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的生活习性(1)
1.蚂蚁是何种动物?
蚂蚁是世界上三大"社会性昆虫"(蚂蚁、白蚁和蜜蜂)之一,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Formicidac)。蚂蚁是地球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生物。据说,把全世界的蚂蚁加在一起,其重量将超过脊椎动物的总重量。
2.蚂蚁为什么又称"玄驹"?
"玄驹"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初《尔雅·释篇》里,本义是指小马。在其后的《大戴礼记》中说:"玄驹者,蚁也。"就是说,玄驹这个东西是蚂蚁,这是最早把蚂蚁叫做玄驹的记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把玄驹列为中药的一种,写进《本草纲目》。该书对"蚁"的释名中说:“大蚁喜酣战,故有马驹之称” 古人把蚂蚁叫做玄驹,是从长期观察中得来的。
3.蚂蚁产生于什么年代?
蚂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波罗的海沿岸捡到的嵌着蚂蚁遗骸的琥珀化石来看,蚂蚁至少有4500万年的历史,事实上它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随着环境和历史的变迁,躯体庞大的恐龙早已灭绝,而身躯细小的蚂蚁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繁衍,而今已成为一个鼎盛的王国,其数量在上百万种陆生动物中首屈一指。
4.蚂蚁的形态如何?
蚂蚁躯体平滑,或有柔毛、刺、条纹、网纹、刻纹和瘤突。蚂蚁的体色有黑、黄、棕、红,还有黝蓝、紫檀、黄褐与红、红与黑、黑与蓝的混合色。不同种类的蚂蚁体型大小非常悬殊,一般体长几毫米,世界上较小的蚂蚁要数一种称 “贼蚁的蚁种”,其体长只有2毫米左右。
5.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组成的?
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六足,体壁薄且有弹性,有膜翅,硬而易碎。头部变化很多,通常阔大。头部重量和体重相比,在陆生动物中是最重要的。有性及无性雌蚁的触角是膝状,雄蚁触角简单,为4-13节。复眼小,退缩,偶有完全缺如。单眼3只,位于头顶,工蚁或无单眼。口器发达,上唇退化,上颚有各种形状,在宽而大,或长或短,也有直的或弯的,或有简单的齿,下颚正常,有1~6节。内颚叶简单。下唇有须,亚颏,有中唇舌和两个小的侧唇舌;下唇舌1~4节。胸部分明。第一腹节(并胸腹节与后胸相愈合而伸长。腹部位于并胸腹节之后,腹部前端显著缢缩成为腹柄。腹柄为一节或两节,如有两节,其第二节称为后腹柄。每节上有一个或两个背瘤,或有直立的或倾斜的鳞片。柄后节膨大形成腹部,由7~8节组成,雄蚁较雌蚁多一节。腹部有气孔8对。若干属有摩擦发音器,由后腹柄上的一个锉与柄后节第一节上的摩擦面构成。
6.蚂蚁有多少种?分布在哪些地区?
蚂蚁的种类相当丰富,约有16000多种,分布极为广泛。近代蚁类专家反蚂蚁分为9个亚科:
(1) 蜜蚁亚科(sphecomtrmiae)
(2) 伪切叶蚁亚科(Pseudomtrmeinae)
(3) 臭蚁亚科(Dolichoderinae)
(4) 蚁亚科(Formicinae)
(5) 猛蚁亚科(Ponerinae)
(6) 粗角猛蚁亚科(Cerapachtinae)
(7) 行军蚁亚科(Dortlinae)
(8) 细猛蚁亚科(Leptanillinae)
(9) 切叶蚁亚科(Myrmicinae)
在世界各地,除了南极、北极和终年积雪不化的山峰外,在陆地上几乎都有蚂蚁存在。
在我国华南一带的阔叶林中,还有一种翘尾蚁,顾名思义,就是它那带有螯针的尾端常翘起来,像是跃跃欲试,随时准备进攻的样子。它有种怪脾气,经常与树打交道。它喜欢用叼来的腐质物以及从树上啃下来的老树皮,再搀杂上从嘴里吐出来的粘性汁液,在树上筑成足球大的巢,巢内分成许多层次,分别住着雄蚁、蚁后和工蚁,并在巢中生儿育女,成为一个"独立王国"。开始时一树一巢,当群体过大,而且又有新的蚁后出生时,新蚁后便带领部分工蚁另造新居。有时为争夺领域,常展开一场恶斗。为了在树上捕捉其他小虫为食,它可用细长而有力的足在树冠的枝叶上奔跑。如两树相距较近,为免去长途奔波之劳,它们能巧妙地互相咬住后足,垂吊下来,借风飘荡,摇到另一棵树上去,搭成一条"蚁索桥"。为了能较长久地连接两树之间的通途,承担搭桥任务的工蚁还能不断替换。树上的食物捕尽,又结队顺树而下,长途奔袭,捕捉地面上的小动物。猎物一旦被擒获,翅尾蚁便会用螯针注入麻醉液,使猎物处于昏迷状态,然后拉的拉,拽的拽,即使是一只超过它们体重百倍的螳螂或蚯蚓,也能被它们轻而易举地拖回巢中。
人们从有这种蚁巢的树下经过,可要十分小心。如惊动了它们,会倾巢出动,顺树而下或从空而降,进行攻击,使你遭受挨蜇之苦。
蚁类的食性在不同亚科和不同种类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一般可分为肉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蚂蚁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辛勤地劳动。那么到了严寒的冬天它们又到哪里去觅食呢?它们是如何过冬的呢?原来聪明的蚂蚁在入冬之前早有准备。它们首先搬运杂草种子,准备明年播种用;同时搬运蚜虫、介壳虫、角蝉和灰蝶幼虫等到自己巢内过冬,从这些昆虫身上吸取排泄物做为食料(奶蜜)。蚂蚁为什么知道冬天快来了呢?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蚂蚁的这种本能是受它们体内的年生物钟控制而起作用的,换句话说,它们是按照年生物钟的运行规律做好越冬期食物储备的。
与蚂蚁互动形成的生物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与蚂蚁共生(symbiosis)的生物,或专性或间性,植物超过了52科465种(Jolivet 1996),动物则达到了数千种(Kistner 1982; Hölldobler & Wilson 1990),还有大量未知的真菌和微生物(Schultz & McGlynn 2000; Mueller et al. 2001)。
蚂蚁正在使用着非凡的生存策略——种植真菌,收获种子,放牧产蜜昆虫,编制巢穴,合作捕食,社会性寄生,蓄奴——这些都极大地刺激着科学家和公众的好奇心。
蚂蚁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存活,其秘诀就在于它们生活在一个非常有组织的群体中。它们一起工作,一起建筑巢穴,使它们的卵与后代能在其中安全成长。
蚂蚁有不同的类型,每一类都有其专门的职责。蚁后产卵,大部分卵将发育成雌性,它们被称为工蚁。它们负责建筑并保卫巢穴,照顾蚁后、卵和幼虫,以及搜寻食物。到了一定的时候,雄蚁与新的蚁后会产生出来。它们有翅膀,从巢穴里集群飞出。交配以后,雄蚁即死去,新的蚁后则开始领导起又一个群体的生活。
在群体中,蚁后是最重要的成员。它是唯一能产卵的。这意味着它是这一群体中所有蚂蚁的母亲。工蚁喂养它,替它清洁身体,并将它的卵带到另一处去照料。
某些澳大利亚蚂蚁将它们的工蚁作为一种活的储藏罐。当工蚁采集了大量的花蜜,即一种源自花中的甜甜的液体,将它吞进体内、身体变得膨大起来之后,它们就将自身挂在巢穴的天花板上,一直到有别的蚂蚁需要食用它们体内储藏的那些花蜜为止。
兵蚁正在林地上觅食。为搜寻食物,它们有时会在林地上排成长队。它们总是很饥饿,因此几乎会向任何东西发起进攻,有时甚至是大的哺乳动物。
不同的蚂蚁吃不同的食物。收获蚁吃种子,它们将种子收藏在地窖里;而割叶蚁吃蘑茹,它们将叶片搬运到地下,用来培植蘑茹。有些蚂蚁则贮存一种叫蚜虫的昆虫,它们人蚜虫体内抽取一种含糖的物质作为食物,这同人类从母牛身上挤奶
不好意思,好象没有
蚂蚁的信息素是一种多种成份混杂的物质,其中包括了蚂蚁自身群体的气味和可以涂布在猎物身上的气味,以及用来和同伴进行沟通的气味,就好比身份证既有照片,还有文字和数字编码一样,是多种信息的集合体。打个比方,蚂蚁的信息素就好比身上的一沓纸条,上面分别写着:“搬回家去”的纸条是用来贴在猎物身上的;“我是XXX”的纸条是给同伴看的;“那边有好东西”的纸条是用来指路的……它死后,同伴看到它身上留着“搬回家去”的纸条,就不加思索地把它搬回去了。
然后我逐条解释楼主的疑问:
疑问一:难道一开始搬运尸体的时候它们没能闻出这种“特定的识别气味”?
【回答】蚂蚁搬东西是一种本能,不存在判断上的问题,死掉的蚂蚁身上的信息素包括了它本来要涂在猎物上的气味,就凭这一点,就有理由让蚂蚁产生搬运的冲动。它们不搬活蚂蚁的原因是活蚂蚁还会作出走开的行为,不会被动地被搬;
疑问二:还是说那些出来找食物的蚂蚁只能闻出“信息素”,而“特定的识别气味”是另外工种的蚂蚁才能闻出?
【回答】说蚂蚁只能闻出“俯常碘端鄢得碉全冬户信息素”也没错,不能指望它们有更复杂的主观判断能力,蚂蚁的秩序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靠理智,而是靠本能维持的,简单地根据气味行动就是一种本能行为。不存在只有部分蚂蚁才能识别特定气味的问题,如果是那样的话,蚁巢的秩序一定会发生混乱;
疑问三:蚂蚁部落有验尸员?只用它们才能才能闻出“特定的识别气味”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蚂蚁为何不攻击同伴?大家不否认其中必然存在某种特定的识别系统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同窝的蚂蚁即使在死后,那样的气味依然会存在,而那样的气味会在蚂蚁的行为中起到主导的作用,也就是说,只要存在这种气味,就一定会抑制同类的攻击,哪怕它实际上是“可吃的”。我们可以设想,即使在死蚂蚁上涂上食物,它们的尸体依然是安全的,要不然的话,身上沾糖浆的蚂蚁怎么能躲过同伴的攻击呢?唯有这样,群体才不会分裂;
再来谈谈蚂蚁的“死亡气息”。如果蚂蚁是因为这种“特殊气味”而将蚂蚁的尸体运回去处理后事的,那么这样做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前面已经说过,蚂蚁不吃同伴是它们严格的社会性决定的,如果已经知道是同伴的尸体,抬回去不会吃,难道开追悼会?显然不可能,而且死亡的蚂蚁尸体会占据空间,从生物学意义上讲是很不划算的,因此只能用它们的本能行为来解释,那就是它们在搬尸体的时候,并不清楚那样做的目的,只是因为上面有“搬回家去”那样的信息。
而搬回家后,因为蚂蚁有那样的规则:凡是有“我是XXX”信息的东西都不能吃,所以尽管死蚂蚁身上有“搬回家去”的信息,因为“我是XXX”是首先应该被认可的信息,所以会抑制蚂蚁吃掉同类的冲动,就像饥饿的狼不会攻击同类一样,要不然的话,世上的狼早就互相残杀而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