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温和亮度没关系。
光源的颜色常用色温这一概念来表示。光源发射光的颜色与黑体在某一温度下辐射光色相同时,黑体的温度就为该光源的色温。在黑体辐射中,随着温度不同,光的颜色各不相同,黑体呈现由红—橙红—黄—黄白—白—蓝白的渐变过程。
光源色温不同,带来的感觉也不相同。高色温光源照射下,会给人们一种阴冷的感觉;低色温光源照射下,会给人们一种闷热的感觉。色温越低,色调越暖(偏红);色温越高,色调越冷(偏蓝)。
扩展资料
亮度是人对光的强度的感受,它是一个主观的量,人眼所感受到的亮度是色彩反射或透射的光亮所决定的。
根据人眼机理及人的视觉模型,人眼感知的主观亮度和实际的客观亮度之间并非完全相同,但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人眼能够感觉的亮度范围极宽,从千分之几尼特直到几百万尼特。其所以如此之宽,是由于依靠了瞳孔和光敏细胞的调节作用。
瞳孔根据外界光的强弱调节其大小,使射到视网膜上的光通量尽可能是适中的。在强光和弱光下,分别由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作用,而后者的灵敏度是前者的1万倍。
在不同的亮度环境下,人眼对于同一实际亮度所产生的相对亮度感觉是不相同的。例如对同一电灯,在白天和黑夜它对人眼产生的相对亮度感觉是不相同的。
另外,当人眼适应了某一环境亮度时,所能感觉范围将变小。例如,在白天环境亮度10000特时,人眼大约能分辨的亮度范围为200~20000尼特,低于200尼特的亮度同感觉为黑色。
而夜间环境为30尼特时,可分辨的亮度范围为1~200尼特,这时100尼特的亮度就引起相当亮的感觉,只有低于1尼特的亮度才引起黑色感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色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亮度
其实汽车改灯后氙气灯反而能发挥更好的穿透力,因为氙气灯可以通过调整来实现各种色温值,而卤素灯一般的钨丝发光色色温3500K左右,很多卤素灯是通过在灯泡壁上镀蓝膜来提高色温,这种做法是通过亮度来提升色温的,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但是升级氙气灯一般不推荐过低的色温氙气灯,因为这样是牺牲亮度达到穿透力的表现,与灯光升级的基本原则相违背并不可取。不同色温度的光,具有不同的照明和视觉效果,不同色温对应不同颜色的光如下图:
色温参照图
3000K黄色光,强穿透力
4300K白中带黄,原车配氙气灯
5000K光全白,老的欧规最高色温
6000K光全白,略带蓝色
6500K阳光下的白天
7000—8000K白中明显带蓝
8000K以上蓝光,穿透力极差
人眼所见的光线,由七种色光光谱组成,色温就是专门量度光线的颜色成分的。大多数新居主厅中选用的是白色节能灯,只需换上低色温的光源,也就是使用含红色光谱线成分较多的暖色调的灯光(3000K左右,低色温),就能在室内形成朦胧、轻松、温馨的气氛。在卧室换上暖色调辅助灯,会变得柔和、温暖。 另外,还需要考虑色温与所处环境的基本色调之间的相互融合问题。暖色调(红、橙、黄)为主的空间中,适合采用3000K左右的低色温的光源,可使空间内的温暖基调加强;冷色调(青、蓝、紫)为主的空间内,适合使用5000K以上的高色温光源,采用局部低色温的射壁灯来实现朦胧浪漫的感觉。
同类型灯,亮度主要与功率有关,功率大的亮。同类型三基色节能灯,同样功率的,用仪器测试,低色温的亮度高些,6400K和2700K两种不同色调的,每瓦差2到3流明。
不过,选灯色温,主要考虑场合。卧室用低色温的(2700K),餐厅用中色温的(4100K),客厅用高色温的(6400K).。
亮度lm不仅与功率w有关,还与光效lm/w有关。
色温与光色(色坐标)有关.光色白里偏黄,色温低;白里偏蓝,色温高。
你说的那些灯点,要什么结果呢?
如果,35w/6000k的灯泡和75w/4000k的灯泡一起点亮,混合光色约460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