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与日本的矛盾,详细点,说得好再加分,谢谢!

2024年11月27日 22:24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二战中,德日两国处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战区,再加上两国势力范围没有重叠,很难说两国有什么大的矛盾。如果要说的话,个人认为无非是以下两点:
1,胶东半岛问题:一战中,日本在战争末期趁着德国无暇东顾,出兵占领了胶州湾,而后又以战胜国的身份签订了《凡尔赛合约》。希特勒执政后首先就是要打破凡尔赛合约的枷锁,所以胶州湾的归属问题一定会让德国人心怀不满。但一战战败德国丢失的海外殖民地非常多,但二战开始后,德国对这些远离本土的殖民地好像毫无兴趣,一心发展临近的版图,可以说这个问题两国在结成轴心国时,一定以某种方式达成了和解,因此不会如我们想象的严重。
2,对苏作战问题:二战前,日本基本上确立了以东三省和山东为基地,并基本控制了华北和中原地区的战略态势,在中国有了稳固的基础。但在接下来的战略方向上有了两种完全不同意见,一派是海军主张的南下,一派是陆军主张的北上,同时也是对未来两个主要战略对手美国,苏联的选择。现在看来,德国在38~40年间一定是陆军北上战略的幕后支持人之一,因为这会大量吸引苏军主力到西伯利亚,从而削弱西欧的苏军防御为闪击苏联创造机会,并在两线作战中拖垮苏联。日军在国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突然筹得大量战争资金或许就是德国暗中支持的佐证。这也是为什么北上战略可以迅速得以实施的原因之一,但迫于苏联强大的军事实力,关东军在诺门坎战役中损失惨重,并收效甚微,碰壁的军部终于下定决心支持海军的南进战略。诺门坎战役结束后苏军主力又迅速回防,刚好赶上了德国对波兰的闪击。虽然在二战期间,关东军始终在苏蒙边境制造摩擦,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相信德国对于这样一个出兵不出力的盟友颇有微词,否侧以关东军的数十万的兵力,可以吸引苏军的很大精力,大大缓解德国在苏联战场的压力。不至于日后两国都被打入万丈深渊了。

网友(2):

二战中,德国和日本都是法西斯国家,战争的刚开始他们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且占领了大量的领土,但是后期为什么又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是就像你所说得德国和日本之间不可调节的矛盾是重要的因素!如果当初德国和日本相互合作相互配合话,呵呵,现在的世界又是另一番的景象了!
战争开始之前,德国在西方,日本在东方。德国需要一个东方的盟国来牵制美国和苏军的东部,而日本呢,需要一个四方的盟国来牵制欧洲的列强。这样两个家就有了合作的理由,走到了一起,建立了轴心国集团并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但是他,们都是法西斯国家,并且签订这丫协议都是建立在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反共产国际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没有在承担在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全面合作和没有在双方的侵略目标和步骤作协调,这就为德国和日本在初期的矛盾埋下了祸根。
第一、初期矛盾,在军事、经济、外交、殖民地等方面的矛盾。
从19实际开始,德国在中国就有势力范围(山东省)。1934年德国和中国缔结贸易协定,36年德国借款中国,帮助中国建立工业,并输出给中国武器,同时中国输出很多原料给德国。但是日本趁欧洲各国无暇顾中国时,发动了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对德国给中国武器表示不满,而德国认为日本的侵略违背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实际上是德国怕日本的进攻有助于中国和苏联形成同盟,阻碍自己进攻苏联。在日本进攻期间,德国保持中立,正常和中国进行贸易,招致了日本的强烈不满!日本要求德国于中国断绝关系,但遭到了德国拒绝。甚至德国还派军官去调解中日战争!这就加深了德日之间的矛盾。
到1939年德国过进攻西欧需要日本从远东配合时,就从中国撤出了全部的援助。但是,又有一个新的矛盾出现了,日本扶持满洲经济,极力地限制向德国出售大豆和一些重要的工业原料,这又招致了德国的强烈的不满。之后两国签署军事同盟,但是军事同盟的签署也不顺利,都围绕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日本主张军事同盟是《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延伸(针对中国),而德国的主张是针对美英等,尤其是苏联,德国不想在自己进攻波兰时遭到苏联进攻。所以在1939日本和苏联在诺门坎打的激烈时,德国保持了中立。后来日本把失败归咎于德国的背叛,并停止了和德国的军事同盟。同一年德国和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标志德日关系恶化了。日本再也无力进攻苏联了,开始了南下的方针(进攻中国)。
可以看出德日之间的矛盾反映出,法西斯国家使用盟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第二、《日苏中立条约》签订,德日战略和势力矛盾。
苏德条约签订后,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兵波兰,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二战全面爆发后,9月4日日本发表声明:“……面临刚爆发的欧洲战争,日本无意卷入,它将集中力量处理中国事件……”。可见,日本此举实质是对德国的抗议,保持中立地位。但1940年5月德军横扫欧洲频频得手时,日本再也按耐不住,于7月提出缔结和约,因为日本害怕德国在打败法国、比利时后夺取英法菏在亚洲的殖民地,有损日本独吞东南亚的“大东亚共荣圈”侵略计划。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签订了同盟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如遭到未参加现在欧亚战争的某国攻击时,三国以一切手段相互援助,条件不涉及缔约国与苏联之间的现存政治地位。条约无疑是针对美国的,德日都希望对方能够牵制住美国而使自己能放开手脚侵略扩张。所以,希特勒认为,《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日本会去攻打苏联,但事与愿违。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侵苏战争。因为按照三国军事同盟,日本必须向苏作战,这样日本便面临美苏两大强敌的最险恶势态。所以日本称“德国发动对苏战争是继《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后的第二次背叛”。所以,当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于6月30日决定中立。由于希特勒以为不需要日本帮助就能消灭苏联,所以日本在行动上拒绝进行干预。7月2日,经重新考虑,日本确立了其根本方针:“不论世界形势如何,也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为达到向南扩张的目的,同英美作战。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了突袭珍珠港事件,也给希特勒一个震惊,事前希特勒对日美开战一无所知。从1942年起,德国提出要求日本协助其攻打苏联,日本不但拒绝反而多次派人去德国劝说德苏和谈,令希特勒大为恼火。德国不得不孤身作战。而日本方面,出现了内部分岐,海军内部出现西进、东进、南进三派主张,最后确定南进与德配合作战,但遭到陆军强烈反对,最后决定进攻中途岛,于1942年6月在中途岛惨败,从此一蹶不振。可见,从1942年起,虽然1942年1月18日签订了《日德意军事协定》,但由于缺乏具体而有效的实施方案,日德的作战都是各自进行的。这对同盟国是有利的。
由此看出德日之间的矛盾,对他们的失败有重要的影响!
呵呵,总算完了,自己找了好多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网友(3):

在二战中,德日两国是同盟国,说明在这一时期两国的共同利益是大于矛盾的。其实说到毛对,德日之间利益的交汇其实很小,德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主要是要建立一个覆盖整个欧洲的日耳曼人的大德意志帝国,而日本的战略重心在远东,他需要回去大陆的立足点和中国、东南亚的资源以获得争霸世界的物质基础。正是两者的这种重心不同,所以两个可以联合起来挑战英美主导的旧国际秩序。
当然不是说德日之间就没有矛盾,只是说这种矛盾是相对次要的。具体说来德日之间的矛盾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的利益的矛盾,另一种是基于不同战略分歧的矛盾。
利益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中国,要知道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和德国的关系是相当好的,中国的主要重工业产品大部分是从德国进口,而且德国还通过援助的方式为当时的国名党政府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德械师,甚至派出军事顾问帮助国民党打击共产党,而中国则向德国大量出口当时德国紧缺的各种重要的战略矿产,为德国过剩的生产力买单,为德国提供了广阔的产品市场。总之,可以说德国在中国是有一定利益的,日本对中国侵略的目的是独霸整个中国,这个显然是对德国利益的挑战。
战略分歧的矛盾主要是战争主攻方向的矛盾,日本希望德国在欧洲消灭英国,进而牵制美国,以便自己可以在中国和东南亚扩张。而德国则指望日本能够在远东牵制苏联的力量,减少进攻苏联的困难,并且希望日本海军牵制美国的海上力量,但在战争之初不要过度挑战美国,使美国过早的卷入战争。事实证明,战略分歧是德日两个在二战中最大的矛盾和分歧。其结果是,当德国进攻苏联时,日本却急于南下,从而没有给德国任何实质意义上的支持,而日本偷袭珍珠港不仅让德国利用日本海军牵制美国海军的企图破产,还不得不与美国宣战;而从日本来说,由于距离原因,日本分享不到德国横扫欧洲的战争红利,而在和美国开战后也无法得到德国的实质支援,从而沦为在东亚被数个国家群殴的悲惨下场。
但总结起来还是那句话,那些矛盾相对于德日同盟的共同利益,都是次要的方面。所以德日同盟还是相当铁的一直扛到双方相继灭亡。

网友(4):

当时希特勒为了打下苏联而避免与美国发生战争,但日本为了获取在太平洋的制海权而发动了对美战争,因此美德之间也不得不开战。并且,战争初,德国让日本从东面进攻苏联,两面夹击。当然日本也没做到。

网友(5):

上面几位猴子说的不错,多看几遍就知道你提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