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什么

2024年11月16日 16:54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2008年世界卫生日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主题突出了全球气候反复无常和变化对人体引起的健康危害,号召人们要注重防范气候变化,以免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大量证据显示气候变化对国际公共卫生安全造成的威胁在日益增长??从与极端天气相关的灾害,到疟疾和登革热等媒介传播性疾病更广泛的传播。许多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将带来卫生健康方面的问题。
  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过程。它主要表征大气各种时间长度的冷与暖或干与湿变化,冷与暖或干与湿相互交替组成了不同的变化周期。这些变化周期并不是严格的,一个周期内前后阶段往往不具有对称性,而且,不同周期的长度也可以相差很大。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异常天气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尘暴、城市暴雨沥涝灾害、雷电灾害等,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人类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气候与人类健康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气候环境、气候灾害和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类健康。
  一、气候变暖对疾病流行和健康的影响
  由于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将会更为频繁,气候灾害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也会增大。许多通过昆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例如全球变暖将加剧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据有关部门统计,伴随全球变暖,仅疟疾和登革热两种疾病就将祸及世界人口的40%。最不可忽视的是,气候变化造成部分旧物种灭绝的同时必然产生出新的物种,物种的变化可能打破病毒、细菌、寄生虫和敏感原的现有格局,产生新的变种。如2003年春季,相继在我国广东、北京、山西等地爆发的SARS病毒传染病一样,给社会和人民的健康及生命带来极大的危害。
  全球变暖影响生态系统,带来另一种危险是可能激活某种新病毒。世界卫生组织一份研究报告证实,至少有30种新的传染病在过去20年里出现。对新兴病毒研究的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各种新病毒的出现有可能是人类破坏环境、气候变化扰乱了病毒巢穴的结果,这些原本寄居在野生动物身上,活动于封闭世界中的未知病毒,在人类活动的进程中,新的病毒在今后将不断地被发现。
  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的升高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会使各种水媒体疾病的发病增加。全球气候变化会加快大气中化学污染物之间的光化学反应速度,造成氧化剂的增加并诱发一些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
  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给生态平衡,尤其是微生态平衡带来了强烈的影响,大大地改变了传染病病原体的存活、变异、媒介昆虫孳生分布及流行病学特征,会对某些传染疾病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病毒的人时,这种病毒就会随血液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这样就会大大提高该病菌的传播概率。同时,由于高温现象使得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由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乙型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
  二、高温对疾病流行和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最直接影响之一是由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引起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随之增加。特别是湿度和城市空气污染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夏季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高温对人体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
  1998年上海经历了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热浪。2003年夏季,高温热浪席卷全球,波及印度、巴基斯坦、欧洲、中国,仅印度就有1000多人被高温热浪夺去了生命。随着高温热浪的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的发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此外,全球变暖还将导致对流层大气臭氧浓度增加,平流层臭氧浓度下降。
  高温使得病菌、细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更为活跃,同时也会损害人的精神、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全球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人。热浪期间的总死亡人数可达非热浪期间的2-3倍,以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率增加更为明显。热浪对婴幼儿的威胁也很大,如果婴幼儿患有某些疾病如腹泻、呼吸道感染和精神性缺陷,在热浪期间最易受高温危害。热浪除中暑死亡这种直接影响外,还将导致以心脏、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死亡。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夏季高温日数将明显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发病和死亡率都将增加。
  我国夏季,35℃以上高温各地时有发生,38℃、40℃或以上的高温也时常出现。生理学家研究表明,一旦气温升至38℃,人体汗腺排汗已难保持正常体温,不仅肺部急促喘气以呼出热量,就连心跳也加速,输出更多的血液至体表,参与散热。这对于心脏病人来说,是极其危险。气温高至39℃,汗腺已经无能为力并趋于衰竭,这时,很容易出现心脏病导致猝死的危险。气温生至40℃,高温已直逼生命中枢,大脑功能已受损,以致头晕眼花。可见,在高温情况下人体对气温升高的生理反映是很敏感的。2004年,我国南部省份由于受台风“蒲公英”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从6月底开始,广东大地被酷热天气所笼罩,7月1日,广州最高气温高达至39.7℃,超过了广州历史最高气温38.7℃的最高记录。6月28日,广东东莞大岭山镇台生家具八厂的一名工人,因工作疲劳加之车间气温太高而晕倒,送到医院后半小时死亡。据广州“120”急救中心负责人介绍,进入夏季以来,仅广州市因高温诱发其它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就达39人,每天比平时日均派出急救车次数(约200次)增加66%,创急救中心成立10多年以来日出车最高记录。以北京为例,因高温发病到医院就诊的患者,7月比6月增加了40%。上海和甘肃等地,高温病人增加导致临床用血量居高不下,出现了用血紧缺的局面。露天工作者,如交警、公共汽车司机、建筑工人,更是受到了热浪的严重威胁。高温使人们容易疲劳驾驶,爆胎、汽车自燃等重大交通事故屡屡发生。
  高温酷热还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容易使人疲劳、烦躁和发怒,各类事故相对增多,甚至犯罪率也有上升。如纽约1966年7月的热浪期间,凶杀事件是平时的138.5%。北京2003年7月高温期间交通事故增多,据北京急救中心资料显示:交通事故增加与天气炎热有很大关系。气温高、气压低时,人的大脑组织和心肌对此最为敏感,容易出现头晕、急躁、易激动等,以致发生一些心理问题。
  三、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对策
  1.建立统一的、专门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加强疾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挑战是不容回避的,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地球的气候,并阻止其继续恶化,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大力开展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建立健全影响公众健康的疾病监测和预警系统,是当务之急。
  2.开展短、中、长期的传染病预测、预警服务,做好宣传教育。
  3.对主要流行病、传染病开展气候风险评估。研究疾病滋生、传播、爆发过程与气候的关系,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天气、气候条件;研究疾病气候评估模式;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成疫情、气候和其它环境数据库,进行疾病气候区划,确定各季节、各地区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建立疾病的监测、预警实时业务系统;为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准确、及时、权威的疾病监测、评估、预测、预警,以及疾病预防等各类服务。
  4.开展气候与疾病滋生、传播的研究,建立热浪的预警系统。热浪是可以监测和预测的,当热浪来临时,人们能够有效地采用各种适应措施来大大地减少热浪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5.根据多种气象指数,如上所述紫外线强度气象指数、花粉浓度实况及趋势、哮喘疾病发病趋势预测、脑血管疾病发病趋势预测、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预测、中暑指数等,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增减衣物,以降低气象条件对身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教信息科 黎婉玲供稿 2008年4月3日)

网友(2):

世界卫生组织23日在日内瓦宣布,将2008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确定为“保护健康不受气候变化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