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于,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孤军奋斗,是无法战胜强大而凶残的中外反动势力的。只有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为动员和团结最广泛的力量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先后倡导建立了四次统一战线。(1)革命统一战线。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的血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特点是: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以“党内合作”为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改组国民党,共同组建革命政权和军队。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作用是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经验,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遭到破坏。(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继续南下,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促成了中国政治形势的重大转变。特点是:以国共两党党外合作为方式,国共双方各自拥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中国共产党通过斗争努力维持国共合作的局面,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当时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作用是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国共合作局面被蒋介石发动的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所取代。(3)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内战,实行独裁统治。特点是:在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不断发展壮大。由中国
共产党领导,同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实行多党合作。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的组织,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为方针,存在于解放战争时期、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任务是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争取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为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4)爱国统一战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而来,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政治基础,以爱国作为最广泛的团结基础,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一祖国。
2、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的发展和扩大。
建国后统一战线的发展经历了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文革”时期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个历史时期,出现了三次重大发展。(1)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有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统一战线的成员包括了拥护革命的各阶级、各阶层人民,具体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军人、知识分子、少数民族、海外侨胞及其他爱国分子。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执政党,在革命中作为团结对象的各民主党派也已成为参政党,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体现了各党派平等合作的精神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形成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有了重大发展,并在过渡时期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发挥了重要作用。(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统一战线中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成员以及各民主党派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以此为依据,适时地明确地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统一战线方针。这一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上多党合作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民主党派在建国以来所起的重要作用的肯定,也有利于更好地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的标志。(3)“文革”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遭到严重破坏,民主党派被迫停止活动。这表明,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同时必须采取正确的政策。(4)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统一战线政策得以恢复,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将新时期统一战线称为“爱国统一战线”,表明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新时期发展成为爱国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三部分力量,除了原来祖国大陆上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两部分力量,还新增加了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把爱国作为团结基础,具有空前的广泛性。统一战线的战略目标和根本任务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一祖国而奋斗,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根据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任务,1982年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这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战线新的发展和深化,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
(1)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中国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2)建立包括两个联盟在内的占全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即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一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非劳动者的联盟,这是建立在工农联盟基础上的、更广泛的联盟。
(3)必须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要坚持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第一,要依靠党的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第二,要依靠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三,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并在政治上教育提高同盟者,二者缺一不可。
(4)区分中国资产阶级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个不同部分。同官僚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对民族资产阶级积极的一面进行联合,对其消极的一面进行批评,采取团结、批评、教育的政策。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并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统一战线工作,逐步实行和平赎买。有偿地、逐步地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通过说服教育,把这个阶级的绝大多数人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并对其代表人物,给予适当的政治安排。
(5)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基本策略原则。对于统一战线中的同盟者有联合,有批评;对于各种不同的同盟者有各种不同性质的联合,有各种不同的批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6)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自己的纲领、路线和战略目标,率领同盟者前进并取得胜利;同时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和要求,在有的情况下做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这种妥协和让步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7)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只要共产党以外的其他任何政党,对于共产党是采取合作的而不是敌对的态度,我们是没有理由不和他们合作的。党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爱国统一战线,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中华民族爱国统一战线
更正:爱国主义统一战线