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一千字的数学论文! 题目《生活中的对称轴》 PS:要初中水平的。

2024年11月18日 02:36
有4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摘要]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应在生活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本文围绕“植树规律”进行了探究,介绍了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案例分析。
  [关键词]数学教学 体验 生活 活动
  
  一、设计思路
  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学生去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测、实验、推理、验证、归纳等的活动经历,感悟出数学规律,从而很好的满足了学生想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的强烈欲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让学生通过“植树规律”的探究,自主建构数学模型,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和组织学生有条理的去探究。在学生获取规律后,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把“植树规律”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其它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解决。
  二、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简单的“植树问题”的一般规律。
  2.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出植树问题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来上课之前就听说我们四(2)班同学聪明、勤奋,我相信你们的表现一定能给在场的每一个人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1.数数你的手指间的间隔数。
  师:张开手指,看看有多少个间隔?
  2.看画展图片。
  师:看,这是画展的一角,两个夹子中间夹了一张画,有几个夹子,几张画?
  3.观看“人民大会堂”图片。
  师:这是什么地方啊?果然见多识广,那请你看看前厅正面有几根柱子?几个间隔?
  师:我怎么能对聪明的同学们提如此简单的问题呢?我要加大问题的难度,否则就不能让同学们表现你们的水平高了。不过啊,在这些常见的现象里,包含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这就是我们要今天要研究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
  1.引导画图
  ⑴师:沿着小路的一边植树,要把小路平均分成4段,如果两端要栽(板书),那需栽树多少棵?
  ⑵师: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吗?
  教师巡视指出“他和老师画的一样”。(课件演示线段图绘制过程。)(强调一个间隔点上植一棵树)(间隔数)
  教师再提问:“把小路全长平均分成了几段?栽了几棵树?”
  2.学生独立探究
  师:请你把这条小路平均分成你想要的段数,画画看你要栽几棵树?
  学生自己画图,教师巡视指导5段、6段、7段、8段(各一名),学生汇报平均分成了几段,栽了几棵树?(课件演示)
  (1)小组内交流汇报并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指名3—4人回答)。
(三)应用规律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师:四(1)班同学在植树活动中遇到了麻烦,这不,来请我们四(2)班同学帮忙解决来了。(课件出示例1后学生读题)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师:树把100米长平均分成了若干段,每段长多少米?平均分成多少段?这道题做完了吗?那问题是求什么啊?
  2.做一做。
  师:园林工人也知道四(6)班的同学今天要学植树问题,所以特意准备了一道题给大家解答。
  ⑴出示题目。
  ⑵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师:栽36棵树,把公路全长平均分成了多少段?每段长多少米?怎么求全长呢?
  ⑶学生尝试解答后指名汇报。
  师:相信工人叔叔也会佩服你们的聪明
  3.拓展
  题目:531路公交车路线长14千米,每隔2千米设一个站,问这条路来回共设几个站?
  (学生动脑思考)
  三、案例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几次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洋溢着愉快学习氛围。
  1.以学定教,关注学习起点。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中,我选取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事例,请学生设计一条小路边上植树的情况。根据学生反馈上来的情况进行分类,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探究,设境激趣,建立知识表象,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
  2.练中求知,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对植树问题的几种不同种法的基础上,我开放课堂时空,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乒乓桌的摆放、锯木头以及上楼梯等问题,并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似,但是只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很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3.发展思维、深化参与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知发展,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因此,我们要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创设情境,加大学生的思考空间和创造空间,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思维,形成新的教学成果。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探究,在一条线段上种树有三种不同的种法,而且学生也会运用这一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那么,如何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创造性的教学成果呢?在课的最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拓展题:“517路公交车路线长14千米,每隔2千米设一个站,问这条路来回共设几个站?”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尝试解答。学生通过讨论和画示意图的方法发现,去的时候可以当作是“两端都种”的这一情况,而回来则可看作是“两端都不种”的这一情况,这一规律找到后,学生也就轻而易举地找到了解题方法:14÷2+1+14÷2-1=14(站)。同时还有学生提出了“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封闭图形上的植树问题”有多少“段”,就有多少“棵”(站),列式更为简单:(14+14)÷2=14(站),这是一种多好的方法啊,这个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升华,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当然,再好的设计,再美的想法都应该落到课堂教学中去体验。在本课教学实践中,既产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留下了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何有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与“静”?如何真正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网友(2):

生活中的对称轴 作者:XXX
生活中充满着对称。
比如,人有两条腿。我们的腿是对称的。
我们在玩电锯美人的时候也是从两腿之间锯下去的。
想想一下。如果人是不对称的。只有一只手。
那么我们就不能玩Fps了,只能玩植物大战僵尸了,打字只能独指走天下。
想象一下。如果人是不对称的,那么我们就只有一条腿。
一条腿啊。一条腿,我们就要蹦蹦蹦地向前走。
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蹦蹦跳跳…………

累死了。。累死了。。
所以。生活中对称是很重要的。
字数统计:1000+

网友(3):

不会呀.....

网友(4):

生活中对称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