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为人所用的。人若在年少时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不会有大的成就。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学术宗师。
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也是早年丧夫,她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截发筵宾
有一天,陶侃父亲的好友范逵等数人途经陶侃的家乡新淦,见冰雪封道,且又天色将晚,特来陶侃家借宿。陶侃有心待客,可是家中室如悬磬,着实没有招待客人的东西,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范逵似乎也看出了陶侃的尴尬,便觉自己的行为颇为冒失。这一切都被湛氏看在眼里。她觉得家中虽然贫寒,但做人不可失礼。于是她连忙上前热情招呼客人,并要侃儿和客人聊聊天,叙叙旧。然后,她便转过身去安排食宿问题。家中早已无钱买米,怎么办呢?湛氏习惯性地用手捋了一下鬓角,顿时想出了办法。她趁客人们闲坐交谈之际,毫不犹豫地拿出剪刀,将长发剪下,编成假发,旋即出门卖与邻人,换回了米油酒菜,又撬下家中几块旧楼板当柴烧,把垫在床上的禾草席子拿出来切碎喂客人的马。这就是作为母亲的湛氏”截发筵宾”的动人故事。范逵等人被陶母的情谊深深感动,连声赞道:“没有这样的母亲教育是出不了陶侃这样的人啊!”
封坛退鲊
陶侃在海阳做县吏的时候,恰好监管渔业。孝顺的陶侃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心中总觉歉然不安。有一次,趁下属出差顺路之便,嘱托他带了一坛腌鱼送交母亲。谁知湛氏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_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和回信,大为震动,愧疚万分。他决心遵循母亲的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宫,勤于政事,多为国家做有益的工作。后人赞曰:“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
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但他的成就也离不开他母亲的伟大教育。
画荻教子
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
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将他父亲为官的事迹讲给他听。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她还告诫儿子说: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明道、伊川二兄弟都是著名的儒学宗师,道德人品学术文章同为后世仰望,这与他们的母亲侯氏夫人对他们的教育和影响是分不开的。
侯氏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读诗书,博闻强记,通古知今,是女中佼佼者。她七八岁时就能熟读背诵许多古诗,有一段时间,父母看到她每当日落后便闭门不出,问她是什么原因,她说:“古诗有‘女人不夜出,夜出秉明烛’之说,可见女孩子夜出是不安全的。”父母称赞她的敏捷,常常感慨地说:“可惜她不是个男孩子,不然一定会成为朝廷的有用之材。
侯氏夫人治家宽厚待下,从不打骂奴婢。有时看到家人斥责奴婢,也要告诫说:“我们和奴婢贵贱不同,却都一样是人,不可欺压。”一次,夫人的小女儿忽然丢失,乳母、侍女都悲泣号叫,慌作一团。夫人却镇静自若,安慰大家说:“不必害怕,人要活着总能找到,像这样的惊魂失魄,能找到吗?”
早年,其丈夫官小禄薄,家境并不十分富裕,可她却依然乐于解囊济贫,收养孤寡。丈夫的一个远房兄弟死了父母,她就收养了这个孤儿;侄女死去了男人,她迎回自己家来收养;道路上有被遗弃的婴儿,她也让人抱回家来抚育。邻街有一小商长期在外谋生,妻子死后家人都逃亡失散,唯留下一个三岁的孩子无人照管,夫人便着人把他抱回家来养活。家里人都不满意,她就拿出自己平时积攒的钱买米买面供小孩吃。小孩的父亲回来后,意将小孩奉献给夫人,以报答夫人的救命之恩。夫人婉言谢绝说:“我养活小孩是等你回来,并没有希望你去报答!”
侯氏夫人的美德,不但给“二程”以深刻影响,而且为世人所高度称赞,说她是“克己为义,人以为难。”
侯氏夫人共生过六个孩子,活下来的只有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夫人教子严而有方。“二程”小时刚会走路,家人怕其跌倒损伤,常常抱着不放,夫人看到后责备家人说:“害怕孩子摔坏,什么时候才能让他们学会走路呢?”每逢吃饭时,夫人总让“二程”坐在自己身边,怕家人给偏食。当孩子索要好吃食时,夫人就严加制止说:“小时候美味佳肴,长大后如何是好!”她严格要求孩子尊敬师长,爱护朋友,不恶语伤人。“二程”长大后,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教诲,常对人说:“我们兄弟从不择衣食,不恶语伤人,这些习惯不是生来就如此,而是母亲教育的结果。”
“二程”自幼聪明好学,但夫人却严格要求他们勤奋读书,不让孩子们去学“神童”。当时有个叫姜应明的神童,中了举人,众人都去观看。夫人却对这种做法不以为然,说这是误人子弟,“神童”终究难成大事。后来,这个“神童”举人果然犯罪坐牢。夫人常以此事告诫“二程”,并在他们的书本上亲自写上“我爱惜勤读书儿”、“殿前及第程延寿(程颢幼时名)”等字,鞭策和激励“二程”勤奋读书,金榜题名。后来,程颢中了进士,程颐也博学成长,兄弟二人都知名朝野。“二程”成名后,不忘母生之地,他们从洛阳来盂县讲学,兴道村的程子岩和村名就是因他们当年曾在此讲学而得名的。
中国历史上的这样有贤德的母亲数不胜数,如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在怀孕的时候,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场景,耳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睡从不歪着身子睡,坐也不偏斜着坐,站不曾跛着脚站。不吃气味不正的食物,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吃,摆放不正的席子不坐。所以文王生下来就聪明圣德,教一知十。其它还有岳母刺字、范谤母亲全其大义的故事等等,皆是影响后世,代代相传的典范。
可影响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