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华山投遗书的故事

帮帮俺!谢谢!!!!帮我写写韩愈的遗书!
2024年11月30日 02:45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韩愈华山投遗书:

故事说的是韩愈喜好寻奇探胜。有一回他登临华山,远看层峦叠嶂山川壮丽,近观深林幽壑景色秀美,不由“心旷神怡”;如果这个时候叫他写篇文章,那一定会是“烟霞满纸”。他边走边看,慢慢地攀上了苍龙岭。

那时候,苍龙岭还不像现在这样既有石头台阶,又有铁制栏杆,只有粗粗凿在山体上的石头窝窝;登山的路只有窄窄的一条,两边都是千仞峭壁,跌下去就会灿然绽放。

韩愈好不容易爬上一处数尺见方的平台,往上看看,一线山路如通天外;往下看看,来路艰险令人头晕。这下可惨了,他既爬不上去,又不敢下山,进退两难,只好战战兢兢缩在原地等着人来救他。

那个时候,华山也不是现在这样游人摩肩接踵的旅游景点,除了偶尔上山采药的老头和少数几个到处游山写诗的无聊文人,基本没人光顾,剩下的就只有飞禽走兽了。韩愈哆哆嗦嗦等了半日,天快黑了,还是没看到人影。他感到自己下不去了,吓得嚎啕大哭,慨叹一生抱负报销于此。

他哭着哭着,又想到一个无奈的办法,便掏出随身带的纸笔,写好自己的遗书,告诉大家韩退之某年某月某日困死于华山之巅,请节哀顺变等等,把遗书包了石头,一闭眼扔下山去。

天黑了。韩愈嗷嗷哭了一夜,吓得满山的动物晚上不敢出门。

说来也巧,韩愈的遗书还是被一位采药人发现了。采药人不识字,把书信带下山去请人断看。山下的人听说是大名鼎鼎的韩退之被困在山上,都觉得很好玩,就把这件事报告了华阴令大老爷。华阴令也哭笑不得,派人去山上把韩愈救下来。

据说韩愈被人用滑竿挑着也不敢下山,挑夫们干脆用酒把他灌醉了,趁他呼呼大睡时抬下山来。

扩展资料:

诗中可能更多的还是韩愈对自己命运的感慨。韩愈从十九岁起,积极应举求官,直到贞元十九年(803年)三十六岁时才在长安任监察御史,算是对天下事有了发言权。就在那一年,京畿诸县大旱,几乎颗粒无收,而京兆尹李实仍然横征暴敛,致使饿殍遍野。

韩愈写了一本奏章,指斥京兆尹的残暴不仁。结果遭到谗毁,被贬谪到三千八百余里以外的连州阳山(在今广东),“朝为青云士,暮作白首囚。”(《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

这次打击,似风波陡起,韩愈不能不感到仕途险恶,战栗寒心。因此,他在这次贬谪回京后,不久便离开长安,去东都作国子监教授。他在“游宴以为恒”(《送侯参谋赴河中幕》)的生活中,怎能超然世外、忘记自己的遭遇呢?

在这种时候去登华山,写登华山诗,既写实,又借事讽时,恐怕更接近韩愈写诗的初衷吧!宋人葛立方说:韩愈“宦游四方,险阻艰难,莫甚于登华山泛洞庭之时。《答张彻》诗云……观此尚可寒心也。”(《韵语阳秋》卷十三)

参考资料来源:古诗文网-韩愈华山投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愈投书处

网友(2):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华山的雄险居五岳之首。“自古华山一条路”,登临犹如上天梯。游客到了“千尺幢”下“回心石”处,如无勇气,便会回心转意,望峰兴叹,悻悻而归。据说唐代的文人韩愈曾偕数人同游华山,登上苍龙岭时,只见下面万丈深渊,白云绕路,不堪回首,顿生绝望之念,便写了一封遗书投在崖下诀别,后来还是华山所在地的官员把他救下山来。如今在当年韩愈痛哭投书的地方,经过修复,已是石级平稳,石柱为栏,铁索可依,还可以索道上下,已不愁登临之险了。华山还有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在华山西峰上,至今还留有巨大的“斧劈石”。

遗书内容:
从来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以故天壤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且武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变,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夫所谓一者,从上至足底,内而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相联而为一贯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贯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这也。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当时而动,如雷如塌,出乎尔而疾如闪电。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左右前后,并无抽扯游移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而莫之能御,若火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是岂无所自而云然乎。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始成。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不废格物致知之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尽,不可躐等,不可争遽,按步就步,循次而进,夫而后官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