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先秦诸子散文中艺术性最高的著作是( )

2024年12月05日 02:49
有4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先秦诸子散文

春秋之末,王权衰落,诸侯崛起,天下纷争。与之相应,官失其守,礼崩乐坏,士阶层蔚然勃兴,私学兴起。到战国时,百家争鸣,诸子横议,著书立说,蔚为风尚。先秦诸子指的就是这一时期诸子百家阐述各自对自然对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百家”并非实数,只是极言学术流派之多,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期,代表作有《论语》、《墨子》、《老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代表作是《庄子》、《孟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先秦诸子散文都是政治或哲理内容,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然而这些著述的议论说理都注重具象化、形象化,不同程度地采用寓言、比喻、夸张、拟人等文学手法,大多激越酣畅,宏丽恣肆,想象奇特,辞采华茂,甚至还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因而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论语》 是孔门后学记录孔子及其门人、时人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时事、教育、文学等诸多方面,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与“仁”,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建构起他的具有实用理性精神的思想体系。“礼”是外在的社会规范,用以维护社会的秩序;“仁”是内在的人性,用以肯定人自身生命的价值。孔子的文艺思想注重文艺的社会功能,提出了“兴、观、群、怨”说、“文质说”及美善统一和中和的审美原则等等。

《论语》是一部典范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其文学价值表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和极强的文字表现力上。《论语》的语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以简单、自然的语言形式,传达出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既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又具有卓越的表现力。语言幽默风趣,善于运用各种语气表达思想情感,语言体现着情感、性格特征。在记言的同时,也表述了人物的神情语态,展示了人物形象,也有精彩的场面和人物行为的描写。

《墨子》 是墨子后学整理先师的言论、笔记而成,小部分是墨子自著,大部分是后学的整理或发挥。

墨子(前480?~前420?),名翟,是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在先秦与儒家并称为儒墨显学。墨子学派代表着小生产者的思想和利益,他们注重社会实践,不尚空谈,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同时相信鬼神的存在,否定文化艺术也体现了思想的狭隘和局限。

墨家强调为文立论要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察百姓人民之利”,文章要注重实证,注重功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其文章质朴无华,明白易晓,观点鲜明,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常采用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墨子》文章体现着由语录体、对话体形式向专题性论文过度的趋向。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性等方面,对后来的《韩非子》、《荀子》有一定的影响。

《老子》 又名《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哲学思想体系由宇宙自然论到社会人事论,建构了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体系的核心就是“道”,“道”是宇宙的本源,又是宇宙宙自然和社会人事存在与变化的根本规律。道的本质是自然无为,其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都是以此来建构的。老子的哲学具有很强的思辩性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采用的是韵文与散文结合的文体,以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深邃的哲学思想,是哲理与诗意的结合。《老子》善于运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哲理,在具体的形象中寓于着深刻的哲理,是艺术与哲理的结合。语言亦独具一格,凝练精警,朗朗可诵,语意浓缩深刻,启人深思,多用格言、警句。

《庄子》 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学说与老子一脉相承,而又有变化。在哲学上,继承了老子的道以及自然无为的思想。在社会观上,崇尚“至德之世”,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在人生观上,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也有全性保身的思想。

《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首先,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其次,《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再次,《庄子》的语言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而且语汇丰富,造语新词,如“逍遥”、“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

《孟子》 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主张“王道”、“仁政”,反对不义战争和横征暴敛;提倡“民贵君轻”,以民为本。他又倡言“性善”,重视个人后天的道德修养。

《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文章雄辩,观点鲜明,辞锋犀利,感情强烈,气势磅礴,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性、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不少词语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热”、“出尔反尔”、“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等等,都成为成语,至今流传。

《荀子》 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是战国末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和成就卓著的思想家、文学家。其学说以孔子儒学为基础,批判性地吸取诸家之说,最大特征是以礼客法。他反对天命迷信,强调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反对性善说,提倡性恶说,由此特别强调后天教育、环境影响及个人努力。

《荀子》其书体系完备,构思严谨,中心突出,论述周详,说理透辟。语言上善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以加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善用形象的事物和繁富的比喻,来深入浅出地说明抽象的道理。语言风格质朴缜密,明晰晓畅,而又淳正浑厚。

此外,荀子在文学形式上还有特别的贡献。其《成相》是吸取民间艺术的形式而创作的一首诗歌,启示了后世文人向民间艺术学习的思路。其《赋》篇是首次以“赋”命名的作品,并对赋体文学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韩非子》 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其中多为说理文。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是战国末期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的人物。他吸纳和综合了先秦法家思想,建构了一套最完备的法家思想体系。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法、术、势,是适应中央集权和封建专制的产物。

韩非的散文重实质而不尚文采,强调文学的功利目的性。文章的主体风格峻峭挺拔,锋芒毕露,语气专断,直言不讳。文章的论说形式多样,善于围绕中心议题、抓住关键和要害进行论述。论证精密周详、条理分明,说理深刻透彻,语意鲜明直露,有很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也是《韩非子》的突出特点。《韩非子》有寓言故事三百多个,大多生动形象,含意深刻,发人深思,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自相矛盾”等等。

《吕氏春秋》 是秦丞相吕不韦组织手下门客共同编著的,其书杂采百家,保存了先秦各家的一些学说,但也有自己的思想倾向性和选择性。此书可以说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总结。

《吕氏春秋》体制宏大,包罗广博,但组织严密,体例新颖。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多由短篇组成,内容庞杂,作者不一,但总体而言文章历史经验意识和现实针对性较强,风格平实,语言明畅;文章构思精巧,结构紧凑,条理清晰,短小精悍,题旨明确;文章经常运用譬喻、寓言、历史史实或故事来说明道理,具有较强的文学意味。

网友(2):

《庄子》

网友(3):

庄子

网友(4):

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